文|好酒地理局


一座松弛且自带幽默感的城市。


稍微一描述,大家就能猜到是哪——天津的地域性格,实在太鲜明了。


海河跳水,公园“整活儿”,暴雨天气硬核出行……说相声的不一定是演员,也可以是出租车司机、餐饮店老板,以及anybody。来到这里,你会发现,真正的5A级景区,其实是天津人和他们的生活。


难怪《潜伏》里那句台词常被网友们拿来玩梗:“天津这个地方,情况太复杂了。”


蓬勃发展的热潮,并未卷走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人们把早餐吃出花样,卷圈、大饼、嘎巴菜、羊汤、面茶、老豆腐,当然还有大口咬下煎饼馃子的满足。天津早点鲜香且饱腹,无需像粤式早茶般,投入大量闲暇细细品尝。


这里好像不需要太多仪式感,滋味和趣味,都是天然滋生的、都在寻常日子里。以酒的视角打开天津,我们的感受同样如此。



周恒刚和第一瓶北方酱酒


今天的天津,并非一座以酒闻名的城市。


一个人口在1300万以上的直辖市,有它的发展侧重。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业构成了天津十二条重点产业链。


无论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酿酒业的分量都不算太重。


但在现代酿酒史上,天津其实是个比较重要的坐标。在《了不起的天津》(点击阅读原文)一文,我们曾梳理过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黄海社对酿酒业的贡献。


1922年8月,由被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先生牵头,黄海社宣告成立。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发酵与菌学研究室,埋下了现代生物科技的种子。摄影@好酒地理局


当然,除了在科研上的助推,天津的酒本身也别有一番风味。


处在天津市东北部的宁河区,是天津白酒产业的聚集地带


宁河区北邻唐山,南接滨海新区,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评选出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宁河西南部,风光旖旎的七里海湿地,为世界三处古海岸性质湿地之一。每年鸟类迁徙季,有50万只以上鸟类栖息或停歇于此。


优越的水热条件,赋予宁河天然的酿酒禀赋。红星二锅头的生产基地,面向海外、主打露酒的义聚永等企业皆坐落于此。


制图@好酒地理局


很多人所不知的是,我国北方的第一瓶酱酒,也在这里诞生。


事情缘起1968年。当时,酒业宗师周恒刚应宁河县国营酿造厂厂长潘兴云之邀来厂考察指导。


酒厂离流向渤海的蓟运河不远,距海岸线不过几公里,乡间小路边的芦苇恣意生长、高大繁茂。潮湿、万物勃发的环境,给周恒刚留下了深刻印象。


怀着对白酒研究的一腔热忱,他带领技术人员,将从茅台窖底泥分离出的菌种在这里培养,最终于1972年研发出中国北方第一瓶优质麸曲酱香型白酒,并亲自命名为“芦台春酒”


摄影@好酒地理局


1978年,在周恒刚的指导下,芦台春又酿造出中国北方第一瓶优质大曲酱香型(坤沙工艺)白酒。这款产品被誉为“北方茅台”,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而在1978-1983年间,周恒刚以此为基地,主持了一系列中国白酒专项科研攻关。两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在此期间完成:


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恒刚(右二)与白酒专家对茅台酒和芦台春酒进行品评比对。图源@芦台春


第一项是酱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研究


该项目研究开始于1978年,主研单位为廊坊市研究所,协作单位为天津市宁河县酒厂、天津市理化分析中心和天津市试剂一厂。


这项研究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初步揭开了酱香白酒香味之谜,迈出了人工控制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一步,可以视作我国对酱香型白酒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端。1984年,该项目成果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在“茅台试点”没有完成的后续工作,是在这里完成的。


▎芦台春地方文化博物馆馆藏的“酱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研究泸型酒窖泥微生物的选育与防止窖泥老化的研究获奖证书与相关资料。摄影@好酒地理局


第二项则是泸型酒窖泥微生物的选育与防止窖泥老化的研究


该项目于1978年10月-1981年5月在天津市宁河酒厂进行。此项研究的基础工作于1979年10月由国家轻工业部组织鉴定,生产实验于1981年5月由河北省科委组织鉴定。研究成果荣获1982年河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及1983年国家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遗憾的是,这家在酒类科研上弥足重要的酒厂,却一度在白酒走向市场化的浪潮中失落。


好在酿酒技艺和品牌根脉都被继承下来。昔日从茅台窖泥中分离出的菌种,不断适应宁河这方水土。风土条件和酿造技艺,共同塑造了芦台春的独特风味


摄影@好酒地理局


最近10余年,新生的芦台春探索出一条个性化的成长路线。昔日的泥泞老厂,演变为今天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在那里,酿酒人以谨慎且开放的态度,处理着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正如都市的繁忙与松弛的慢生活,在天津共生。



一座可以微醺的乐园


芦台春文化创意产业园里,装着无穷乐趣。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孩子来说。


这是一个集酿造生产、酒文化展示及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于2017年落成,占地近10万平方米。


走进芦台春文化创意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苍翠的绿植,转动的水车,花木葱茏,曲径通幽,宛若置身于锦绣江南。图为园区一角。摄影@好酒地理局


生产区域内,白墙灰瓦的酿酒车间,颇具江南韵味。宽敞的车间内,深色的酒醅被整理成规整的圆堆,如蒙古包一般在地上凸起,或者你更容易想到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土豆地雷。这是酱酒生香的关键环节——高温堆积


这里的平均气温较低,且昼夜温差大,升温较缓,堆积时间要长于川贵地区。冬天最冷的月份,可以堆上11天。温度也是影响制曲环节的关键因素,芦台春在制作高温大曲时,可以挑战更高的品温,这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密不可分。


图源@芦台春


归根到底,纵使酿造框架相同,但在风土条件的启发下,酒厂们不断寻找自己的创新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风格特色。


存放成品曲的空间,一般被称为“曲库”。但在芦台春,人们为其起了一个更精准的名字——二次发酵仓。是的,哪怕被称为“成品曲”,但发酵的过程并未终止,一些缓慢的变化仍在进行。


存储也是芦台春的亮点之一。


园区内建有一座总占地面积10106.25平方米的地下窖藏库,2017年5月,它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最大的地下白酒窖藏库—中华第一窖”。


中华第一窖内部常年温度在23.5℃左右,湿度在70%左右,阳光无法直射,常年保持了良好的通风度,原酒在这样适宜的环境中慢慢老熟陈酿。摄影@好酒地理局


在这里,无数游客被木酒海繁复的制造工艺所震撼。还有更多的酒,在紫砂坛中呼吸。


逛完生产区域,你可以选择到酒文化博物馆里增长相关知识。当然,到生态园里享受闲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占地15亩的芦台春生态园,是一方蓬勃的天地。舒适的温度和植物吐露的充足氧气,让人心旷神怡,高大繁茂的热带植物蓬勃生长,很多只小猫在林间穿梭,还有很多饱含趣味的布景。


你可以选一个亭台,听着流水的声音,在猫咪的“骚扰”下用餐。近乎有一种把餐厅搬进热带绿林的体验。


摄影@好酒地理局


富有香气和嚼劲的酒糟馒头、酒糟鱼、自制的老豆腐、新鲜的水产和时令蔬菜……在芦台春董事长李继齐的理念中,健康是美味的前提


他会有一些诚实的困惑,比如:年轻人们怎么什么都敢喝,他们都不看配料表吗?


跟他一起吃饭,大家都很松弛。他理解每个人对酒的接受程度,以及饮酒的节奏,不提倡大口喝酒、举杯就干的“豪气”,舒适地、慢慢地品,才是他喜欢的方式。


这些理念,也就落到了生态园的实际经营中,那些流行但不够健康的饮料,不可能出现在他的菜单上。



“酿”在天津


跟李继齐一起谈谈酒,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2008年,因为一个机缘,曾在服装出口和煤炭贸易奋斗20年的他,决定调转航向,将事业的重心转向实体。那会让他更踏实,幸运的话,往后余生都可以“安顿”在此。


恰逢故乡宁河有一个机会,他成了芦台春的股东之一,控股人是天津泰达。2017年,天津泰达退出后,酒厂由他全资控股。


关于酿酒,李继齐展现出一种极具开放性的探索欲。


最近两年,通过探究高温大曲的品温上限,芦台春人酿造出一种“咖啡风味酱香型白酒”。李继齐告诉我们,突出的咖啡风味,关键在曲。


▎芦台春研发的咖香酱酒。图源@芦台春


一般来说,酿造酱酒的高温大曲,最高品温可以达到68℃。但酿造芦台春咖啡风味酱香型白酒,需要采用品温100℃以上的超高温大曲。这样的工艺,在酒业少有前例。


就在前不久,《咖啡风味酱香型白酒》团体标准已经发布。同期发布的另一项“团标”,是《北酱酒海年份酱香型白酒》。


用木酒海存储酱酒,这在全国也是独一份的


木酒海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为酒的酯化反应提供了适宜的温床。摄影@好酒地理局


无论是生态园的打造,还是对酿酒技术的钻研,我们都可以窥见一些经营理念。


他是一个善于把自己逼成专家的人。


年轻时从事服装出口,作为贸易公司老板的他,同时也具有设计师的才能。因为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学习和钻研,自己也在研究潮流将吹向什么样的款式和材质。


步入酒业,他也凭借学习的热忱,迅速掌握专业知识,通过了国家一级品酒师、一级酿酒师、高级酒体设计师等专业认证。掌握专业技能,为他打开了关于创新的基本门槛,也让他对传统技艺有了更深的理解。


酱酒界有一个近乎神明的存在——茅台。于是,无限趋近于茅台,成了很多酱酒企业的终极目标。李继齐也希望像茅台一样,做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但与此同时,他也很看重与茅台的差异,那是可以称之为特色的东西。北酱系列,是芦台春2022年推出的高端产品线,名字中凸显的就是特色。


芦台春研发的新酒海。摄影@好酒地理局


对木酒海的珍视也是一种体现。除了从先辈们手中传承下来的老酒海,他还通过实验,研发出一套木酒海的现代制造工艺,试图让这项几乎失传的传统手艺,走进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以及更远的未来。


此外,芦台春还是最早采用无水降度技术量产低度酱酒的企业


2025年,“低度化”已然成为白酒行业最热的话题之一。白酒降度的主流方法,是通过合适的酒体设计方案和技术手段进行加浆(加水)。而在度数降低、舒适度提高的同时,风味也会遭到一定的损失。因此,对以复杂风味著称的酱酒而言,“低度化”的难度要高于其他酒种。


然而,早在2016年,芦台春就通过无水降度技术,研发出38、40、43、45等多个度数的低度白酒,并实现量产。根据江南大学的研究试验,无水降度技术可能将白酒的风味保留率提升至85%。运用这种方法,芦台春迈开了酱酒“低度高质”的征程。


摄影@好酒地理局


热衷于技术创新的芦台春,也是较早建成国家级CNAS检测中心,及CMA检验检测机构认定的实验室的白酒企业。


昔日周恒刚“芦台试点”的科研精神,被继承下来。芦台春与天津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比如,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了芦台春不同轮次出窖酒醅的真菌微生物演替及其代谢。


天津芦台春酿造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组李继齐、杨文丽等人在做技术研究。图源@芦台春


通过科学探索,获得对自身产品和工艺更深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寻求做优品质、做强特色的可能,是李继齐想要的结果


正如人们对天津物产的印象,它们总是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也是芦台春要保留和实现的。


今年,为传承周恒刚先生的科学精神与技艺思想,由其同道弟子、亲属门生等共同发起、成立“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由研究院与#好酒地理局联合主办的《周恒刚传》采访暨#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活动 也正式启动,旨在以科技驱动品质跃升,以文化夯实行业根脉。活动此前已走进古井、宋河、皇沟。


9月11日-12日,活动将走进芦台春,探索周恒刚科研精神在这里的落地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中国白酒科学文化的史料体系




参考资料:王佳丽,胥强,路程顺,等.芦台春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真菌菌群多样性及代谢分析[J].中国酿造,2024,43(04):45-52.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