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酒地理局


黔地群山之间,赤水河如一条流动的血脉,串联起美酒的灵魂、丹霞的赭红、竹海的翠绿与古镇的烟火。


当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旅游体验相遇,“酒旅融合”的变革正在这片土地“高调”进行中。仁怀、习水、汇川、金沙、赤水……各产区披挂上阵,从文化、地貌、生态等密码中寻找着多彩的酒旅之路。


从“卖酒”到“卖生活方式”的跨越,贵州引领着中国酒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这也是当前“酒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有效样本,与此同时,为了发现并传播更多的示范样本,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办、「#好酒地理局」承办的“#酒旅融合目的地推介 活动也已开启。


活动将以全年话题热度、用户真实评价、多方权威数据为基础,对全国各大酒类产区、酒镇、酒厂、酒庄、景区、园区各维度指标深入考察,最终形成酒旅融合目的地(产区)推介名单、酒旅融合目的地(酒厂)推介名单




好玩的“黄小西吃晚饭”


8月19日,西江千户苗寨的铜鼓声与黄果树瀑布的轰鸣隔空共振。在这场跨越六地的文创发布会上,茅台“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文创产品揭开面纱。


这是一组以贵州六大名胜为灵感的酒品,名字源自贵州省委书记创作的景区首字谐音宣传语。


·


黄果树瀑布、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的灵韵凝于瓶身,成为茅台从美酒酿造者向文化体验引领者转型的标志性实践。


发布会本身就是一场酒旅融合的沉浸式演出。


黄果树分会场奏响非遗《铜鼓十二调》,穿插“拦门酒”“丢花包”“安顺地戏”“蜡染”等民俗表演;万峰林分会场,身穿布依族传统服饰的少女,捧着茅台酒喜迎八方来客。



每瓶酒都是打开贵州的文化密钥,在这里,酒香融入山水,山水使人醉。


“此次联动,正是对‘河谷山巅 何以茅台’的生动拓展,让消费者感受到最生动、最醇厚的美好生活图景——‘举杯酌饮天地华章,落盏寻觅乡愁诗意’。”正如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致辞中描绘的意境。


茅台的举措向我们展示着,白酒可以突破商务宴饮的单一场景,成为承载山水记忆、民族情感的文化载体



王莉说,这是“贵州文旅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酒瓶成为流动的风景,饮酒成为体验山水的方式,茅台完成了从地理标志到文化IP的质变


在“茅酒之源”文物区,成义、荣和、恒兴三大烧坊的旧貌得以恢复。斑驳的砖墙与陈旧的砖瓦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的古老工艺仍在延续。


通过AR/VR技术构建的虚拟酿酒场景里,游客可与虚拟酿酒师对话,亲手体验“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传统工艺。


厂区内,酿酒废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酒糟转化为有机饲料滋养农田,紫红泥窖池由专人每日养护以保持微生物活性。


紫红泥为茅台酒“三种典型体”之“窖底香”的形成,做出了风味贡献。图源@贵州茅台


这种“天人共酿”的理念,让工业生产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当游客漫步于竹影婆娑的曲仓间,闻到的不仅是酱酒的醇香,更有生态与产业共生的清新气息。


年轻人“出席”、娱乐场景嵌入以及文化认同的构建,已成为茅台在代际交替的环境下,构建的创新闭环


酒旅融合,就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当然,贵州其他产区也同样在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



醉美多彩贵州


在赤水河畔的丙安古镇,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诞辰日”里,檀香袅袅中夹杂着淡淡的酱香。


这片被酒香沁润的土地——赤水,走出了一条“先旅后酒”的差异化路径。依托世界自然遗产丹霞、长江流域最大瀑布等顶级旅游IP,再将酱酒文化自然植入。


中海拔、低纬度、深河谷、微风速、生态水、红缨子、紫红泥、丹霞石、竹海酿、竹代塑,构成了赤水产区十大价值。图源@赤水产区


赤水的底气源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82.51%的森林覆盖率下,352条河流渗透丹霞红砂岩,汇聚成常年类以上的酿酒好水;红缨子糯高粱在紫色土中生长,为酱酒提供优质原料;丹霞地貌特有的红砂岩透气性好、富含钙锶,成为窖池建造的天然良材。


赤水产区打造的“一园两区”酱酒产业园里,贵粱酒业、百年赤水等企业拔地而起,4万千升的酱酒产能与古镇遗存的烧坊酒肆相映成趣,形成“古有盐运酒香,今有产业新篇”的历史延续。


在这里,赤水酱香酒的酒瓶设计成六边形呼应赤水六大景观,瓶盖飞檐复刻古城垣造型,喝一杯赤水酱香酒,仿佛将丹霞的壮美、竹海的清幽都饮入喉中,这种“沉浸式美学体验”让饮酒成为感知地域文化的方式。


制图@好酒地理局


习水的酒旅融合则深植于“绿色发展”的理念。


在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珙桐等远古植物静静生长,这些对湿度要求极高的“活化石”,是生态环境的最佳见证者。


在亚热带季风的充沛雨量和日照灌注下,一个自然的生态王国,在习水产区建立了起来。摄影@好酒地理局


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如一条绿丝带,串联起茅台镇、习水土城、赤水市区。9月行车至此,两岸绿意盎然,赤水河安静流淌,孕育着美景与美酒的共生。


汇川的喀斯特地貌,为酒旅融合注入了独特的“地质密码”。


这里的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让地表水渗透成地下暗河,遇砂页岩阻挡后形成岩溶泉水,经岩层过滤的水质硬度低、锶硫含量高,成为酿酒的优质水源。


遵义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显示,汇川33个饮用水源全部达标,这种“地下河”特质让汇川得名“山水交错之地”。


珍酒水源地——麻沟水库附近山水交错的优良生态。摄影@好酒地理局


去往珍酒的路上,游客可顺便探秘地下溶洞的微气候,了解岩石、水源与微生物如何共同塑造酒体风味,地理科学+酒文化,让饮酒成为理解地球演化的奇妙旅程。


或许,我们可以从贵州酒旅的蓬勃发展中,看到中国酒业酒旅大环境的方向与未来。



酒旅的融合


今年4月成立的遵义市赤水河谷旅游产业联合会,标志着贵州酒旅进入“全域协同”新阶段。


仁怀、习水、赤水三地122家涉旅企业打破行政壁垒,串联起赤水丹霞、茅台酒镇、四渡赤水遗址群等IP,打造“红色研学+丹霞探秘+酱酒品鉴”的跨区域线路。


2024年,赤水河谷接待游客3666万人次,旅游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11.2%14.1%


这种“抱团发展”模式,让分散的资源形成合力,构建起“一河引领、多业联动”的酒旅生态。


摄影@好酒地理局


酒旅融合在贵州的山水之间生根发芽,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共同作用的必然,是一种对“何以贵州”的深沉回应。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鼓励结合特色资源开发酒旅融合产品。


《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则以“酒旅合一”等九大理念为指引,推动酒旅融合从企业自发探索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成为酒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而真正的推动力,来自每一个行走在贵州山水间的旅人。


当“打卡经济”遭遇审美疲劳,人们开始渴望更有温度的记忆。一杯美酒,恰好成了这样的媒介——它不仅是饮品,更是风土的表达、非遗的活态传承、人与土地的情感连结


在贵州,游客不再是单纯参观酒厂,而是在长桌宴上品味“蒸笼宴”的竹香,在非遗展演中感受铜鼓与酒歌的共鸣,在丹霞徒步后用一杯酱酒结束行程。


赤水特有的长桌宴“蒸笼宴”。图源@贵州茅台


旅游不再是“看过”,而是“参与过、体验过、记住过”。


“好水酿好酒,好酒源好生态。”从赤水河十年禁渔,到茅台将酒糟循环利用;从习水拆除水坝恢复河道,到汇川保护33处饮用水源——每一步,都是对自然的敬畏。


酒旅融合,不是对自然的索取,而是与自然的共生。


所以,“#酒旅融合目的地推介 活动,正是一次对中国酒旅未来的集体探寻,让一杯酒,成为打开一方山水的钥匙;让一场旅行,成为理解一种文化的开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