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日本酒业的发展历程,与日本经济脉络紧密相连。
上世纪60至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酒类消费量也随之攀升。1963年,日本人均酒精消费量为31.24亿升,到1996年达到96.57亿升的峰值。
然而,随着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酒类消费开始由盛转衰。
1996年后,日本酒类人均消费量触顶下行,酒业进入“漫长的冬季”。到2022年,日本清酒消费量仅为上世纪70年代顶峰的四分之一。
国内酒类市场萎缩的背后,隐藏着三重压力:一是日本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二是1990年后日本消费疲软直接拖累酒类价格;三是日本政府对不同酒类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低税率的烧酎、发泡酒等品类持续挤压传统清酒和啤酒的市场空间。
面对国内市场的萎缩,日本酒企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自救与革新。
▎Super Dry如同一个划时代的大单品,既拉动了朝日啤酒市场份额的绝对增长,反超麒麟长期居于日本啤酒市场TOP1,也依托技术创新驱动了行业的新一轮产品变革。图源@朝日啤酒
啤酒领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例如,朝日啤酒创新推出超级大单品Super Dry,区别于传统欧式啤酒的苦涩浓厚,主打干爽顺滑,成功实现市场份额反转,公司毛销差从1990年的3.1%升至1997年的12.3%。为了应对高酒税,日本酒企还创新推出麦汁浓度更低的起泡酒和第三类啤酒。这些新产品因低税率而具有价格优势,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清酒行业则走上高端化路线。獭祭、十四代等品牌放弃规模扩张,转向打造高端、稀缺的产品形象,首先赢得了东京、京都、大阪等日本大城市消费者的青睐。
烧酎凭借比清酒更低的价格及配合苏打水的年轻化饮用方法,成功实现日常饮用场景渗透与全国化,在1990年后曾量价齐升。
威士忌则在三得利等企业的推动下,通过本土化口味改良和Highball等创新饮用方式,成功打入大众市场和海外市场。
在海外市场的不断发力,也让日本酒业打开了新的广阔增长空间。
以日本威士忌为例,市场选择上,日本酒企避开威士忌发源地苏格兰、爱尔兰等传统市场,主攻美国、韩国、法国等“非威士忌传统消费国”,当地消费者对“新意”与“独特性”更感兴趣。同时,日威依靠佐餐场景,通过日料文化进行文化绑定和消费渗透,最终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实现稳定出口。
如今在巴黎、纽约和香港的高级餐厅,以日威、清酒等日本酒佐餐的场景已不罕见。即便是在中国,日本酒的身影也逐渐变得常见。
2024年,日本对中国大陆市场(不含港澳台)出口威士忌66.4亿日元、清酒116.78亿日元,中国消费者对日本酒种的认知也逐渐提升。日本酒业的发展路径,也为中国酒业提供一面镜子——如何在国内市场饱和与萎缩的背景下,从文化输出中找到突破口,将本土特色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11月18日-20日,#AIIC2025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 将在厦门启幕,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部领事諸桥一树,将在大会现场作《在“失去的30年”,日本酒如何逆势走向全球》的主题演讲,拆解日本酒产业升级、市场适配与文化输出的协同密码,为中国酒业的转型升级带来全球化视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