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

AI阅读分析中...

酒类产品创新的第一步是风味革命。


一开始,我们想把题目拟定为《酒类创新产品大爆发》,但实际上,爆发的并不是产品,而是创新。


当“国晶·茶本酒”以茶酿酒的古法复兴屡获大奖,当“毛尖啤酒”将信阳毛尖的茶韵融入啤酒泡沫,当“桂花汾酒”以花香重构清香型白酒的边界,当“气泡黄酒”成为现象级单品……


中国酒业的创新已不再是单纯产品的迭代,而是一场从底层逻辑到科研进步,再到文化表达的全面革命。


去年以来,这场涌动的浪潮以“科学+人文”的双重逻辑,重新定义了酒类创新的维度——它不仅关乎风味与工艺,更关乎健康需求、文化认同、科研深度与产业生态的重构。



它们重塑传统基因


年轻化是酒业永恒的议题。


为了“讨好年轻人”,酒业的年轻化曾长期停留在表象:包装设计更潮、营销语言更俏皮等。但这场创新浪潮,似乎直指传统品类的基因重组——这是一场真正的年轻化改造。


要说传统,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酒种,黄酒自然称得上最传统。


可能只有每年秋天,年轻人在享受膏肥黄满的螃蟹时,才会来上一小杯黄酒。甚至有很多人以为,喝黄酒只是吃蟹时的一种搭配。


比起白酒,黄酒拿下年轻人显然更难,甚至一筹莫展。


▎会稽山“一日一熏”气泡黄酒结合了啤酒的口感和黄酒的酸甜味道,创造了一种新的饮品体验。图源/会稽山绍兴酒


而在去年,会稽山“一日一熏”气泡黄酒一经上市,便占领各销售榜首,甚至带动会稽山股价连续两日涨停,以及黄酒板块整体上扬。


黄酒二字加上“气泡”这一标签,竟有超乎想象的威力。


会稽山研发团队大胆改良,打破黄酒“温润醇厚”的固有形象,通过低温发酵技术降低酒精度至8%-12%,并注入绵密气泡,创造出类似香槟的清爽口感。


黄酒的甘醇和啤酒的气泡结合之后,利口性提高,8%vol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刚刚好。


滋味丰富的黄酒尝试冰饮之后,饮用场景从餐桌延伸到各种年轻人的场合。一时间,黄酒冰棒、黄酒奶茶、黄酒mojito、黄酒巧克力等衍生产品层出不穷。


▎图为会稽山与“古茗”进行跨界合作,联名开发的黄酒奶茶。图源/会稽山绍兴酒


“毛尖啤酒”是年轻化改造的另一种尝试,有种红酒泡枸杞或者早起去蹦迪的幽默意味。


总之,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养生学。


金星啤酒以本地毛尖茶融入啤酒,既保留了啤酒的麦芽香气,又赋予酒体清冽回甘的茶韵。


毛尖啤酒精酿要让毛尖与啤酒巧妙结合,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酵母菌。


金星啤酒有完善的酵母菌种库,库中的啤酒酵母经过四十多年的驯化、培育、杂交、筛选、分离以及高纯度优化,培育出各类酵母菌,不同的酵母菌种即可生产不同风格的啤酒,毛尖中式精酿啤酒使用的便是特定的酵母。


▎金星啤酒在行业内首提中式精酿啤酒概念,将消费者对健康和文化的需求融入到产品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图源/金星啤酒


这种“茶啤共生”的模式,不仅降低了啤酒的苦涩感,更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味觉记忆,成为“在地化创新”的典型。


虽然面世后争议颇多,但不得不说,毛尖啤酒确实抓住了很多人猎奇的味蕾。


这场年轻化改造的创新逻辑在于,年轻化不再是“迎合”,而是通过技术手段解构传统品类的物理特性,如酒精度、口感、饮用方式等,再以文化符号重新编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需求的产品形态。



风味的无限跨界


不管是气泡黄酒还是毛尖啤酒,创新的第一步其实都是风味革命。


当跨界发生在品类、技艺、原料等各个层面的适合,或许边界就不复存在。


同样在去年大火的国晶·茶本酒,是茶酒融合品类的的新秀。


▎国晶·茶本酒塑造“茶为体,酒为用”的新饮酒场景,夯实健康属性的“新物种”长板,实现品牌影响和品牌价值的双跃。图源/国晶酒业


其选用广西凌云白毫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为原料,通过“三斤茶叶酿一瓶酒”的极致配比,结合中西合璧的蒸馏工艺——紫铜蒸馏器吸附杂质保留茶香,洞藏陈化赋予酒体醇厚层次。最终呈现的“茶本香型”,既有白酒的凛冽,又有绿茶的鲜爽。


国晶·茶本酒选茶叶的标准,和选高粱的标准有些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国家地理标准产品“凌云白毫茶”以“色润、毫多、香高、味浓、耐泡”著称,常被称赞口感浓厚鲜爽、回味甘醇。


▎国晶酒业在凌云县流转了6万亩茶山并进行有机种植改造,保证茶本酒的原料品质和供应,可实现年产1万吨茶本酒。图源/国晶酒业


产品研发过程中,国晶还与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合作,培养驯化出更适合茶本酒的专用菌种。


风味之外,“一快三低”是国晶·茶本酒主要的卖点,即代谢速度快、血液中乙醇浓度峰值低、肝损伤生物酶低、肝代谢重负担性酶低。


相较于这些产品的走红,“桂花汾酒”以其创新的DIY组合,让汾酒成为年轻人最爱的白酒。


起因是抖音平台上的汾酒旗舰店发布了一段桂花汾酒自调酒视频,以玻汾为基酒,加入桂花、黄冰糖和蜂蜜后,就能得到一瓶金黄的桂花汾酒。


▎抖音平台“桂花汾酒”话题超3.6亿次播放,“汾酒+桂花”这一全新搭配方式,为白酒行业提供了一个拥抱年轻人的新范式。图源/抖音


重度酒友孙静是首批尝鲜的人,她的“自调笔记”里记录道:


去年冬天,我喜欢的酒类博主们像约好了一样,都开始研究桂花汾酒。


打开一瓶黄盖汾酒,用巧劲把封口撬开,将细碎的干桂花细心注入,量多量少全凭喜好,最后再把瓶盖拧紧。


晃晃酒瓶,细碎的金色小花朵在瓶中飘散,在酒液的激荡下,如星河流淌。作为一个“酒懵子”,我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梦幻的喝法。


▎桂花汾酒将汾酒的清香纯正与桂花的馥郁芬芳完美融合,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觉盛宴。图源/汾酒官方旗舰店


因为没能撬开封口,改在玻璃罐中操作,大量干桂花投入,再注满黄盖汾酒,封好瓶口,忍不住三天尝一次、五天尝一次,等到半个月时再认真来喝。


喝的时候加大颗冰球,桂花香气沁入酒液,与汾酒原本的香气融汇,隐约能尝出青草的味道。桂花香气俘获嗅觉,汾酒的纯净甘洌守卫舌尖,是很奇妙的体验。加些蜂蜜或糖浆,喝起来更加友好。如果再用苏打水补满,也是不错的软饮。


不过,个人感觉,这种喝法没有玫瑰汾酒好喝,可能是融合感没有那么好,也可能是桂花香气过分张扬。但泡酒的乐趣拉满,也是不错的尝试。


另外,用汾酒泡青梅酒、杨梅酒、桑葚酒都很不错。汾阳当地有桑树,不少老乡会采来泡酒,颜色诱人。


▎2024汾酒杨梅节上的“梅好相汾”。图源/汾酒官方旗舰店


很快,自制桂花汾酒演变为一场“素汾”改造行动。


网友们在汾酒里加入各式各样的饮品,创造出“茉莉汾酒”“话梅桃汾”“葡多汾”“西柚茉汾”……


曾经在“泡药酒”这个赛道稳坐第一基酒的汾酒,已经转型成功。


这场自下而上的风味创新,表明消费者正在反向推动酒业的创新爆发,而气泡黄酒、毛尖啤酒、茶本酒等正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科技重塑创新内核


风味革命的本质,是酒企对消费需求的精准解剖。


当健康成为刚需,茶、花等天然原料成为“减害增效”的载体;当文化自信崛起,地域风物与古法工艺就成为差异化的密码。


茶本酒用一片茶叶连接千年茶酒文化与当代健康需求,毛尖啤酒以一杯精酿诠释中原风土,这场创新大爆发的真正意义已然清晰——这是一个行业对时代命题的应答。


当风味创新触及天花板,未来的酒业创新无疑会将焦点转向更底层的科研。


于酒业而言,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效率提升,更在于建立新的话语体系。比如,“代谢速度”“肝损伤生物酶”等指标成为产品卖点,就表明酒类竞争正从模糊的“口感描述”转向可量化的“科学叙事”。


▎真工酱酒通过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合作,在技术层面构建舒适酱酒生产、表达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图源/真工酱酒


去年,真工酱酒提出“舒适酱香”这一概念,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联合成立的“舒适酱香白酒标准化技术联合中心”,构建一套涵盖产品表达、工艺内控和可视化方法的完整标准体系,同样是以科研做创新差异化。


所谓“舒适酱香”,有四个维度的科学解读。


其一是闻着香:真工酱酒中共鉴定出29种挥发性物质:醇类6种、醛类7种、酯类13种、酮类2种,其他类1种。酯类物质丰富齐全,是构成酱酒复合酯香、果香、花香的基础。


其二是喝着醇:乙醛、乙缩醛在酒中的含量及比值是评价白酒品质的重要指标,真工酱酒的乙醛/乙缩醛值为1.44:1,这个黄金比例为舒适酱香贡献了柔和的口感,喝着醇香。


其三是不上头:酯类物质和酸构成的比例是影响上头的重要因素之一,酱香型白酒的酸酯比大多为0.55-0.75,真工酱酒的酸酯比为0.70±0.03,为真工酱酒不上头提供物质基础。


其四是醒酒快:真工酱酒中含量较高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有机酸,对缓解醉酒,促进酒精代谢有正向作用。


图源/真工酱酒


为了更好地进行“舒适科普”,真工酱酒当时还制作了代表性挥发物质、饮酒舒适度评价指标、酸酯比、有机酸对酒精代谢的正向作用等科普示意图。


其实这四个维度一直是所有白酒企业所追求的品质表达,但过去很少有酒企用科学语言、实验数据予以解读。


图源/光良酒业


以创新闻名的光良刚推出“数据瓶”时,其创始人、首席品牌官赵小普曾谈过一个观点。


其大意是,要像做电子产品一样去做白酒,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这瓶酒有哪些参数。


或许在前几年,这些参数是粮食基酒配比,是原料构成,是产地介绍。但今天,这些参数一定是更深层次的科学语言。


只有当酒业用科技革新重塑产品内核,这场酒类产品创新大爆发才有完整的正向逻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