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有一种乐器,一旦奏响,不是大悲,就是大喜,那就是唢呐。
它能荡气回肠,也能婉转俏皮,能与周遭的欢笑痛苦相和,能从村头响彻村尾,唢呐的声音,一个乐团都无法平衡,它,从不当乐器的配角。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拥有独特气质的乐器,却在过去几十年里,被贴上了“土”的标签,村里的老人常常说,“这年头啊,唢呐匠越来越少了”。

在黄河岸边的土坡上,一声唢呐穿云裂石,惊醒了沉睡的村庄。仰韶彩陶坊非遗系列微电影第三部《听我给你吹》,以一把唢呐、一壶老酒为引,以两代人的唢呐为笔,在黄河涛声里,书写了一部关于文明自信觉醒的故事,揭开了中国人血脉深处最炽热的文化基因。
一器同奏悲与欢:刻在骨血里的文明胎记
往前倒二十多年,唢呐匠老贾备受尊崇,他在红白喜事间游走的剪影,暗合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周岁宴上《百鸟朝凤》的欢愉,白事场中《大悲调》的呜咽,婚礼中《佳人伴孤灯》的喜调,唢呐"大喜大悲"的极致表达,解构了中国人所谓"含蓄内敛"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华夏民族深藏的热烈与奔放。当老贾说"唢呐七孔对应人间七情"时,我们突然读懂——这根铜木相嵌的管乐,本就是中国人情感光谱的具象化。

然而,时代在发展,贾朝阳在学校汇演上遭遇的嘲笑,恰是文明断层带的隐喻。当"土到家了"的讥讽撕裂空气,摔断的不只是唢呐,更是千年文明传承的脐带。这种文化休克,在爷爷追赶汽车递出修好唢呐的长镜头里,化作扎进每个观者心头的刺。
一曲倾注气与魂:文明传承的生命力学
爷爷教孙子“用后脊梁顶着丹田吹唢呐"的训导,道破了非遗传承的本质。那些吹爆的气球、吸水的芦苇杆,不仅是技艺训练,更是精气神的传承。这种"气"的修炼,在病房里达到悲壮的顶峰——老人用尽力气吹完最后一曲,完成对生命的终极诠释。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脊梁"意象值得玩味:少年骑在爷爷肩头的欢愉,病床上佝偻却挺直的脊背,最终在贾朝阳演奏时绷紧的后背线条里完成代际传递。唢呐在导演的镜头下被赋予了双重象征:既是农耕文明孕育的民间艺术,亦是民族性格的镜像投射。
一事顿悟新与旧:文明突围的当代路径
从农村到城市的孙子贾朝阳,拼命的褪去乡土气,想要通过洋气的乐器萨克斯,拿到欧美音乐殿堂的入场券,却屡屡碰壁,在一次面试中,外籍评委当众打断了他的表演,表示他"需要找到乐器灵魂",这样的点评,恰似一记文化警钟。当我们追求西方音乐殿堂、用萨克斯重复别人的情感时,是否遗忘了自家门前的黄河涛声?贾朝阳的觉醒之路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一味的附和、复刻别人,而在将祖辈的气韵注入当代表达的创造力中。

当贾朝阳身着新中式服装吹响《惊涛落日》时,完成了一场精妙的文化转译。那些在抖音爆红的《囍》《赛马》,何尝不是古老基因在数字时代的变异重生?那些曾被讥为"土掉渣"的唢呐调,原来早把中国人的精神密码谱成曲子——在《百鬼夜行》里藏着敬畏天地的谦卑,在《抬花轿》中酿着生生不息的期盼,在《惊涛落日》内迸发着向死而生的勇毅。
一片贯穿酒与乐:非遗传承的情感介质
仰韶酒业的植入堪称妙笔。影片中斟酒场景构成叙事闭环:童年时,正是唢呐匠受追捧之时,事主给爷爷送来上等好酒,宴席上也摆满了仰韶酒;青春期,贾朝阳在学校受到嘲讽逃回家里,爷爷在斟酒等待孙子文艺汇演结果;成年后,贾朝阳对天酹酒的忏悔,最终升华至用《惊涛落日》告慰先灵的觉醒。酒液浸润的不仅是喉咙,更是文化基因的复苏。

这种酒与乐的共生关系,深植于中原文化的肌理。《周礼》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与"乐师掌国学之政"本就同属春官宗伯,影片通过现代叙事重构了这种古老关联。当贾朝阳吹响新派国风唢呐时,仰韶彩陶坊酒瓶在供桌上的反光,恰似文明长河中的粼粼波光。
《听我给你吹》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揭开了非遗保护的时代命题:我们守护的从不是冰冷的"遗产",而是文明延续的生命机制。当贾朝阳的唢呐声穿透音乐考场的穹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的突围,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觉醒。当影片结尾,三代唢呐人在黄河岸边奏响惊涛时,我们听到的不只是乐声,而是文明自信井喷的轰鸣。
唢呐穿云处,自信裂石声。
无论在音乐殿堂,还是在麦田岸边,还是在每颗跳动着的中国心里,那支穿越千年的唢呐,始终在吹奏着同一个旋律:千年铜音醒血脉,一曲自信贯苍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