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阅读分析中...
从科学研究走进公众视野,他用心理学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的窗;
从象牙塔走入寻常生活,他以温和坚定之姿,将一颗颗迷惘的心重新安顿。
以真我,敬君品。由凤凰网、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五季,本期对话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聆听他如何在喧嚣时代中,为心灵寻得一处安放之所。
“写完之后推开窗户天都亮了,阳光就在前面,一股特别美好幸福的感受油然而生。”谈及创作《你好,心青年》的经历,彭凯平眼中闪烁着纯粹的光。八年沉淀,这份“心潮澎湃,下笔如有神”的状态,正是积极心理学推崇的“福流”体验——一种全然沉浸、物我两忘的生命高峰。
但福流背后,也有时代的沉重回音。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彭凯平深知人们为何越来越渴望心理安慰。
面对近年来社会大众对心理学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他坦言自己的复杂心情:“就像开棺材店的人一样,生意越好,说明悲剧越多。”心理问题的普遍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病灶的暴露,更是一场潜在的精神危机。

对此,他用行动回应这份时代之痛:每天雷打不动地写作2000字,将学术洞见、阅读火花与生活体悟熔铸进《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等通俗读物中,只为让心理学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冷门术语,而成为每一个普通人“可以用得上”的心灵工具。
在喧嚣中保持沉静,在动荡中坚持书写,这种精神的定力,正是古人所称的“定心”之风。无论外界如何波动,彭凯平始终将心安置于学术志业,以笔为舟,为迷途者点亮心灯,践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境界。
谈及“中国人是否幸福”这一宏大命题,彭凯平以心理学家的敏锐与人文关怀作出辩证回应:“不是我们不幸福,而是我们不承认这就是幸福。”
他列举了诸多客观指标:中国有领先全球的人均寿命、相对稳定的婚姻家庭、深厚的亲子关系。然而,社会心态的转变却令人忧心,在当代人眼中,未来已从传统的三四十年压缩至短短五年,及时满足逐渐取代了延迟满足,焦虑、emo与无意义感在社会中蔓延。
尤其在高知群体中,“意义感缺失”成为普遍困境。彭凯平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剖析:当生存与安全需求被满足后,个体便对精神价值产生更高期待。但可惜的是,当个体追求科学、技术与技能时,却忽视了修身养性的生命智慧。

解药何在?彭凯平坚定地将目光投向中华文化宝库:儒学“正心”:倡导超越小我,将个体生命融入伟大事业,“立德、立言、立功”,以宏大情怀消解琐碎烦忧;道学“清心”:主张“为道日损”,崇尚简约朴素的生活哲学,在物欲中守住清明;佛学“关心”:其“脱离苦海”的智慧与积极心理学调节之道异曲同工。
通过对儒释道精髓的现代诠释,彭凯平将传统文化中的普世心理智慧转化为现代社会的心理解药,为浮躁时代注入清心良方。他的实践,正是“古为今用”的君子精神典范。
面对“在激烈竞争中,企业如何生存”的现实叩问,彭凯平以跨文化企业研究给出了有力回应。
在《企业的品格》一书中,他提炼出中日长寿企业共通的“君子三品”:第一,诚心。即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表里如一的诚信是立身立业之基;第二,慎心。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强调敬畏规则,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定心。喜不过予,君子要情绪稳定,不为外界波澜所倾覆。

彭凯平谈“君子三品”
这是经得起实证检验的生存智慧。彭凯平指出:“人类进化真正选择的,是互惠互利的善意。”在商业世界中,单打独斗、零和竞争最终多是两败俱伤;而那些能够跨越周期、持续发展的长寿企业,正是依靠持续向社会释放善意与价值,筑起了坚固的“护城河”。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彭凯平提炼的“诚心、慎心、定心”,正是当代君子精神的内核。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中,这份持守彰显了习酒品牌所倡导的“品”之高度——品格即竞争力,善意即长久之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