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花梢缺处,画楼人立。春雨淅沥,散播温柔。
早春开始向最后一丝残留在人间的寒意宣读讨伐的檄文——一声春雷乍响,不久后麦苗葱绿,柳醒桃萌,惊蛰到了。
惊蛰是唯一从名字上与生灵产生直接联系的节气,意为“惊醒蛰伏的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古人往往把雷鸣与昆虫的复苏联系在一起,唐代白居易描述惊蛰“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即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实际上,昆虫并不能听到雷声。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昆虫的复苏,让春天的气息更加浓厚。惊蛰过后,是植物疯长的时节。如桃花、海棠等,都迎来了生长旺季。
阳春三月,桃花怒放。古人爱桃林,因为从远处望去那一片红,仿佛女子脸上涂抹的胭脂,显得娇羞可爱。
唐朝时戴叔伦“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桃林之大,好像连下了三天的桃花雨,在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鲤鱼都被花色吸引,忍不住上岸来观赏。
在刘禹锡的笔下,“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满山的桃花盛开,仿佛是充满活力的少女,在最可爱的年纪释放娇羞,引得蜀地的江水都变得兴奋,重重拍打着山壁企图吸引意中人的注意。
在王维眼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惊蛰后桃花长势旺盛,任意水流处可见桃花,却无法分清花瓣从哪一方飘来,仿佛是来到了仙境一般。
海棠优雅而恬静,春来到时,往往是古人寄托情思的对象。
低吟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成了诗人假想中的爱人,承载着爱意,散发着温柔。
元代周文质“知不知对春思念他,倚栏杆海棠花下”,海棠的盛开不为夺人心魄,而是慰藉孤独的灵魂。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海棠为自己绽放了最美的一簇花。
三月后,人们迎来赏花的最佳时节,人们在对花的追寻中感受到春的足迹。然而,鲜有人意识到,春天的活力真正被激活,始于惊蛰的第一道雷。
而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雷与春的紧密联系。
《礼记·月令》中说:“仲春,雷乃发声,仲秋,雷始收声。” 意为农历仲春的时候,雷才开始出现,到了仲秋的时候,就听不到雷了。
在仲春,也就是惊蛰节气左右,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此时进入内陆上空,带来了饱含水汽的云团,雷声阵阵的同时又带来了更加充沛的春雨。大量的草木此时有了最适合生长的雨水、温度、氧气,开始茁壮萌发。
因此,“春雷”代表着春天进入蓬勃的状态,和惊蛰仲春紧密相连。
而对于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古老中国,这春雷,不只是自然界的声音,而是禾苗成长,丰收在望的希望号角。
惊蛰的春雷犹如一发信号弹,平地乍响后,东方苍龙抬头,开始为后面行云布雨做准备。
在泸州,作为酿酒的重要原料,川南糯红高粱的种植也即将开始。不少农家的房前屋后都摆放着高粱育苗的苗床。
随着地里的油菜花陆续进入采收期,这些高粱幼苗很快将被移栽到山坡上。等待数月后,化为漫山遍野的红高粱。
从种植发芽、生长、成熟到收获,再到发酵、蒸馏,在历尽千帆之后,三月种下的幼苗会携带着北纬28度的灵气和精华汇成浓香正宗,被酿成一杯最纯正的泸州老窖酒。
为了让中国白酒的质量看得见,泸州老窖一直以来把有机高粱基地,作为生产的第一车间。
2001年,泸州老窖国窖人提出了建设有机原粮生产基地的设想,并陆续在泸州选点开展相关试点探索,先后取得了“无公害原粮基地”认证书,有机高粱、小麦生产、加工、销售及管理体系获得了“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等初步成果。
2008年,经过有机转换期后,获得中绿华夏有机认证中心“有机高粱”认证。而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国家农业部建设的高粱原种基地等共同为原粮基地提供管理与技术支持,这在全国名优白酒产地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川南独有的糯红高粱是最佳的酿酒作物,也是泸州老窖酿造出浓香美酒的前提。
从数十年前开始,泸州老窖就开始坚持实行绿色有机原粮种植、又通过酿酒回馈给广大消费者的这种模式,对于乡村和农耕文明来讲,是一种乡土文化的坚守,这也是身为浓香鼻祖的责任与担当。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生。在春暖宜耕的日子里,透过一株苗,我们见证了何为浓香正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