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淮南子》讲: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其意在于,水是生命之源,神泉养百草,百草润万物。正所谓天地生云雨,云雨生万物,不同的地形滋养出万物的不同,方造就这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 古人的朴素哲学观直抵大地的真相。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巍峨的高山、辽阔的草原、奔腾的江河,共同勾画出祖国的壮丽山河。 单从地形上看四川,西有岷山、邛崃山,北有米仓山、秦岭,东有华蓥山、大巴山,南有大凉山、大娄山,将这片土地环绕成世外天府之国,塑造出这里数千年的富饶与安逸。 ▲四川地处盆地,以丘陵地带为主,山多水远,各地名山环绕烘托出一片天府泽国 而川南的泸州则更为得天独厚,奔腾的长江从万山之间的横断山脉一路蜿蜒而下,流经川南与沱江相遇,并继续向东南出川,硬生生在群山之间撕开一道口子。 “川南门户”泸州由此诞生。 ❶ 流水大地刻画神奇泸州 北纬28度的泸州,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千百万年的地质构造运动褶皱出泸州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形地貌,同时又兼具长、沱二江冲积出的沃野千里。 流水和大地的力量在这里刻画山川,润泽万物。 从海拔上看,泸州呈南高北低,以长江为侵蚀基准面,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山脉走向呈东西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展布。 大地赋予了川南丰厚的宝藏。这里的平行岭谷因岩层褶皱,在山岭中有红层之下的石灰岩层、含煤岩层出露,发育有喀斯特地貌、温泉等,也是矿山集中之地。 仅从煤炭资源看,整个四川现保有煤炭资源量122.7亿吨,其中泸州和宜宾的煤田探明储量就占据70%以上。 大大小小的河流在川南泸州的众多平行岭谷中更显力量,这些河流往往与岭谷相垂直,万古不辍地在山岭中穿切,在丘陵之间侵蚀着河谷平原。 长江与沱江相遇的河谷是泸州海拔最低的区域,也冲刷出让泸州受益千年的深水码头,千百年来,川酒、川盐、铅铜、木料,大西南万山之间的富集物资经由车马跋山涉水,再从泸州上船,直下渝州,成就了这里“西南要会”的重镇地位。 大地的褶皱为川南泸州带来了温暖湿润的立体小气候:这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春秋暖和,夏季炎热,冬天相比同纬度地区更为温暖。 也让泸州成为川蜀“鱼米之乡”:在层次错落有致的南部丘陵和北部相对平缓的河谷之间,有着面积广阔且矿质养分丰富的紫色土,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安然而自足。 同时,泸州的沿江河谷地带被长江、沱江等大中河流冲积出数级阶地,这里海拔较低,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滋润下,成为桂圆、荔枝、甘蔗等作物的优质产区。 在距离泸州老城10里左右的长江边上,有一条水流潺潺的五渡溪,在流经五渡溪岛后汇入长江。 五渡溪岛南部有一片绵沙石,挡住了江水的冲击和积淀下来的杂质泥沙,使得岛上的黄泥长期受到干净的江水和溪水的浸泡,泥质柔软、细腻。 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群的优质窖泥就是来自这里,而这一带也盛产桂圆(龙眼)。 这里的晚熟龙眼肉厚鲜嫩、色泽晶莹、果汁香甜、风味隽美,且历史悠久。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讲到:“旁挺龙目(即龙眼),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绍朱实之离离。” 其文中既提到了桂圆,也提到了荔枝,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合江荔枝也是泸州有名的特产,更是古时进献宫廷的贡品。 诗圣杜甫在其《解闷十二首》中就留下了“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的句子。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路过泸州合江县时也写过《新荔枝》一诗:“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夜凉将到星河下,拟共婵娟斗明月。” 宋时,泸州知州任伋,在荔枝(合江荔枝)成熟的季节,托人给他的好友文同送了一筐荔枝,文同由此写下《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枝》一诗,记述了孩子们欢天喜地地争食荔枝的场景。 其诗曰:“筠籢包荔子,四角具封印。童稚瞥闻之,群来立如阵。竞言此佳果,生眼不识忍。相前求拆观,颗颗红且润。” 宋人罗大经在其著作《鹤林玉露》里也谈及:“荔枝,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盖泸、戎产也,故杜子美有‘忆向泸戎摘荔枝’之句。” 此外,海拔在230米—450米之间、气候适宜的川南丘陵更是中国有名的茶叶之乡,其中尤以泸州的纳溪特早茶最负盛名。 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茶芽萌发早,尤其适宜特早茶的开发,纳溪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地区。 历史典籍中关于纳溪茶多有记述。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亦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纳溪区清溪河石壁上手书石刻“二月茶”。宋代名茶中,“纳溪梅岭茶"也赫然在列。 如果说起伏绵延的低矮丘陵带给泸州的是“小山城”的独有风光,那么长、沱二江蜿蜒而过,则赋予了泸州更多灵动与秀美。 川南泸州既有“太阳强烈”,亦有“水波温柔”;既有繁华都市的灯红酒绿,又有田园山居的悠闲惬意;既有山川江河、桂圆荔枝等天赐的风物,又有热情好客、温和朴素的川江人民。 ❷ 川南“红高粱” 守护浓香命脉 说到泸州的天赐风物,则不可不提这里的糯红高粱。 尤其是在农历六七月份,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当你身处泸州的山野间,举目所望,必是一片一片浓重的酒红色。 蜀地的云蒸霞蔚笼罩四野,给山谷之间的红高粱铺染上一层迷人的光辉,“千亩万垄,浩浩汤汤,每一株都传递着万物生发的秘密”。 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了泸州以侏罗系、白垩系紫色砂、页、泥岩为主要成土母质发育而成的紫色土壤,其富含矿质磷钾养分,肥力高,耕性好,是高粱等作物生长的沃土。 加上这里雨热充足,冬季温暖,是川南糯红高粱独有的理想之境,这也是泸州自古就酿酒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在详细考察泸州的地理气候后总结道:“在地球同纬度上,沿长江两岸的泸州能够酿造真正纯正的蒸馏酒。” 这是泸州地质、气候、土壤、水资源、原料、微生物及酿造技艺上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泸州的骄傲。 理论上讲,凡是含有淀粉的粮食,都可酿酒,而高粱酿出的酒醇香浓郁、香正甘洌、出酒率高,是酿酒的最佳粮选。 高粱在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按照品种一般分为粳高粱和糯高粱。 产自泸州的糯红高粱,具有糯、红、粉三大基本特征,是酿酒的优质原料,不仅产量高,而且胚乳糯质,出酒率高,其淀粉含量为62.8%以上,支链淀粉含量占比在90%以上,发酵时十分有利于锁住水分。 此外,高粱内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配比也恰到好处,能帮助酿酒微生物顺利产香。籽粒中富含的单宁、花青素等成分,也可生成微生物酚元化合物赋予白酒特有的芳香。 代表单粮浓香顶尖工艺的泸州老窖自2001年起就开始建立有机糯红高粱种植基地,他们将生产的第一车间放到田间地头,不使用任何化肥,天然栽种,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的安全与纯净风味。 或许这也正是泸州老窖口感更为纯净、醇厚的原因,他们选用川南糯红高粱,坚持“单粮”酿造工艺,守护着中国白酒的浓香命脉。 2008年,泸州老窖有机糯红高粱基地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认证。 盛夏的傍晚,当你站立泸州的江边,清风拂面,看着漫山红高粱低伏的剪影,看着月入大江,即便没有泸州酒的熏陶,也必会忍不住与这方田园,与这田园里红润的籽实一道沉醉。 ❸ 人文风物与酒里泸州 自西向东横贯泸州的长江,与沱江、永宁河、赤水河、濑溪河、龙溪河等河流一道在泸州交织成网,让泸州城肘枕江河,肩负群山。 江山如画的泸州自然也是璀璨文化的文兴之地、名士之乡,更是酒业发达的酿酒之源。 自周朝贤相尹吉甫起,至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范成大、文天祥、黄庭坚等,在泸州留下文化记忆的名人贤士不胜枚举,守卫神臂城、护国战争、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也为这座城市烙印下深厚的文化基因。 ▲神臂城,又名老泸州城,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神臂城镇老泸村,因其整体地貌尤如一只大而长的臂膀伸入长江而得名 在民间,泸州的民俗生活、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以雨坛彩龙、分水油纸伞、古蔺花灯为代表的文化瑰宝,集地域汉族舞蹈、音乐、戏剧、说唱、文学、美术等多种文化于一体,如今依然活跃。 全国重点文物遗迹之中,除了春秋祠、龙脑桥、宋代石刻外,当数传承数百年、与都江堰并称“活文物”的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群。 泸州文化里,酒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点,单从历代王朝酒税制度的演变,以及包含泸州酒在内的川酒对朝廷酒税的贡献便可见一斑。 汉武帝时期,为对外用兵扩充国库所需,官府实行了“榷酒”制度,由官方酿酤酒产品,禁止私人制造贩卖。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昭帝时期,公元前81年取消,官府将酿酒权下放,改收酒税。 描绘宋时繁华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店”是经过朝廷严格审批设立的经营场所,也是“特许经营”的正规酒行,直属“酒务”。 北宋一方面开办大量的官营酿酒坊,从生产到销售均由官府把持;另一方面,五代以来的“酒曲专卖”制度得到了继承。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其中“特许经营”的酿酒坊也在其中。图/故宫博物院 宋朝官方没有禁止民间酿酒,但是酒曲只能通过特定渠道购买。到了南宋则演变为“隔糟酿酒法”,商户想要酿酒必须在官府开设的糟房酿。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过程,让逃税变得异常艰难,给宋代充实边疆军费的工作做了很大支持。 经济富庶而军事羸弱的大宋王朝到了南宋时期,地缘形势急剧恶化,唯有长江沿线的江南和四川成为其支撑财政税收的重要区域。 军事上,泸州把守着出入川的军事要冲,是历代王朝不可或缺的铜墙铁壁和军事大后方。《宋会要辑稿》载宋徽宗诏云:“泸州西南要会,控制一路……可升为节度,赐名泸州军。” 宋末元初,泸州人在神臂城抗击蒙古军,以及抗战时期,泸州作为抗战大后方拱卫陪都重庆的故事早已永垂史册。 ▲泸州老窖博物馆中关于神臂城的记载 宋时,四川居于全国酒税收入的榜首,以北宋熙宁十年的酒课数据作为参照,当时的川陕四路的官酒务(管理酿酒业的机构)数共有427个,占全国1861个官酒务总数的23%。 公元1137年,四川的财政岁收高达3667万缗,而这其中酒税收入就占了五分之一。酒税数额之高,也反映了四川酒业的繁荣程度。 南宋建炎三年,赵开在四川推行“隔糟酿酒法”,对专卖酒法进行改革。老百姓买酒喝酒变得更为方便,川酒也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据陆心源《酒课考》注:南宋时,“四川一省,岁收至六百余万贯,故能以江南半壁支持强敌。” 而川南泸州每年上缴酒税30万贯以上,其富足程度可与成都、重庆鼎足而三。 这里有必要提及《宋史·蒲卣传》中提到的泸州地方官蒲卣,为造福地方,“故弛其榷禁,以惠安边人”,放弃政绩,放任榷酒制度,换来了一方酒业发达,民生富足。 黄庭坚在《山谷全书》中描写泸州酒业盛况:“州境之内,作坊林立,官府人士,乃至村户百姓,都自备糟床,家家酿酒,私家酿制比官家尤好。” ▲泸州酒业之盛,单泸州老窖前身就有36家作坊。图/泸州老窖博物 苏轼则在《浣溪沙·夜饮》一词中写道,“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三杯未尽兴尤酣”,大赞泸州酒好。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沿线的水运优势更为凸显。在长江上游,富庶的天府之国的物资经泸州码头集散,再经由重庆发往全国的大宗商品的长途漕运日渐频繁。 《重庆府志》记载,“商贾之往来,货泉之流行,沿溯而上下者,又不知几。” ▲清末,泸州馆驿嘴码头的转运船 泸州在宋时是全国33个商业都会之一。宋人赵懿描述当时江阳:“其时百姓家积有余,谷物咸多上市,百市廛赤繁华,四方商贾络绎于市者,年复于是也。” 自此至清朝,泸州与重庆一道作为长江上游水运码头的区位优势真正开始发挥作用。 在西南地区,川酒、川盐、铅铜、茶叶、绢帛等物资经沱江、赤水河、永宁河等河流在泸州码头集散;在全国,以重庆、汉口、苏州三大商品集散中心为枢纽,泸州、白沙等沿线水路重镇在水运上的贡献也功不可没。 ❹ 川南风物,还数泸州酒 站在更高的地理视野上,在北纬28度线上,以泸州为龙头、仁怀为龙尾,串联起宜宾、古蔺、遵义、习水等几个中国最好的白酒产区,描摹出为世人惊叹的“中国酿酒龙脉”。 在北纬28度的这片土地上,因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孕育着泸州酒酿酒所需的一切特殊资源。 由此可见,山川灵秀的泸州最得“天赐”的风物还数泸州酒。而在泸州酒之中,又数泸州老窖最具荣光。 如果你有幸去过泸州老窖的国宝窖池群,你一定会被那幽暗的酒坊深处散发着古老金属般久远光芒的老窖池所震撼。 那穿越450年光阴的古老窖池群,似乎已孕育出此间独有的灵气,如丝如缕的酒香透过高高隆起的窖泥,直透鼻端。 更令人惊叹的是,穿梭此间的酿酒师傅们所遵循的古老酿制技艺已传承近700年,历经24代。 正因如此,诞生在这里的每一滴酒都有了独特的灵魂,代表浓香型白酒最顶级工艺的“国窖1573”才更令世人叹为观止。 ▼点击图片查看:《国窖1573:一瓶酒的长期主义》 秋收粮,冬入窖,春出酒,四时节气与酿造工艺的结合,新酒酿成后,再进入天然的藏酒洞中自然老熟,使酒体阴阳调和,泸州老窖酿酒的每一步都遵循着天地自然的古老哲学。 想一想,数百年前的古老窖池和酿酒技艺至今仍鲜活地为我们所享有、所服务,这本身就足以让人兴奋不已。 大地的褶皱框架出泸州的山川肌理,河流的冲刷刻画出泸州的眉眼灵秀,这里有峰峦叠嶂,有梯田纵横,有川江豪情,更有田园闲适。 这是造物主赐予泸州极致的偏爱,当山、河、风、物凝聚交融,这片河山便有了灵性,有了独特于他处的造化神奇。
参考文献:
[1]李炳元.中国基本生态地貌类型划分.2004.
[2]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泸州市志.[M]. 方志出版社, 1998, 8.
[3] 肖成全. 泸县历史.[M]. 四川省纳溪, 1990.
[4] 蒋晓春,林邱.宋代泸州神臂城城防体系分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09):59-73.
[5]郭正吾等.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6.03.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