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看上去还是没变!”


“余林安啊哈(方言,意为“当时”)还是工会主席。”


在习酒创立70年图片展现场,一位习酒人用地道的习水口音,指着墙上的照片向同行人说道。


从展厅入口直到结束,参观的老习酒人、在职员工,在一张张泛黄的历史文件、黑白相片面前驻足良久,时不时递出几句话,看似普普通通,却又令人感慨万端。


▼点击视频,回顾庆祝大会精彩瞬间


12月15日,习酒创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运营中心举行。习酒精心策划了一场图片展,还原了一代又一代习酒人艰苦创业的历史,构成了习酒人前行的精神路标。


它们是隐藏在习酒70年宏大叙事中的一张张切片,每一张历史文件和相片,就像是习酒70年走过的一枚脚印,真实而动人。


“70年来,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持续奋斗的习酒人把青春、汗水和智慧挥洒在高原深处的河谷里,才成就了今日‘十里酒城映山河,一壶美酒醉乾坤’的美好景象。”


▲张德芹


现场,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回顾了习酒如何从传统破旧的老作坊到如今的百亿酒企,从三人起家到1.2万名员工的跃迁过程,阐释习酒一路走来的文化脉络和生存基因。


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曾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明天要到哪里去”来形容他眼中的战略,对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他的表述更具东方色彩——战略就是“找魂”。


对于企业亦如此。


习酒的根与魂究竟是什么?我们也从此次习酒创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中,逐渐靠近答案。



见微知著


“纵然酒瓶不语、窖池无字,但衣衫褴褛、汗流浃背的场景依稀可见。”


谈及习酒的发展历史,张德芹的发言总是十分感人——究竟是一段怎样的过往,给习酒人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从张德芹的《习酒创立70年报告》中的几件小事,我们可略窥一二。


1952年,仁怀县工业局派出人员,从茅台镇出发,沿赤水河而下,寻找一个新的适合酿酒的环境。


▲习酒第一代创业者在“贵州省习水酒厂”厂门前合影


被选中的地方名叫黄荆坪,一间作坊、两间民房,招收了30多名工人,“仁怀县郎庙酒厂”就成立了,这就是习酒厂的前身。


在交通不便、发展条件落后的背景下,习酒诞生了。


因历史原因停产一段时间后,1962年,当地政府决定重建酒厂,曾前德、肖明清、蔡世昌3人,被指派为重建负责人。当时上级主管供销社能拿出来的重建资金,只有20元。


“60年代,我们前辈克服了3年困难时期,白天转战白酒厂观摩学艺,夜晚在煤油灯下伏案钻研。他们一锹一铲、一砖一瓦地修缮厂房,徒步往返几十公里外挑粮,生产终于得以延续。”


创业维艰,但先辈们在大山深处为习酒夯下扎实的地基,更为习酒熔铸下艰苦奋斗的精神



改革开放后,习酒敢为行业之先,时任厂长的陈星国带领全体习酒人锐意改革、大胆创新。


习酒创造了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应用先进营销理念,开央视广告投放先河,开展了“习酒献西藏”“西北—中原万里行”“千里赤水河考察”等一系列活动,至今仍然影响深远。


90年代中期,由于诸多方面因素,习酒出现了资金紧张、销售受阻进而导致市场萎缩、生产停顿。


张德芹回忆,彼时,厂里的职工尽管每月拿着200元的生活费,甚至一度数月领不到工资,但仍然坚守岗位。有人自发从家里背粮食到厂里烤酒;还有的员工主动请缨,自筹路费到市场走街串巷推销产品……


“舍小我取大我、舍小家建大家。一代习酒人的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凝聚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他表示。


▲1970年,曾前德等8人到茅台参观学习


也是在这一时期,茅台伸出援手,帮助习酒渡过寒冬。张德芹表示:“我们永远铭记茅台集团对习酒的再造之恩,没有茅台集团24年的精心呵护,就没有今天全国知名的习酒,习酒永远对茅台充满挚诚之敬、饱含挚爱之情。”


回顾70年发展历程,张德芹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习酒人便拥有“二郎滩头创大业”的勇气;改革开放时期,习酒人展现出“志在习酒醉天下”的豪情;低谷时期,习酒人进行了“上下求索发展路”的拼搏;进入新时代以后,习酒人树立了“已到凌云仍虚心”的品格。



有学者曾说,任何文明形态的根基都深深埋藏于久远的历史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它由涓涓细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锤炼、升华、成熟并稳定化的枢纽时期。


这个枢纽时期所形成的生存形态、生存法则,以及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精神特质等,都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而这些稳定的传承要素及其综合形态一旦形成,便如同生命基因对一个人的决定性影响一样,将永远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命历史的发展轨迹。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莫不如此。


70年发展,正是习酒沉淀、凝聚、锤炼、升华、成熟并稳定化的枢纽时期。70年的挑战和磨砺,锤炼出习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韧心性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东方风骨,塑造了习酒最本土、最纯粹、最朴素的君子特质。




习酒的根与魂


在一次会议中,张德芹分享了一则小故事。


80年代,荒凉的二郎滩头两岸,时任习酒厂长陈星国看到路上的妇女衣衫单薄、营养不良,暗自下定决心:“有一天我要让她们‘穿金戴银’。”


张德芹说:“当年进入习酒,我就一直在找习酒的根,正是这句‘我要让他们穿金戴银’,让我找到了习酒的魂,习酒的文化根、文化魂。”


自习酒在大山深处建立之日起,这种以一己之力带动乡亲致富的情怀,就在习酒人身上代代传承。


1991年,习酒捐资18万元在习水仙源镇兴建希望小学,这是习水县第一所希望小学,也是习酒助学之路的起点。



在“习酒·我的大学”公益项目创办之前,这样的公益项目,是广大员工响应号召凑钱完成资助的。厂里的助学金发放完毕,面对一些消息闭塞的学生寻求帮助,习酒的一些中层干部、员工也会自己掏钱资助他们。


据了解,截至今年,习酒已连续16年开展“习酒·我的大学”大型主题公益奖学活动,累计出资1.2亿余元帮助近2万名优秀学生圆梦大学。“十三五”以来,公司积极解决社会就业,向社会提供90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黔北地区老百姓种植高粱,带动1.6万余农户增收;捐资助学、抗洪救灾、扶危济困、抗击疫情、助力乡村振兴……


习酒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些艰苦朴素、乐于奉献、爱厂如家、敬商爱人的高贵品质,在经历历史长河一次次洗礼后,如从赤土里提炼出的金子,一点点凝结成了习酒魂——“君品文化”,形成了习酒“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习酒之所以能形成君子风度,与当年的一项制度设计也有所关联。


20世纪80年代,正值习水酒厂的黄金期。为解决员工子女教育问题,习酒修建了习酒子弟学校。


在近20年的历史中,子弟学校不仅解决了酒厂职工和周边村民孩子的读书问题,还为习水酒厂输送了一大批管理人才,被称为习水酒厂的“黄埔军校”。


▲习水酒厂职工子弟学校旧照


实际上,习酒公司有很多中高层干部都是先调入到子校,再从子校调到企业。“高峰时期,企业的中层干部有将近50人从子校调出来,包括我在内的六七个企业高管都是从子校出来的,前前后后以教师的名义调进企业的大概有200人。”曾任习酒子校校长、习酒退休干部张开刚曾如此回忆。



“先老师而后管理”,从某种角度也塑造了习酒。


张德芹强调,在习酒70年的发展历程中,习酒前辈们在岁月锤炼中逐步升华为习酒的“君品文化”,其核心要义是“知敬畏、懂感恩、行谦让、怀怜悯”。“君品文化”承载着前辈们的智慧精髓,为习酒自强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习酒的根,也是习酒独一无二的品牌符号和文化符号


“我们将以更加长远、更加宽广的发展思路和视野,从历史文化、传统工艺、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文化涵养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提炼、探索创新,持续优化顶层设计,讲好‘东方习酒’新故事,把软实力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文化习酒’建设新格局。”张德芹表示。



70年造就“价值型企业”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不是那些最庞大的物种能存活,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


70年来,习酒能在濒临破产边缘峰回路转、起死回生,便是能够顺应环境变化、与生存环境能够互动的结果。


无论市场变化、行情起伏、时间推移、地域差异都能够推进自己前进的企业,常被称为“价值型企业”,即能够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并超越环境创造价值的企业。


习酒显然符合这一逻辑。70载光阴,给习酒留下最丰厚的财富——君品文化,为习酒走向世界一流提供强大动能


▲方东


贵州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方东表示,70年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习酒坚实的质量、规模、文化、品牌等根基,尽管历经数次曲折,但习酒人百折不挠、坚强自信的精神是习酒砥砺前行的强大基因之一,也必将成为习酒未来行稳致远的强大驱动力


“省国资委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要求,在规划投资、资源配置、政策支撑、企业治理、生产经营等方面为习酒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遵义市习水县也从生产要素等各方面给予了企业大力的支持,可以说习酒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新的历史机遇。”方东表示。



张德芹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酒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质量就是生命”、始终坚持践行“君品文化”、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提升效能、始终坚持发展成果共创共享,习酒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受人喜欢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


我们的今天,已经在昨天生长;我们的昨天,不断在今天重演;我们的未来,永远浸透着昨天与今天的重叠与沉淀。善于从历史中寻找大道的企业,能获得走向未来的智慧。习酒回顾70年历程,不仅看清了自己,也照见了美好的未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