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人说,酿酒是最有温度的行业,再智能的机器人也酿不出最美的酒。一代一代传承的酿酒人,才是这个行业最值得珍惜的财富。而酿酒大师们的故事,也成为酒业江湖极具温情的话题。 不久前,贵州安酒在习水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专家品鉴会。 在众多的受邀嘉宾里,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中国白酒泰斗、贵州茅台原总工程师、董事长季克良与他的大学同学,贵州安酒原总工程师金慧元,两位中国酒业重量级人物的再次聚首,让这场品鉴会充盈着美酒的陈香与友情的醇厚。 在冬日的午后,当81岁高龄的金慧元回想起当年那些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仍难掩内心的激动,讲述过程中不时以手势强调,语气里透着兴奋,双眼含着笑意,泛着动人的光和热。 在回忆里,他总是会记起与大学同学季克良一起乘坐的那列绿皮火车。枕着“哐当、哐当”的声音,耗时三天多,两个迷茫的青年来到了贵州。 彼时,他们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更不会想到,此后近60年时间里,他们将给中国白酒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❶ 初出茅庐 金慧元出生于浙江宁波,十岁那年来到南京念书。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又赶上特殊困难时期,高中毕业后,家里更希望他立马参加工作以补贴家用。 然而,在收到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后,金慧元还是毅然选择继续念书。而在那里,他遇到了季克良。 ▲青年时期的季克良(左)与金慧元(右) 1964年,金慧元、季克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贵州。在上海开往贵阳的那列火车上,虽然同是发酵专业的学生,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此后的人生将和白酒深度绑定。 抵达贵州后,人事局把季克良分到茅台酒厂,金慧元则去了安酒厂。 57年过后,回忆起第一次到安酒厂的情景,金慧元记忆犹新:“我下车后就问,安酒厂怎么走?大家都给我指路,小孩都知道!最后是一位大哥带我到了酒厂。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安酒还不错嘛,在当地还是挺有知名度的。” 实际上,虽然当时的安酒厂建成不过十年有余,但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因为早在安酒建厂之前,安酒的前身——诞生于1930年的“安茅”,就已经在当地闻名。而且,安酒不仅与茅台酒一同在1955年的第一届全国酿酒大会上被评选为“甲级酒”,还在1963年与茅台酒同列“省优”,荣获“贵州名酒”称号。 可以说,彼时的安酒,在贵州堪称家喻户晓,更是那个年代无数当地人挤破脑袋想进的知名企业。 即使在大学进修的是发酵专业,但金慧元所主要涉及的是啤酒以及酒精相关知识,还未解锁白酒酿造工艺当中的层层奥秘。而在进入酒厂后,金慧元很快对酿酒产生了浓厚兴趣。幸运的是,当时的安酒厂副厂长十分看好他,直接将他放在车间学习酿酒。刚到酒厂工作那段时间,金慧元每月工资的很大一部分花在了购买书籍上。 一边丰富理论知识,一边深入车间实践,大约半年后,金慧元便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酿酒认知框架。1965年后,金慧元被选中派往外地酒厂调查学习,为后续提升安酒技术创造了条件。 同样是在1965年,仅工作一年时间便积累起了丰富酿酒经验的季克良写出了一篇重要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科学地总结了茅台酒的勾兑工艺体系,为中国白酒的质量提供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与标准。依托这套理论,茅台酒的生产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❷ 大显身手 不论是季克良还是金慧元,作为那个年代酒厂稀缺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成为了酒厂技术革新的骨干。 1977年,金慧元就任安酒厂副厂长,主管生产和质量把控。彼时,金慧元在心里定下了一个目标:不仅要提产、还要让安酒质量继续保持国家名酒标准。 为此,金慧元作为酿酒技术专家,有意识地组织到全国各地酒厂考察学习,与其他酒厂酿酒专家学习交流。他与季克良常常在技术会议中相遇,每次都会就技术问题展开讨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末,安酒厂也实行了‘生产经营承包制’。”金慧元回忆道,“这一制度极大调动了安酒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安酒厂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当时工人只要完成任务指标,每个月会获得5元钱奖励,这对当时的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补贴”,那些场景,金慧元依然历历在目。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安酒迅速发展,尤其在80年代里,安酒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络。金慧元开玩笑到,“那个时候,每每碰见季克良,也可能是客气,他总会说‘安酒怎么发展得那么快啊’。” 在安酒人眼里,安酒快速发展的核心在于坚守质量。 “质量不好卖给谁?我作为总工,我理所当然要为酒的质量负责。”正是因为安酒质量好,安酒还被列为人民大会堂专用酒、中南海外事礼品专用酒。 季克良同样对质量极为重视。长期担任茅台集团总工程师期间,季克良逐渐大显身手。其中一个重要的功劳就是总结提炼了“茅台酒的十大独特工艺”,即高温堆积、高温发酵等,使茅台酒实现了质量、产量恒久如一。 2005年贵州省在茅台搞了个品评培训,最后选10个人去北京参加全国白酒评委考试,安酒派了6个人去,结果6个人考进了前8名。“季克良当时也很奇怪,安酒这怎么有那么多优秀的评委,他很奇怪我们是怎么做到的。”金慧元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也对自己的同事充满自豪。 1988年,贵州安酒集团成立。 “集团成立那天,全厂人都在庆祝”,金慧元描述着那天的风光景象,“厂里还给每个人发了一套衣服,我们都去酒厂的礼堂庆祝。酒厂还搞了一个特别隆重的庆典,舞龙舞狮,不只是安酒员工,外面的老百姓也跟着我们一同庆贺。” 确实,那时“安酒是全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白酒厂”“厂长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党员”是人们对安酒的认知。贵州腾起一条龙——贵州安酒,在整个行业引发高度关注,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彼时的安酒无限风光,以安酒为龙头的白酒产业引领了当地经济发展,鼎盛时期,安酒年销量超过2万吨酒。1988年-1991年,安酒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白酒产量第一位,创造了白酒生产历史上的“奇迹”。 与此同时,贵州安酒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国家优质酒”银质奖、洛杉矶国际博览会金奖及伦敦国际博览会最高荣誉“亚洲之星”、“世界之星”等荣誉。多位国家领导人亲临过安酒厂视察,对安酒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 荣誉墙上硕果累累,安酒在那时留下的宝贵财产,如今也成为了推动安酒品牌迈进的引擎。 而金慧元和季克良这对老同学,在安酒厂再次相遇。 ❸ 殊途同归 2021年12月5日,安酒集结了中国白酒界15位顶级技术专家,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品鉴会。也就在会议前一天,季克良率先到达了习水,下车后第一句话便大声询问,“金慧元到了没?” 这一次,是酒业两位风云人物的再相遇。这一次,他们均为安酒而来。 专家品鉴会活动当天,二人来到安酒酒厂,参观了制酒车间、酒曲仓库、基酒酒库等。参观过程中,季克良与金慧元不时驻足交流,并问询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时光记忆展示区,看着一张张历史照片,他们驻足良久。金慧元仔细回想着上面的照片拍摄于何年,季克良也回忆起更多往事。季克良也十分关心“安酒赤水酒谷”项目规划中酒库等的核心位置。 金慧元表示,“安酒近年来发展到如此规模,很不简单。作为一个白酒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要以质量为根基,安酒是贵州两大历史名酒之一,能够发展到今天,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季克良显然对老同学的观点十分认同,随后立即说道:“我的老同学刚才也讲到,一个企业的成功要靠质量。在贵州的名酒中,安酒我是更挂念的。为什么呢?我的老同学,我们两个一起从上海坐火车到了贵州。如今想来,安酒的确历史悠久,有光荣的过去,有坎坷,更有光明的未来。支持贵州安酒意义很大,支持安酒的发展等于支持贵州酒业、中国酒业。” 在对安酒三款产品进行品鉴后,包括季克良和金慧元在内的专家们均写下评语:贵州安酒:微黄透明、酱香突出,陈香舒适,酒体醇厚、圆润协调、空杯留香持久,大曲酱香酒风格明显。 在媒体的报道中,季克良曾坦言:“我的命运已紧紧和茅台联系在一起,赶也赶不走了。”类似这样的话,金慧元也真情流露过。“我一辈子都是安酒人,我也喝了一辈子安酒,到现在我们喝安酒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享受。” 回看金慧元的经历,从大学毕业进入安酒厂,直至退休,金慧元几十年如一日,为安酒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金慧元眼里,如今的安酒令人惊叹,他说,“我相信安酒一定会继续浩荡前行。” 57年前的1964年,他们一起到了贵州。57年后的2021年,他们再一次在安酒相遇。从当年的大学生,到如今的酒业巨匠,当年的小季、小金,如今成为了季老、金老。 在贵州的这57年,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分别见证了茅台、安酒的一路发展,在书写贵州两大历史名酒传奇的同时,也书写了两位酿酒大师的故事。 虽然殊途,终是同归。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