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一来,农人的神经也紧了紧,抢时间的季节又到了。所谓芒种,是指有芒的作物(麦)应收,有芒的作物(稻)当种。俗话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又说“芒种插的是个宝,夏至插的是个草”,不止提醒农人把秧苗移栽到稻田的时机到了,还严格限定了时间。
|6月2日,正值麦收季节,江苏淮安收割完的麦田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线条画。
这时候,不仅麦子,地里的蚕豆、豌豆等作物也得赶紧收割,归到粮仓,再把土地翻耕放水。之所以这么忙,其实是因为身后梅雨季吹着急哨,眼看就要追上来。水稻的成熟期遇上恰如其分的阴雨天,有利于稻子的灌浆和成熟,而小麦、豌豆、蚕豆等则相反,成熟期和收割期都必须是晴天。
此刻儿时的记忆也翻涌起来——在无数个阴晴不定的夏日,麦场晒满了麦子,大雨却说来就来,连个招呼也不打。
这时候也管不上是不是自家的麦场了,哪里近就先收哪里,刮板、扫帚、簸箕、铲子各种工具齐上场,如果实在来不及收进屋里了,就把垫子下面的塑料布从四周往中间一拢,暂时遮遮雨。
没一会儿,日头又烈起来,成堆的麦子又被推开铺平,等待下一场雨来时,再上演一次收麦的忙乱,有时一天要这样重复几次。
每每临雨收麦,大人急切,小孩儿却觉得有趣。
但梅雨季的到来,其实也是悠闲的信号。
晒麦子的人不喜梅雨,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浪漫的名字,它来自此时漫山遍野成熟的梅子。
诗人杨万里道: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饮青梅酒,就是从古至今中国人在这个时节普遍的消暑取闲方式。但酿酒,可等不及黄梅成熟时,只能用尚未成熟的青梅,外表嫩绿、口感酸甜最好,太熟会使酒体浑浊。
在醋被发明之前,青梅是古人用来调配酸味的调料,又被称为青皮、海梅、苦香、油楠等。《神农百草经》记载:“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肠,有收敛生津作用。”而这种药性,又以成长期的青梅为佳。每年谷雨前后,青梅就开始上市,这时候也是制作梅酒的最佳季节。|梅,蔷薇科,落叶乔木,冬季开花,四五月结果。其果实未成熟时叫作青梅,成熟后称为黄梅,均可食用。新鲜的青梅采摘回来,选取表皮完整的,揉去表面绒毛,清洗后放盐水里浸泡静置几小时,以去除涩味。这一步完成后,将青梅取出,控干水分,一层青梅、一层冰糖,直至铺满干燥清洁的玻璃瓶,再倒入酒度适中的米酒或白酒。但如果足够有耐性,可以等到下一个梅雨季来时再开启,这时的青梅酒会更加醇厚饱满,酸甜平衡又十分柔和。历经两夏的梅子,已经浸满酒液,不喝酒,光吃梅,也能浅尝醉意。“煮酒论英雄”的青梅酒是历史主角,而家家户户的青梅酒,是一年复一年的仲夏记忆。(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