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山黑水的抗战烽火,到新时代课堂的铿锵讲述,

他既是抗日民族英雄的后人,也是精神传承的守望者。

他用质朴的话语讲述家国忠魂,用平凡的坚守诠释君子之道。

 

以真我,敬君品。由凤凰网、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IP节目《君品谈》第五季,本期对话杨靖宇之孙,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客座教授马继志,走近一段家国记忆,探寻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一、传承与使命:从“烈士后人”到精神讲述者


在吉林师范大学的一间报告厅里,杨靖宇将军的孙子、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客座教授马继志走上讲台。台下坐满了师生,气氛庄重而热烈。对于听众而言,他不仅是“抗日英雄之后”,更是承载历史叙事与精神传承的守望者。


马继志曾在铁路系统工作三十余年,退休后却并没有选择闲居,而是走向另一条道路:讲述家国故事,传播英雄精神。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学校到纪念馆,从干部讲堂到基层社区。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精神的再点燃。


 

在节目中,他回忆起童年的印象:“我知道爷爷是烈士,但小的时候并不了解多少。真正让我坚定要把这段历史讲下去的,是后来对东北抗联的研究和思考。”在他看来,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战史上最艰苦也最光辉的篇章之一: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以不足四万之众对抗日伪几十万大军,打出了“以少胜多”的传奇。


他始终强调,讲述这段历史不是停留在缅怀,而是让年轻人理解“责任与担当”。他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学习抗联精神,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要知道在自己的岗位上怎样坚持、怎样守住信念。”这种代际之间的精神接力,正是《君品谈》所礼敬的“君子精神”——坚韧、守正、担当。

 

二、雪原忠魂:杨靖宇的抗战传奇

 

提及杨靖宇将军,马继志的语气里带着坚定与敬仰。1930年,杨靖宇受党组织派遣来到吉林磐石,开始组建抗日武装,后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为了寄托“安定天下、保家卫国”的理想,他以“靖宇”为名,意为“平靖宇内”。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杨靖宇提出了著名的“灯芯理论”:群众是灯油,抗日各方力量是灯芯,唯有拧在一起才能点燃希望。他的战略远见和战术灵活,让不足四万的队伍与几十万日伪军鏖战数年。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更换四任指挥官、调动重兵围剿,但仍久攻不下。


 

1940年2月,在长白山林海深处,杨靖宇孤身一人、身负重伤,仍与敌人周旋。最终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牺牲。日军在他牺牲后剖腹检查,震惊地发现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敌人指挥官在得知真相后沉默不语,久久无言。


“这不是普通的牺牲,这是信念的力量。”马继志动情地说。杨靖宇的英勇不仅震撼了敌人,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今,在通化的杨靖宇烈士陵园里,于洋等讲解员日复一日坚守,向来访者讲述杨靖宇将军的事迹。马继志说:“他们不是在做普通的讲解,而是在守护一份记忆。”这份守护,与他自己的讲述一样,都是精神的延续。正如节目所强调的,《君品谈》致敬的不仅是历史中的英雄,更是当下仍在传递这份精神的每一个人。

 

三、家风与君子:无声的传承


如果说历史记忆给予人们的是震撼与敬仰,那么家风则让精神在日常中绵延。马继志的家族三代,都在用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忠诚与奉献。


他的父亲因公殉职,母亲独自抚养五个孩子,留下了“九字家训”: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这几句话,成为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准则。


马继志自己在铁路系统坚守了34年,兢兢业业,从未以烈士后人的身份谋求特殊。他的儿子马铖明又投身基层,服务乡村振兴。在他们看来,传承英雄精神不是喊口号,而是“认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采访中,马继志展示了几件珍贵的“传家宝”:一块桦树皮,象征着杨靖宇牺牲前的坚忍;一封信件,承载着杨靖宇对信念与治理的思考。这些物件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家族精神的寄托。


“家风的力量就在于平凡。”他说,“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尽心尽责,把每一件事做好。”这种平凡中的坚守,正是“何以君子”的真实答案。

八十五年前,杨靖宇将军以生命诠释“忠诚与担当”;八十五年后,他的后人依旧用行动守护初心。忠魂不灭,家国长存;精神不熄,薪火相传。这份坚韧、仁心与责任,正是《君品谈》所要致敬的“君子精神”。

 

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烈士已逝,精神不灭;忠魂未远,家风长存。马继志说:“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在传承英雄的精神。”这份担当与坚韧,正是《君品谈》所礼敬的君品精神。由凤凰网与贵州习酒联合出品的《君品谈》,向杨靖宇将军致敬,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向每一位传承民族精神的人致敬:愿我们在平凡岁月中坚守信义,于历史长河中赓续光明。以君子之道,致敬赤诚人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