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俊 秋分时节,天地澄澈。 9月23日,第三届中国(酱香型)白酒酒体设计大赛在茅台学院启幕,85位选手将在两天内通过理论考试与酒体设计实践一决高下。 “举办全国白酒酒体设计大赛,意义远不止于一场竞技。它是产业的风向标,是创新的实验场,更是人才的孵化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的这句话,道出了此次大赛的重要意义。 作为承办方,茅台集团再次以实际行动扛起行业责任。从酒体设计这一酱香酒品质核心环节切入,既展现了自身对酿酒技艺的深度理解,更通过大赛为行业搭建起技术交流、人才培育的桥梁,为酱香型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才培养成为近年行业关注的焦点。例如,不少酒企仍面临“技术团队薄弱”的难题:要么是企业一把手亲自兼任“总工”,要么依赖外聘技术人员撑场面,年轻技术骨干断层,导致酒体设计、品质把控长期停留在“经验层面”,难以跟上行业数字化、科学化的步伐。 这一短板不仅制约单个企业的发展,更影响着贵州白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有观点认为,贵州白酒正在从传统的资源驱动和规模驱动,全面迈向人才驱动与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将为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对巩固和提升贵州白酒的品质声誉与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围绕人才培育,近年来贵州开展了诸多专业技能竞赛,如贵州省白酒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汉酱杯”全国大学生品酒技能大赛贵州省选拔赛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梯队建设。就在本月中旬,贵州省还启动了省白酒评委换届暨全国品酒竞赛贵州选拔赛。 而“茅台杯”大赛正是瞄准这一痛点,成为人才结构升级的“实战平台”,通过三条路径为产区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 一是以赛代练,加速成长。大赛为年轻技术人员提供实战平台,通过盲评盲调、评委点评,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基酒辨识、风味平衡等核心技能,缩短成长周期。 二是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茅台学院师生深度参与赛事,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酒体设计逻辑,打通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培养“既懂科学、又通工艺”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开放共享,打破壁垒。随着大赛影响力扩大,跨企业、跨区域的技术协作网络逐步形成,推动贵州白酒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共进”。 “酒体设计师是酒企的‘核心技能岗位’,大赛就是要给这些‘核心手’搭舞台、找差距。”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一级巡视员王双清的话,点出了大赛的人才价值——它不只是选优胜者,更是为贵州白酒培育“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梯队,让人才结构从“断层薄弱”向“年轻专业”转型。 “酒体设计师是连接基酒多样性与产品典型性、独特性的桥梁,是点石成金的‘转化者’。”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开幕式上的发言,不仅是对酒体设计师的定位,更道出了茅台对酒体设计的深刻理解。 在她看来,优质的酒体设计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而是“顺势而为”的融合,既要尊重基酒的自然属性,也要契合消费者的味觉需求,更要传承酱香酒的文化基因。 这种理解,集中体现在茅台独创的“时空法”匠心质量管理模式中。开幕式上,王莉以“基酒多样性与匠心、匠艺、匠韵的关系”为核心,拆解了茅台酒体设计的底层逻辑。 在她看来,基酒是“自然与时间的馈赠”,其多样性源于“时”与“空”的深度交融。“时”的维度体现在不同轮次、季节、贮存时间;“空”的维度则体现为“一窖一韵”的生态差异,加上核心产区与和义兴产区的地理特点,共同构成茅台“万紫千红”的基酒风格谱系。酒体设计师需以工匠精神深刻认知基酒多样性背后的生物多样性,做到“懂基酒”而非仅“用基酒”。 而茅台酒体设计,正是建立在对基酒风味的精准解析与科学配比之上。以核心产品为例,其酒体以“酱香、醇甜、窖底”三种典型体为骨架,融汇近两百种基酒,通过科学配比实现“去芜存菁、取长补短”。在现代技术加持下,风味化学分析技术与“感官+数据”双评价体系让勾调过程变得“可控制、可复制、可优化”。 茅台认为,好的酒体设计不仅要“好喝”,更要“有魂”,能传递酱香酒的文化内涵。为此,茅台的酒体设计师在传承“观色、闻香、尝味”传统技艺的同时,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提升香气丰富度、强化口感层次,到优化饮用舒适度,每一处调整都围绕“消费者体验”展开。 以茅台1935的酒体升级为例,其体现着“传统风味”与“现代需求”的平衡。新推出的茅台1935尊享版酒恪守“优中选优”原则,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增加5年以上坛贮基酒,提升核心产区基酒的使用比例,引入“勾兑后再坛贮”工艺,是一款口感层次丰富、臻雅细致的匠心之作。 作为茅台酱香酒旗下的超级单品,茅台1935自上市以来,始终以“基酒多样性”为核心进行优化。依托茅台庞大的基酒储备库,精选核心产区与和义兴产区的多支基酒,通过“感官+数据”双评价体系实现精准融合。 酒体设计的精妙理念,终究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承载与实践。茅台深谙此道,将人才培养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回望历程,茅台的领先地位,离不开郑义兴、李兴发、邹开良、季克良等一代代匠人的薪火相传。他们曾在各自时代,奠定茅台作为技术与人才高地的行业地位。延续领先优势,必须强化人才战略,厚植匠人力量,以人才优势把握发展主动。 因此,在人才支撑层面,茅台构建了一套“选、育、管、用”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酒体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从设立“茅台工匠日”,评选表彰在技术创新、工艺传承中表现突出的工匠;到推行“师带徒”“工匠八步法”,将老工匠的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技术标准。 再到依托茅台学院,开设酿酒工程、酒体设计等专业,从源头培育复合型人才——这套体系,让“工匠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落地、可传承的实践。 据了解,茅台在品评技术人才培养上成绩显著。目前,茅台有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5人,中国评酒大师2人,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33人,省级白酒评酒委员156人,构建了合理的品评人才梯队。 更重要的是,茅台通过大赛将自身的技术经验与行业共享,推动酱香型白酒酒体设计“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 例如,茅台将“时空法”质量管理模式中的基酒分类标准、勾调技术要点等,通过大赛案例分享给行业同仁。针对基酒多样性保护、风味物质分析等共性问题,组织专家与参赛选手共同研讨,推动形成行业共识。 这种“开放共享”的态度,不仅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更强化了酱香型白酒产区的整体竞争力。 而第三届“茅台杯”酱香酒酒体设计大赛的举办,既是对酱香酒传统技艺的致敬,更是对行业未来的探索。 正如王莉所言:“我们期待以本次大赛为契机,推动产业、产区、企业、院校深化合作,为工匠的培养与成长提供坚实的土壤,共同构建酱香酒人才梯队,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让产业发展基业长青。” 云酒头条认为,从酒体设计的“小切口”,到行业升级的“大文章”,茅台正以自身的实践,引领酱酒产业迈向“品质更优、技术更强、人才更兴”的新未来。为产区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动力
“时空法”解码酒体设计哲学
人才生态筑牢产业根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