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酒地理局


1995年,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饮食男女》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向西方展现了中国家庭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


李安选择的切入角度正是“家宴”。他用六顿家宴,讲清楚了一个家庭从各怀心事、分崩离析最后又各自释怀的过程。故事的矛盾、冲突、和解,几乎全在饭桌上发生。


在中国文化中,家宴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阖家幸福的象征,也体现着家庭秩序。


在《红楼梦》里,家宴是贵族家庭维系社交网络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读者通过对宴席的描述,就能够感受到一个大家族是如何从鼎盛走向凋零。


家宴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酒。


对于不善表达情感的国人来说,酒能够起到活跃气氛、放大情绪的作用,一些平常说不出口的话,在推杯换盏之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更有趣的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塑造出“南橘北枳”的风味特征,这种特征又塑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宴风格,延伸出两套不同模式的情感表达。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南北分界钱,感受国庆宴席上的地理风味志。



北方:凛冽风土与豪迈情感的共鸣


谈论北方的家宴,绕不开鲁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中,南方菜系占据其七,北方菜系只占其一,却排名为首,足见鲁菜的份量。


事实上,你能够在现今的北京、天津、河北以及东北等地的饮食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一些鲁菜的影子。这是因为鲁菜并不单指山东菜。在过去,鲁菜指的就是京城以及京城附近的华北地区、以山东人为主体的厨师所烹饪的菜系,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鲁菜的特点,一在于葱香、二在于海味,于是就有了“葱烧海参”这一经典名菜。


民国时期,葱烧海参已在京城酒楼流行,《清稗类钞》中就提到光绪年间 “福兴居、义胜居、广和居之葱烧海参”。图源@视觉中国


起锅烧油后加入葱段,高温会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葱香。海参清鲜、柔软,如同一块海绵将葱香充分吸收,再加上蚝油、料酒、生抽、高汤等调味,淋上一层薄芡,使“浓汁、浓味入其中,浓色表其外”,这样一道“以浓攻浓”的菜肴,葱香味醇、色香味俱全,是家宴上的点睛之笔。


山东人爱吃葱,也爱喝酒。


这里是我国排名前列的白酒消费大省,也是白酒特色香型“芝香型”的发源地。芝香,即芝麻香,代表品牌是来自潍坊安丘景芝镇的景芝酒。


芝香型是新中国成立后两大创新香型之一,既有浓、清、酱三大香型的特点,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味——焦香和芝麻的香气。它的口感丰富,入口绵甜、后味微苦,是山东风味的代表。


芝香型的焦香,与鲁菜的葱香,炸类菜肴的油香,极为契合,都具有高温催化下的美拉德反应。


说完了鲁菜,再来说与它关系紧密的京菜。


制图@好酒地理局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界部位,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也是传统的游牧区和农耕区的交汇区域。游牧区域的肉类和农业区域的蔬菜谷物,以及河湖中的鱼虾,都是北京菜的原料。


除开自然地理条件,北京的政治地位也注定了这里拥有海纳百川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以北方菜为基础,地方菜、宫廷菜、官府菜以及清真菜多个流派相映生辉的盛景。


京菜风味各有千秋,仅从知名度而言,排第一的应该是北京烤鸭


“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尤佳。”“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北京烤鸭,与长城、故宫一起成为北京享誉世界的三大名片。


在做法上,北京烤鸭分为分为挂炉和焖炉两大派系。市面上较为主流的是挂炉烤鸭,特点是焦香、油香突出,鸭皮口感酥脆、鸭肉鲜嫩。


图源@视觉中国


在吃法上,烤鸭讲究“一鸭三吃”。何为“三吃”?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记载,一鸭三吃是将鸭肉卷着吃,用鸭油蒸蛋羹,鸭架熬汤。


如今,鸭油蒸蛋羹的吃法已不多见,常见的“一鸭三吃”是指鸭皮蘸糖、鸭肉裹饼、鸭骨架煮汤。


与做工复杂精细的烤鸭相比,北京的另一大风味代表就显得朴实直接得多,名字也很简洁——二锅头


在北京的前门大街,展示着各种红星二锅头的产品。图源@视觉中国


“二锅头”是清代到民国期间,北京、河北等地的部分白酒作坊使用的酿酒术语,它的前身是烧酒。


早期的烧酒口感爆辣,并不受欢迎,烧酒作坊便进行了一番工艺改革:蒸馏出酒时天锅(即甑桶上盛满凉水的锡制锅盖)冷却水要换三次,第一次冷却而出的酒称为“酒头”, 第三次冷却流出的酒称为“酒尾”。


制图@好酒地理局


“酒头”“酒尾”均另作他用或弃之,只取第二次冷却流出的酒,这就是“二锅头”了。


如今的二锅头,口感刚烈、清爽、有劲儿,既能够中和烤鸭油脂带来的“腻”,又能够点燃舌尖上的味蕾,让鸭香在口中弥漫开来,二者组成了北京风味的地道表达。


再向东北遥望,哈尔滨的秋夜已颇有凉意,但屋内的火热足以驱散任何寒霜。


猪肉炖粉条在铁锅里咕嘟着,锅包肉炸得金黄酥脆,小鸡炖蘑菇的香气弥漫整个房间,若再有杀猪菜上桌,那便是年节般的喜庆。


▎明火亮油高温烹灼下的糖醋汁酸香,口感酥脆,肉香分层次地在口腔绽放,征服着大江南北“中国胃”。图源@视觉中国


东北菜的特点,在于“痛快”。菜码要大、味道要足,吃得就是个酣畅淋漓。与之相配的,往往是老村长、龙江家园这样深入乡镇百姓家的酒,它们口感柔和,价格亲切,与浓郁粗犷的菜肴是天作之合。


黑土地孕育出的耿直与热情,在酒精的催化下彻底绽放,家的凝聚力,在火热的团聚中变得无比坚实。


从山东、北京,再到东北,北方家宴风貌各异,内核却一致——那便是用最大气的菜肴、最浓烈的美酒,表达最厚重的情感。杯中之物,不仅是佐餐的佳酿,更是情感的催化剂,是连接国与家、沟通你我的滚烫桥梁。



南方:温润水土与细腻情感的融合


往南走,家宴的底色便与北方截然不同了。


这里没有凛冽的北风,只有温润的空气里交织着水汽与稻香。纵横的河网与丰沛的降水,不仅孕育了鱼米之乡的富庶,更塑造了一种与水一般细腻、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


淮扬、金陵、苏锡、徐海等四地,串联起韵味悠长的苏菜流派。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物产富饶之地,东临大海、西拥洪泽、南临太湖,长江横贯于中,运河纵流南北。鲜和甜,是苏菜的特点。


▎浓油赤酱的年糕排骨,也是淮扬菜的“扛把子”之一。摄影@好酒地理局


在烹调方法上,苏菜注重火候和刀工,擅长炖、焖、煨,强调保持食材的天然鲜味。又因水产丰富,喜欢用当地的鱼、虾、蟹作为原材料。


在这里,一场蟹宴,是迎接深秋最有诚意的仪式。


青壳白肚的金毛大闸蟹,在笼屉里蒸得橙红诱人,佐一碟姜末香醋。与之相伴的,往往是一碗色泽深沉、甜咸软糯的红烧肉。


此时,更少不了一杯温润的绍兴黄酒。将古越龙山或会稽山的陈酿,倒入陶制温酒壶中,水浴加热,酒香温柔地弥漫开来。


抿一口温热的黄酒,醇厚的口感瞬间包裹味蕾,不仅完美中和了蟹的寒性,更将红烧肉的丰腴升华至一种圆融的境地。


螃蟹虽鲜味浓郁,但肉质中自带轻微的土腥味,且蟹黄、蟹膏油脂含量较高,多食易腻。黄酒酒液醇厚,带有米香、果香或焦糖香,既能通过酒精的挥发性带走腥味,其独特的香气又能与蟹肉的鲜甜融合,让鲜味更有层次。图源@视觉中国


家人团聚、拆蟹剥肉,小口品酒,这是江南家宴特有的情感表达,细腻而内敛。


然而,南方并非只有一种腔调。进入被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我们将邂逅南方家宴中的一片炽热。


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雨量充沛、气候潮湿,物产丰富,又因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从而融合了多个地区的饮食风格,最终形成了以麻辣鲜香著称的川菜风味,成为八大菜系中最多元化的一个。


川菜讲究调味,常用的味型大约有23种,既有咸鲜微辣的家常味,也有咸甜辣香辛皆有的鱼香味,还有甜咸酸辣香鲜都有的怪味,通常分为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三个流派。


四川人的家宴,可以是一桌翻滚着牛油的红汤火锅,毛肚、黄喉在其中起伏;也可以是一盘锅气十足、麻辣咸香的经典回锅肉。


与之匹配的,也不再是温和的黄酒,而是浓烈的白酒。


四川是中国白酒第一生产大省,也是浓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浓香型白酒的特点在于窖香浓郁,入口甜润,度数虽高却保持着柔和的调性,既不会抢走下酒菜的“风头”,又能够激发川菜中麻、辣、鲜的口味层次。


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上文提到的火锅和回锅肉,李庄白肉、夫妻肺片、火爆腰花等都很适合下酒。下什么酒?当然是以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舍得酒业和水井坊六朵金花为代表的川酒。情感在麻辣与酒精的双重刺激下,变得直接而酣畅,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到了面朝大海的岭南,家宴的哲学又为之一变。广州菜、客家菜和潮汕菜,撑起了粤菜三分天下。广州菜清而不淡;客家菜擅长调味,口味浓鲜;潮汕菜则以海鲜见长、口味清鲜爽口。


提起粤菜总是离不开鸡。广东人素爱吃鸡,对鸡的品质要求甚苛,必须是散养的走地鸡,这样的鸡才能有“鸡味”。


白切鸡是广东人家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制作过程看上去不复杂,实则是一场精密的温度“实验”,容不得半点差错。


首先,水温要始终保持在90℃左右,“三进三出”让鸡皮因温差形成保护层,阻止鸡肉汁液渗出,随后又要通过浸泡,让鸡肉内部的温度保持在65℃。


标准的白切鸡,鸡骨头还带着血红色,那是温度恰到好处的标志。一旦鸡肉的温度超过70℃,鸡骨头里的血红蛋白就会凝固,鸡肉便柴了。


九江双蒸米香馥雅,入喉爽滑绵甜,厚重感十足,能够中和鸡肉的油腻感,使鸡肉更加鲜嫩可口,酒的清香与鸡肉的鲜美相互交融,简直让人食欲大增。


图源@视觉中国


如此繁琐的白切鸡,吃的时候却只需一碟姜蒜蓉蘸酱即可。粤菜中的复杂与简洁,在一道菜中完美呈现。


酒在这里,是恰到好处的配角。传统的选择,可能是石湾玉冰烧这类豉香型米酒,酒精度低,口感清爽醇和,绝不喧宾夺主,只在谈笑风生间默默化解着食物的些许油腻。


在南方,家的温暖,国的庆典,既可以在一盅温润的黄酒里细水长流,也可以在一杯烈酒中痛快抒发,更可以在兼容并蓄的杯盏里,展望更远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李安的《饮食男女》。


▎在电影《饮食男女》中,李安用一桌家宴烹尽人生百味,揭开传统家庭变迁下的温情真相。图源@《饮食男女》电影


电影的结尾,叛逆的二女儿家倩主动接过父亲的衣钵掌勺家宴,父亲也接纳了女儿的“越界”、找回了缺失的味觉,传统伦理和现代思想在一场特殊的家宴上得到了和解。


地理生态会塑造出不同的家宴风味,却无法改变统一的家宴核心——爱与牵挂。当万家灯火亮起,风格各异的家宴在南北两地同时上演,无数只酒杯高举,共同祝福着国家的昌盛与家庭的美满,


这,便是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