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85鉴定”40周年大会在贵州遵义汇川举办。
作为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在“85鉴定”40周年纪念会的嘉宾对话环节,“85鉴定”委员会委员、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85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恒刚之女、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周心明,“85鉴定”委员会委员沈怡方之子、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酒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沈重武,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周恒刚传》总主笔纪连海与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共同回顾了这段历史,讲述“85鉴定”台前幕后的故事。
周心明首次公开其父亲参与“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的多个细节。
其在发言中首先呼应了季克良关于“试验与鉴定同为重要”的观点。她表示,“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是由中央领导亲自主抓的国家项目”,而她的父亲周恒刚在项目尚未落地时,就已参与其中,并提出了关键性建议——“一定要找和茅台微生物生态相近似的小环境建基地”,这为后来试验项目的选址与工艺定调奠定了科学基础。
她透露,在长达十年的试验期内,周恒刚多次亲赴珍酒厂指导工作,“几乎每一个批次都要送样到北京给他品鉴”。周心明动情地回忆道:“我家珍酒非常多,各种瓶型、不同年份,但都不带封签。原来是因为父亲每次品评后,都会用笔记本详细记录下对酒体的意见。”这一细节,生动体现了周恒刚对项目持续而严谨的科学跟踪。
作为曾主持第二、三、四届全国评酒会的权威专家,周恒刚深度参与的“85鉴定”有何特殊之处?周心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
第一,对象不同。全国评酒会是针对全国范围名优酒的评选,而“85鉴定”是针对“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这一单一、重点的国家科研项目。
第二,专家构成不同。全国评酒会汇聚的是酒业专家,而“85鉴定”集合了来自酒业、地质、微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顶尖专家,是一次多维度的联合科研攻关。
第三,意义不同。全国评酒会旨在建立行业评价体系与标准,而“85鉴定”是落实国家领导人指示、解决万吨茅台产能瓶颈的战略性项目,其成果直接催生了珍酒厂。
周心明特别提到,“85鉴定”的保密级别极高。她回忆父亲当年仅说“去遵义”,未透露具体任务,并强调“项目是国家保密项目”。整个鉴定流程的严密性,包括专家在评审期间的隔离措施,均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
正是基于上述特点,周心明指出,“85鉴定”及其背后的“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一号工程”是实至名归。它不仅仅是一次品鉴定论,更是一次凝聚了国家意志、汇聚了跨学科智慧、并最终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她的分享,不仅补充了“85鉴定”前长达十年的科研耕耘史,更从家属与传承人的独特视角,揭示了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家任务面前的科学精神、严谨态度与无私奉献,为这段行业历史增添了温暖而厚重的一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