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85鉴定”40周年大会在贵州遵义汇川举办。
作为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在“85鉴定”40周年纪念会的嘉宾对话环节,“85鉴定”委员会委员、茅台集团原董事长季克良,“85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恒刚之女、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周心明,“85鉴定”委员会委员沈怡方之子、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酒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沈重武,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周恒刚传》总主笔纪连海与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共同回顾了这段历史,讲述“85鉴定”台前幕后的故事。
“40周年的鉴定和50周年的试验相比,50周年的试验更为重要,‘85鉴定’和1975年开始的试验分割不开。”季克良认为,鉴定会背景深远,历程曲折。
他回顾,1975年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的启动,与当时国家推动“四个现代化”的宏观背景紧密相连。
1975年初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万吨茅台酒”目标。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在京参会时,受李先念、郭沫若、方毅等领导同志嘱托,落实茅台酒万吨产能指示。春节后,省委书记即带队赴仁怀,实地调研万吨产能布局。
季克良回忆,茅台酒厂全力支持试验项目,抽调了郑光先、林宝材、窦忠兰、潘丽华等技术人员及酒师参与项目。
关于1985年的鉴定会,季克良形容其“规格最高”,评酒委员构成全面,不仅包括行业专家,还有曾任“华茅”掌门人的仁怀政协领导等,具有特殊意义。
季克良认为,易地试验圆满完成了科研任务,通过了专家鉴定,最终形成“酒中珍品”。如今的珍酒产能破4万吨,库存更多,质量比40年前还要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