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

AI阅读分析中...

八九月份,呼伦贝尔草原迎来最美的时候。


历经一个夏天的丰沛雨水,牧草郁郁葱葱,绿色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茫茫绿野上,花开遍地,牛羊骏马悠闲地啃草,金黄的大麦随风轻舞。


去年八月中旬,跟随着华润啤酒的脚步,「#好酒地理局」走进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察看落户在此的首个国产啤麦标准化种植试点基地。蓝天白云之下,拉布大林农场里翻涌着“垦啤麦14”,此时籽粒已然饱满,即将被收割。


微信图片_20250512111649(1).png

摄影@好酒地理局


呼伦贝尔的麦浪,是华润啤酒迈步“国麦振兴”的产物。2024年底,以华润啤酒成立30周年为契机,一款采用100%国产大麦酿造、以大麦品种命名的高端新品“垦十四”上市,启动了国产啤麦的品牌化探索。


作为“国麦振兴”的先行者,华润啤酒不仅走向田间种大麦,还顺势翻开了我国啤麦产业新篇章。今年4月,赶在一个麦浪翻滚的时节,华润啤酒在扬州大学举办以“科技创新驱动 全链协同发展”为主题的2025国产麦产业融合发展论坛,聚焦各界专家,再论国产啤麦产业发展路径。


对啤酒而言,大麦是最基本的单位,也是酿造的三大原料之一。然而,在华润啤酒的眼中,大麦被定义为塑造啤酒的标志,成为一个品质的符号


大麦是一个支点。每一粒扎根我国沃土的大麦,不仅重新定义了国产好啤酒的品质标杆,更以标准化种植重构供应链价值体系,撬动了“啤酒新世界”的宏大愿景。



长在黑土地上的大麦


在北纬50度黄金牧场带上铺展的呼伦贝尔草原,风光迷人,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牧场。作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以其丰美水草,为牛马羊提供了优良食料,游弋其间的蒙古族儿女,在风与草的对话中,淬炼出马背民族雄健的筋骨,书写游牧文明与天地共生的生态传奇。


除了是一个“牧草王国”,处在高纬度地带的呼伦贝尔,还以肥沃的黑土、充足的光照、丰沛的夏季雨水、以及昼夜较大的温差等独特自然生态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大麦种植基地。


秋季的呼伦贝尔垦区。图源@视觉中国


尤其是位于呼伦贝尔腹地的海拉尔垦区,向来出产质量上乘的大麦,因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一向被作为加工生产中高端食品原料,深得麦芽厂和啤酒企业的青睐。


在种植大麦上,呼伦贝尔还有许多超出想象的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呼伦贝尔地区就开启大麦优质育种工作,在提高发芽率、抗旱、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积累了先进技术,实现了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飞跃。


草原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推广机械化,因此呼伦贝尔大麦不仅生产效率高,品质还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均一性,由此也吸引了中粮、麦多利、春蕾麦芽等资金雄厚、生产技术先进的大型公司在此投资建厂。


以呼伦贝尔农垦举例,2007年开始就同永顺泰、中粮集团麦芽厂开启合作。2023年,呼伦贝尔农垦旗下的拉布大林农场成为了华润啤酒的原料供应基地。


签下订单的当年,该农场种下了3000亩“垦啤麦14”,其为二棱春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优良原种。去年,两家的大麦订单扩大到6278亩。


“垦啤麦14”幼苗  摄影@好酒地理局


啤酒厂直接与农垦集团合作种大麦,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逯心平告诉「#好酒地理局」:“这里的大麦不一样。”


呼伦贝尔地处大兴安岭东麓,脚下一踩都是肥沃的黑土地,这种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无疑成了大麦种植的理想之地。此外,高纬度地区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率低,农药施得少,也有益于作物锁住水分


随着呼伦贝尔农垦在黑土地上大量种上啤麦,一场始于麦田的啤酒产业振兴行动,也正式拉开了帷幕。那个“麦田守望者”,正是华润啤酒。


由此,我们也得以重新去认知啤酒的价值,它不仅体现在消费者的酒杯中,更在麦田里的每一粒大麦上。



为什么是大麦?


啤酒的配料表很简单——麦芽、水、啤酒花。


麦芽作为啤酒酿造的核心原料,由精选大麦籽粒经浸麦、发芽、干燥等工艺制成。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糖化过程将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糖,这些糖类物质在发酵阶段转化为酒精与二氧化碳,奠定啤酒酒体骨架的同时,麦芽类型直接影响酒液色泽(EBC值)、风味特征(如焦香、坚果香)及挂杯度与持久性等,可谓是赋予啤酒多样化魅力的源泉。


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原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郝建秦表示,麦芽的品质直接关系着啤酒的品质。啤酒的颜值、细腻的泡沫、泡沫的持久程度,以及啤酒的突出香气,都取决于麦芽。


所以,大麦决定着啤酒的品质根基。然而,这个关键原料,却成了我国啤酒的“隐痛”。


c0e68a2452e91d2a2b0f9f6ca87f1be.png

制图@好酒地理局


我国啤酒工业原料供应格局经历结构性变迁。2008年以前,国产大麦长期占据主导原料地位,但自2008年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加速后,进口大麦呈指数级增长。迅速挤满了国内市场。进口大麦产量攀升之下,国产啤麦产量锐减,年产量一度下跌至90万-120万吨。


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产销国,我国每年要消耗数百万吨啤酒大麦,而对外依存度长期维持在90%以上。在高峰时期,我国一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麦超1000万吨


啤麦原料对外依存度如此之高,已成国产啤酒产业链中最大的短板,也成为啤酒产业人士的心中之“痛”。麦子不自主,意味着产业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现在拿钱能直接买到国外大麦,从短期看固然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从产业前景来分析,则意味着原料波动的危机始终高悬头顶。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元月担心道:“要是有一天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实行封锁,拿钱都买不到了呢?”


除了随时可能落下的“卡脖子”危机,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产业话语权的问题,而这又与成本掌控、产业链布局紧密相关。



产业处于两极分化的落后阶段。”在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看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竟然在啤酒重要原料方面没有任何的地位和话语权,面对国际大麦价格和供应链的双重不确定局面,“非常不利”。


当国产啤酒过度依赖进口大麦,不仅使国产大麦的种植规模退潮,连锁反应之下,国产麦芽产业也一步步滑向“濒危”边缘。在高峰时期,我国有70多家麦芽厂,随着国产啤麦用量减少,大部分麦芽厂已经关闭,仅有数家艰难维生。


站在产业宏观视角看,2023年华润啤酒奔赴呼伦贝尔扎根麦田,绝非心血来潮,而是一个足以实现啤酒供应链变革的大动作。这一决策,宛如向广阔的湖面投掷石子,其荡起的涟漪,也许要到国产啤酒找回原料话语权那一天,大家才能真正明白其重要性和意义。



把纸面上的理想变成田野里的现实


啤麦产业是一个跨界融合度极高的行业。


从上游的选种、种植,到中游的收储、加工,再到下游的啤酒酿造、品牌打造、销售与文化传播,缺任何一环都难以成势,哪一环掉队都会让辛苦付诸东流。


然而,对于酿造一瓶好啤酒而言,大麦的均一性又至关重要


均一性决定了制麦工艺与酿造工艺能否稳定,进而影响到啤酒品质。然而当下,即便国内那些优势的啤酒大麦产区,大麦在均一性方面也存在一定弱点。


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捏在一起,才是成功。因为“国麦振兴”不仅是在我国土地上种出更多大麦,而是国产大麦与进口大麦一样好,甚至要更好才能站得住



自首个国麦标准化种植试点基地落地呼伦贝尔之后,华润啤酒便对大麦的均一性开展了深入的探索。


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表示,这两年,他们一直未停止对大麦种植方案的探讨,并成立专门项目组专门负责大麦种植项目。


华润啤酒技术团队全身心投入,显然是对大麦种植“来真的”,这份认真已近苛刻的程度。


从春季播种到秋季收获,在大麦这一完整的生长周期中,华润啤酒为每个流程都制定了严格的种植质量标准,特别是对选种育种、种苗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作业等方面要求很高。


基于严格的质量把控需求,在大麦标准化种植的每一个关键生长阶段,华润啤酒合作的育种和种植方面的科学家都会参与其中,给予不同程度的科学指导。随着时间推移,大麦标准化种植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农艺技术人员以及农户的内心。


微信图片_20250513104230(1).png

制图@好酒地理局


未来,华润啤酒还将持续加大在种业研发、基地建设、农技培训、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


除了自身秉持严苛的品控标准,华润啤酒还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种植单位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钟俊辉表示,华润啤酒通过优质优价的订单农业方式,成功调动了农垦等大麦种植单位或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标准化种植大麦,各项指标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让大家心里都有了底,同时‘优质优价’机制替代了过分追求询价的传统机制,让整个产业看到了希望。”呼伦贝尔春蕾麦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学生告诉「#好酒地理局」。


“‘国麦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短期之功,而是长期之计;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众人划桨。”侯孝海说。



秉持“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的理念,自2023年以来,华润啤酒聚焦科研机构、农垦集团、麦芽企业等相关方,探索出一套“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协同模式,从源头育种到标准化种植,从质量分级到订单农业,从专家指导到技能培训,一步一个脚印,把纸面上的理想变成田野里的现实。


“‘国麦振兴’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成为一项共识、一项事业。”侯孝海说,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国麦振兴”中来,他呼吁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携手同行。



开创一个新时代


如今,华润啤酒的大麦标准化种植基地持续扩大。2023年,仅有呼伦贝尔的3000亩基地。仅一年时间,种植基地拓展至内蒙古、苏北、西北三大地区,面积增至16200亩,已经初具规模。2025年,预计将攀升至20000亩


曾经遥不可及的“国麦振兴”梦想,正在变为鲜活现实。一粒粒种在我国土地上的大麦,也在撑起行业的良性循环。



从标准化种植基地中收割的大麦,展现出了卓越的品质。这些大麦所制成的麦芽品质实现了明显提升,浸出物、浊度、β-=葡聚糖等性状有较大改观。这些积极变化,正助力华润啤酒提升国产啤麦使用比例以及开发高端啤酒。


在未来蓝图上,华润啤酒对国产啤麦的使用规划,将涉及到41家工厂的生产使用,使用国麦比例,也将由原先的不足20%提升至30%-40%


国麦的独特魅力与卓越品质,也在开创一个新时代。


再回首,在国麦酿造高端啤酒的探索之路上,华润啤酒已硕果累累。去年年末上市的“垦十四”,采用的就是100%国产原料,实现了国产原料在高端啤酒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垦十四”的焦香麦芽和醇厚口感,一经推出也受到业内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我们对啤酒的风味密码有了更多掌握。”侯孝海表示,期待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国麦生态样板,为全国啤酒行业提供一套标准、一份信心、一条道路。


有人说,原料决定了产品的下限。但华润啤酒相信,真正的品牌想走得远,必须把根扎在土地上,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华润啤酒不只是在种麦子,更是在种产业的信心和未来。


“‘国麦振兴’计划的意义远超单一产业范畴。”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刚刚表示,国麦振兴既突破产业卡脖子困境,也通过科技赋能、生态系统和长期主义,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以及全球供应链治理提供了创新方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