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安酒集团总裁路通接受采访提问,介绍酱酒文化和其背后的匠心工艺。他表示,贵州安酒在发展中,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并且提前布局,凭借自身底蕴,在酱酒核心产区赤水河畔,前瞻性地建设了安酒赤水酒谷,拥有了基酒储备。 随着人们对白酒文化的深入了解,很多人对酱酒产生了兴趣,进而探寻它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贵州安酒集团总裁路通接受采访提问,介绍酱酒文化和其背后的匠心工艺。 一、在中国,酒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一些白酒酿造工艺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酱香酒传统的酿造工艺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您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酱酒的文化传承? 答:酿酒工艺由农耕时代活态传承至今。作为“贵州两大历史名酒”之一,贵州安酒的酿造采用的是“12987”传统大曲坤沙酱香工艺。这组数字密码,是中华传统工艺的典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学。 回顾贵州安酒的百年历史,文化传承、工艺传承贯穿其中。安酒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遵义人周绍成在祖传中草药制曲秘方基础上,优选百余种中草药,制成了酒曲,酿出“开甑半城香”的“安茅”。 1951年,“安茅”和“利民酒厂”合并,成立国营安酒厂。 1955年,全国第一届酿酒会议召开,通过盲品,在36款酒中选出最优质的18种“甲级酒”。贵州安酒两款产品分列第8名、第17名,成为唯一一个有两款产品入选“甲级酒”的酒厂。 1963年首届贵州省名酒评比,贵州安酒获“贵州名酒”称号。此后,贵州安酒蝉联了历届“贵州名酒”称号,成为“贵州老八大名酒”之一。 贵州安酒在发展中,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安酒赤水酒谷充分挖掘宋文化,还原滋州古迹、文化;依托传统村落形成的酒库“醉坛滋州”,完整展现了传统、古朴的储酒方式。 二、近几年,“消费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词,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发展。在白酒市场,突出表现为“酱酒热”。您怎样看待这种热潮?面对“消费升级”的黄金机遇,有哪些发展考量? 答:“消费升级”,折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消费品质的追求。 “酱酒热”是“消费升级”的直接体现。由于产地、产量、工艺等多方面限制,好酱酒有天然的稀缺性。 对于酱酒黄金时代,贵州安酒提前布局,凭借“贵州两大历史名酒”的底蕴,在酱酒核心产区赤水河畔,前瞻建设了安酒赤水酒谷,拥有了傲人的基酒储备。由于酱酒产能总体稀缺的特殊性,人们常说“吨位决定地位”。“安酒赤水酒谷”年产3万吨大曲酱香制酒、6万吨优质高温大曲,陶坛储酒达18万吨。这样的产能,使得贵州安酒成为酱酒头部企业,站在了行业高地。 我们要抓住“消费升级”的时代机遇,就要为消费者带去更高的品质体验。这种体验,源自我们的匠心。贵州安酒恪守“5个100%”,即100%酿自赤水河畔、100%选用红缨子糯高粱、100%采用12987传统大曲酱酒工艺、100%陶坛足置5年、100%自家酿造。 三、能不能介绍一下安酒坚守“5个100%”,只做高端酱香、核心产区的长期主义者的理念? 答:酱酒需要时间,急不得,这是贵州安酒永远心怀敬畏的原因所在。“5个100%”,是贵州安酒做高端好酱香的基石。 100%酿自赤水河畔,是因为赤水河拥有独特的气候、地理、水质、土壤、微生物等生态环境,是酿造酱香酒的黄金区域。贵州安酒所在的习水县土城镇,就在赤水河边。100%选用红缨子糯高粱,是因为红缨子高粱糯性好、耐蒸煮、耐翻糙,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以上,可以成就纯正的酱香风味。 贵州安酒采用的全部是本地所产优质红缨子高粱。“12987”工艺,是指1年1个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12987”是传统酿酒工艺的典范,只有严格遵循,才能酿出好的坤沙酱酒。每一杯贵州安酒,都是“12987”工艺的代言。 100%陶坛足置5年,与酱香白酒的特殊性紧密相关,只有储藏足够的年份,才能获得上好口感,正所谓“三分酿七分藏”。100%自家酿造,是贵州安酒的品质承诺。 做到“5个100%”,需要匠心,需要长期主义精神。我们已经在赤水河畔深耕多年,我们还将继续做时间的朋友,做好高端酱香,不负“美酒河”的自然馈赠。 四、在您看来,在乡村振兴中白酒产业对于贵州省和遵义市,有哪些方面的推动作用? 路通:白酒产业是贵州的重要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上带一产,下促三产,也会带动包装印务、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 以贵州安酒为例,我们采购本地红缨子糯高粱,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安酒赤水酒谷的特征是“酒旅融合”,既有酿酒,也有旅游,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工作生活两不误。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