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是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企业从成功升华到伟大的路径。2017年以来,国内白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化成为一线名酒和部分区域品牌竞争的“第二战线”。


其中,汾酒的“国际化行走”正在将白酒国际化推上更高层面:与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局限在“到国际上走一遭”不同,汾酒的国际化是对传统的一种继承,更得到了国际舞台的呼应。


继哈佛中国论坛上荣膺指定用酒之后,美国洛杉矶时间4月29日举行的中美企业峰会上,青花汾酒再次成为官方指定用酒,而汾酒也荣获峰会颁发的“最具价值中国国家品牌名片”奖,成为中国品牌崛起的杰出代表。而在即将到来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中美投资人酒会上,汾酒还将作为官方指定用酒亮相。


在别人忙着布局国内市场的时候,汾酒的国际化埋下了什么伏笔?




贸易战阴影下,让习惯了威士忌的美国人更懂中国


进入2018年,由美国引发的中美贸易摩擦火药味越来越浓,甚至引发了世界恐慌,对话成为彻底消化贸易战所产生影响的途径。其中,商业层面交流为更高层面的对话打开了一扇窗户。


在这一背景下,第九届中美企业峰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与很多其他中美民间交流不同,中美企业峰会影响力巨大。这个创办于2009年的峰会,是由美国政府批准的非营利性机构,成立伊始即得到了美国国会贸易委员会、美国中小企业署和相关各州政府以及我国驻美国洛杉矶、纽约和旧金山领事馆等中美两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本届峰会上,美国国会议员赵美心、美国共和党著名领袖布鲁斯•汤普逊、美国加州参议员夏乐柏、加州拉哈布拉市市长蒂姆•肖等众多中美政、商、学界嘉宾出席,共同在主题论坛上就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间不断深化的交流合作机遇进行探讨,为即将到来的中美政府间贸易争端对话提供了前置的沟通渠道。


实际上,中美贸易战正是起源于美国对于中国国情的不客观、片面认识,过于夸大中美之间存在的贸易差额、经济体制差异等问题,对话对于破解争端意义重大。


汾酒在本届峰会上的亮相意义重大,不仅仅代表中国白酒展现了独特的文化与风味,展现了新时代下的中国气派、中国自信,更在于让习惯了威士忌、啤酒的美国政、商、学界,能够体验中国饮酒文化的主流——白酒,以更中国的视角来了解中国文化,正视中美合作的巨大前景。


汾酒能够荣获“最具价值中国国家品牌名片”奖,彰显了国际经贸交往中对于“中国品质”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也从侧面印证了峰会对于汾酒作为“中国名片”重要意义的肯定。


▲汾酒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杨建峰代表汾酒领取"最具价值中国国家品牌名片"奖



为什么汾酒最“骨子里的中国”?


无论是哈佛中国论坛、还是中美企业峰会,亦或者巴菲特股东大会中美投资人酒会,都是在美国举办的国际盛会,为什么不是威士忌、白兰地唱主角?在众多的中国白酒中又为何选择汾酒?


换言之,为什么汾酒的“国际化行走”才更彰显“骨子里的中国”?


首先,汾酒在文化上更“骨子里的中国”。汾酒具有6000年酿酒史、1500年名酒史、1300年蒸馏酒史、300年品牌史,加上代代汾酒人对汾酒文化的研究、传承、创新与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样本。


珍贵不仅仅在于通过它是了解悠久中国文化的样本,更因为历史上晋商大规模输出汾酒技术,制造出“浓香型”、“酱香型”等各种香型,汾酒作为“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更是值得关注的文化母本和产业母本。


其次,汾酒在品质上站在世界前列。清香型白酒是最接近国际化的香型。中国文化更注重兼容并蓄,而非“咄咄逼人”,正如国宴就尊重文化差异,不仅餐具有中西之分,用酒方面也早已引入葡萄酒,因此国际会议选择更加国际化的汾酒,这一国际化过程是与世界的双向选择。


为了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国际化品质,从2011年到2015年,利用四年时间,汾酒形成了高于国际、严于国内的食品安全企业内控标准,与此同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彰显了“清字当头,一清到底”的风格。


第三,汾酒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行动迅速。早在2010年,汾酒即提出制定中国白酒的国际标准,次年即形成了“汾酒标准国际化战略框架”,并于2012年开始在全集团公司推行标准化管理。


进入2017年,汾酒亮相欧亚经济论坛,宣布布局俄罗斯进行异国生产,承办了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此后,汾酒又先后亮相美国各州驻华协会2018年新春答谢会、 2018年驻华使节与商贸企业家新年对话会等重大活动。据了解,年内汾酒还将奔赴波兰、俄罗斯等国,展开“中国品质”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汾酒的国际化思想领先。早在2015年行业深度调整期,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谈及中国酒走出去应打好的“五个基础”时即提出,中国酒应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厂,在多个国家落地生根。此后,围绕白酒国际化,李秋喜还提出了“先抓胃、再抓心”、“先健康、再消费”、“先品类、再品牌”等鲜明观点。


作为白酒国际化的力主者,2015年两会期间,李秋喜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建立白酒国际化标准”的议案。2018年两会,李秋喜再次提出白酒酿造技艺申请世界非遗的建议,认为白酒世界申遗是行业传承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回溯汾酒的国际化之路可以发现,其源于汾酒的文化、品质自信,走出来的是脚踏实地的国际化步伐,构建的是一个涵盖标准、路径、格局的系统性工程,也正是因此才能够更加代表“骨子里的中国”,这种领先与突破证明了汾酒清香型是国际香、汾酒质量是世界级。



汾酒的国际化,为什么既是回归,又是出发?


与很多白酒企业国际化走出的“小碎步”不同,汾酒的“国际化行走”既是回归,又是出发。


之所以说回归,是因为汾酒在历史上就从未停止“国际化行走”。早在18世纪中叶,晋商在俄罗斯酿出了风靡欧洲的汾酒,被称为“中国人的伏特加”,又称“北特加”。


1915年,山西高粱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甲等大奖章,在此后的100多年中,汾酒国际化从未间断——作为共和国第一国宴用酒被用于宴请外宾、80年代即成立进出口公司探索白酒国际化之路,及至2017年举办世界酒文化博览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烈性酒产区代表共同探讨国际化经验……对于汾酒来讲,当下的国际化之路是重走过去走过的路,只不过比过去走的更加深刻,更加自信。


国际化也是汾酒出发的一个新起点。2017年,在国企改革试点的推动下,汾酒创造了汾酒速度。进入2018年则提出了“汾酒加速度”,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化无疑同样是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仅在于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也在于国际影响力对于国内市场的直接带动。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讲,“国际汾”的形象越是具体,越能够意识到清香型的国际香型形象,对汾酒的全球化口感更有记忆点,从而让汾酒能够跳出国内白酒的香型之战,确定汾酒在国际蒸馏酒的超级品类地位


在美国的近几次重磅亮相,以及接下来的“多国之旅”,很多地方是汾酒在历史曾经走过的,但是如此高频率的“行走”却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站在汾酒未来两年的“汾酒加速度”来看,还是站在白酒行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甚至更长远来看,汾酒今天的国际化都为“汾老大复兴”埋下了大伏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