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是谁?


他是著名评论家和文化学者,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张颐武做什么?


除了在北大讲堂执教鞭,在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等研究领域,他早已赫赫有名。


近年来,张颐武一直专注于研究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下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论述,影响深远。


张颐武怎么样?


他著作等身,《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世纪末沉醉》和《思想的踪迹》等,都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代表作。


他深受观众的喜欢。2005年,他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邀请登台讲述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收获了大批铁粉,至今仍是广受欢迎的嘉宾之一。


他是微博大V,拥有820万粉丝,他的微博内容曾以“年轻时”为开头,批判现代年轻人的矫揉造作,寓意深刻,积极励志,让“年轻时”风靡一时。


张颐武爱酒吗?


他是爱酒之人,据传闻酒量十分惊人。他有大教授和大知识分子的情怀,爱酒也是“文人式”的,平生倾心读喜欢的书,喝自己喜欢的酒,以此体察人生百味,感悟时间流逝,挥洒快意人生。



他曾走访多家文化名酒企业,近期更是造访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厂。除了带来别开生面的演讲,也让人见识到了“以文化酒”的功力。张颐武可以通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洞察,为白酒点出文化精髓所在,令人顿生相见恨晚之感。


对于中国白酒,他有过什么样的结缘故事?对于杏花村汾酒,他又提出了怎样“石破天惊”的见解?



那筷子上的一点点白酒


在著名武侠小说《雪山飞狐》中,曾有一段描写“辽东大侠”胡一刀“舔犊情深”的章节。


第三章提到,与生平宿敌、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金面佛”苗人凤每次决斗之后,胡一刀都要喝大酒。


“喝到兴起,胡一刀用筷子蘸了点酒,放到怀中婴儿口中让他吸允,这婴儿别看刚出生,闻到酒味也不哭叫,竟然将蘸酒的筷头舔的津津有味,胡一刀更是高兴,婴儿每舔一滴酒,自己便喝上一碗。”


这个从小爱喝酒的小婴儿,就是日后名满天下、豪情勃发的“雪山飞狐”胡斐。


放在当代,胡一刀这种做法不免会招致批评。但在武侠环境中,这却是大侠胡一刀“侠骨柔情”最好的注脚,令人感动。


这种故事,不少中国人都经历过,还成了父子的温情回忆。


张颐武就是这样。在他儿时记忆中,当大学老师的父亲每天都要喝一点白酒,“喝上一点白酒后,他一天的痛苦、疲劳和重担,仿佛都在酒中一一化解了。”


“有一次父亲特别高兴,就拿着筷子蘸了一点点酒放到我的嘴里。”张颐武多年后回忆道,“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延续,我父亲把他对我的感情和期望交给了我。他用这一点点酒让我品味到中国人生命的血脉,体会到中国人对生命的感悟。”


“辣!”这是张颐武对白酒最初的知觉,但却成了长大后“最美妙的味道之一”。他认为,这个味道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衰败,中国人的命运和梦想都凝结在白酒上,有欢笑,也有哭泣。



把宝贵的人生状态给了酒


中国人在人生关键节点上,都会出现关于酒的记忆。张颐武正是从这个观察中,加深了对白酒文化的理解。


他说,酒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豪情,“到了感情的顶点,如果没有烈酒喝,就难于表达内心”。所以,白酒是中国人用生命体验感情的象征,以酒解忧、以酒欢庆,我们的感情世界是靠酒来催化的。


当朋友在一起,白酒就有了一个最好的功能,它可以拉近情感的认同。张颐武发现,一旦宴席出现了白酒,酒席的热度便很快被点燃,并延绵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人和人的感情拉近了,以酒会友,酒就是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功能。


艺术创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超越平凡境界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灿若星辰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都曾通过酒的触媒,来进行美好文化创造。这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它证明了酒可以“添诗性”。


在庄重典雅习俗和礼节中,酒必不可少。以酒明礼,以酒尊人,可以表达中国人的尊重态度。由此,中国酒文化产生了很多酒礼、酒俗,这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秩序井然、礼法严整、明礼仪,对华夏民族非常重要。


中国人讲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油粗茶”。张颐武认为,其实酒也应该有,虽然不是开门就喝,但它是华夏民族内心里非常深的情感,中国人把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宝贵一部分的状态给了酒。



汾酒如何回应鲁迅的期许


2016年,张颐武写了一篇文章,传播很广。这篇文章叫作《当今时代仍需回应鲁迅旧时期许》。


他在文章中说,鲁迅具有超越历史的现实性,总能让人从他的作品中获得现实启迪,进而反思自身和观察世界。


这适应于他对杏花村汾酒的观察。


1915年,山西汾酒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甲等大奖章。2014年,汾酒展开相关造势活动,庆祝即将到来的100年象征时刻。



张颐武首先评价道,1915年,汾酒用中国白酒的文化力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酒的境界,向世界发出响亮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能见度。


“这促进了汾酒对世界开放的心态。1915年之后,汾酒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用开放而包容的心胸把中国白酒给世界人喝,给世界不同的人喝。”


百年之后,当中国再次回到世界中心舞台,并在全球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汾酒又该怎么做呢?


“鲁迅先生在1918年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时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张颐武提出,这应该成为汾酒面向未来的态度,吸收世界上一切好的东西,继承中华民族好的传承。也就说,汾酒应该把鲁迅开启的思考之路向“用之于现实”发展。


“清香之祖”、“白酒之源”、“文化之根”,汾酒的历史证明了它的血脉源远流长。与此同时,作为清香白酒龙头,汾酒一直在向国际市场进军。这是汾酒从未动摇的价值观。


一个企业兼具“坚守传统血脉”和“引领世界思潮”两种优势,这是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与此同时,它也回应了鲁迅先生百年前的期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