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娟 酱酒,还在迎来更精彩、更丰富的创新与解读。 源自1662年的芦台春,当年在酒业泰斗周恒刚指导下酿出了“北方第一瓶酱酒”,如今更在品质提升、品类创新上,做出持续而系统的探索与突破。 9月14日,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走进芦台春活动正式举办。本次考察是《周恒刚传》实地采写的重要篇章,聚焦芦台春在传统技艺与科研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其在中国白酒科技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 酒业泰斗、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顾问季克良;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王贵玉;《周恒刚传》总主笔,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纪连海;《周恒刚传》总策划、华夏酒报原副总编辑徐立栋;周恒刚酿酒科学文化研究院理事会主席周心明;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栾作禄;《酿酒》杂志总编辑赵彤;研究院秘书长、好酒地理局总裁许坤;周恒刚先生之孙周宗艾;以及天津芦台春酿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齐,天津北酱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梦等芦台春相关领导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周恒刚与北酱魁首 这段渊源可追溯至三个关键阶段:1968-1972年间的麸曲酱香科研试验、1976年震后酒厂重建,以及随后的“芦台试点”。 1968年,应时任厂长潘兴云邀请,周恒刚携从茅台分离的优良菌种北上芦台,系统性开展麸曲酱香攻关。历时四年,第一瓶优质麸曲酱香酒——芦台春诞生,迅速赢得“北方茅台”的市场美誉。 王贵玉表示:“当时酿酒原料稀缺,节约粮食与酒的产量矛盾突出,节约粮食与提高出酒率是行业头等大事。” 栾作禄进一步阐释:“麸曲的使用既节约粮食,又提升出酒率,既满足了国家对酒的刚需,又助力了温饱问题的改善。”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周恒刚再度赴芦台指导重建,推动年产量提升至2000吨,优质品率跃至60%。随后开展的“芦台试点”取得突破性成果——成功研制北方首瓶大曲酱香白酒,并完成“酱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研究”与“窖泥微生物选育及防老化研究”两项国家级课题。 当年曾亲身跟随周恒刚从麸曲到芦台试点的前芦台春技术科科长邵天顺回忆道:“芦台春酒的研制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无数次的数据积累、无数次的工艺改进,生产工艺才得以定型。” 这一系列科研成果,使芦台春成为北方四十余家酒厂的技术范本,辐射京、津、冀、豫、辽、黑、蒙等地,奠定了其作为北方白酒技术孵化中心的地位。 这段历史,不仅奠定了芦台春的发展基石,更成为中国白酒版图中的一座里程碑。今天的芦台春,更以扎实的科研底蕴和品质坚守,持续引领北方酱酒的价值高度,其构建的技术壁垒和风格辨识度,已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稳健发展的核心支撑。 科技赋能,品质突围 通过多年科研攻关,芦台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派酱香工艺体系,以及品质优势。 工艺层面,通过独特的“12988715”工艺(即1年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与加曲、7次取酒、1年盘勾、5年贮存),同时芦台春大曲的黄曲比例达到了90%以上,去最大程度提取芦台春的自然风味。 独特的工艺,让芦台春与南方酱酒相比,轮次酒特征鲜明,一、二轮次具粮香与花果香,三至五轮次酱香与醇甜突出,六、七轮次呈现烘焙香、焦香与坚果香,整体酯类、酮类和醛类物质高于南方酱酒。 菌种层面,芦台春科研团队分离出多株特色功能菌种:异常维克汉逊酵母W4增强酒体柔和与果香;解淀粉芽孢杆菌提升吡嗪类物质含量,带来坚果与可可香;布拉迪酵母生成保护层并产生独特风味。这些菌种的应用显著增强了风味复杂度与独特性。 风味层面,芦台春自主研发的高温大曲生成天然可卡醛,形成独特的烘焙香气,风格清雅、不同于南方酱酒的焦糊感,更契合北方消费者偏好。同时,芦台春酱酒中碳链较长的脂肪酸含量较高,这类物质可加速乙醇代谢,有助于降低醉度、加快醒酒,提升了饮用的舒适体验。 活动上,季克良、王贵玉、栾作禄、周心明、赵彤、徐立栋等专家共同对芦台春咖香酱酒进行了鉴评,认为其“微黄清亮透明,具有酱香、花果、烘培愉悦焦香的复合香。入口柔和,醇柔甘爽,酒体丰满,空杯香绵长,北酱风格典型。” “不同地区的酱香大曲,差异很大。在一个北方城市酿造酱酒,要付出很多努力。今天的芦台春没有辜负周老先生的期望。芦台春的酒,质量是不错的。”季克良说。 纪连海表示:“‘北方第一酱’芦台春这瓶酒里凝聚了周工的科研精神,融汇了一方水土的特质和性格,一定要守住独一无二的个性。” 徐立栋说:“我们一直希望为周老出版一本传记。今天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活动来到芦台春,我们在这里看到周老的科学精神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纵观中国白酒产业格局,芦台春的独特意义,不仅在于率先破解北方酱香工艺难题,更在于构建起一套科学化、在地化的品质表达体系。 在当前酱酒市场从扩容增长转向品质与特色竞争的新阶段,芦台春凭借科技赋能形成的差异化品质风格,不仅强化了“北派酱香”的品类地位,也为芦台春找到了特色化发展路径。 灵魂人物李继齐 在中国白酒科学文化考察活动结束次日,芦台春对行业发布了《咖啡风味酱香型白酒》以及《北酱酒海年份酱香型白酒》两项团体标准,标志着芦台春正从传统酿造向标准引领迈进,持续强化北派酱香的技术话语权。 细数芦台春近年来的科研创新与品牌跃升,背后始终站着一个关键人物——李继齐。 2008年,这位跨界而来的掌舵人,以企业家的敏锐与胆识,为这家百年老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开启了芦台春的第二次历史性转折。 改革第一项,便是生产任务的重新确立。彼时的芦台春,已经历了合资、分置、资产重组等一系列变革,已偏离酿酒主业,沦为年产5万吨的酒精车间。李继齐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果断停止酒精生产,重新“下沙”酿酒,回归酿酒主业。 在他的推动下,芦台春逐步建成获得CNAS&CMA双认证的国家级白酒检测中心,并与天津科技大学达成产学研合作,系统性构建了从微生物研究到风味开发的科研体系。近年来芦台春所获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华老字号”“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均离不开这一阶段对品质与品牌的双重投入。 如今,李继齐已经是芦台春这家百年酒厂的灵魂人物。包括科研、生产在内的很多工作,都是李继齐在一手操办。在他的带领下,芦台春也迎来了新生。 2018年,芦台春推出高端战略子品牌“北酱”,依托天津地域气候特点,将发酵周期延长25%,不仅提升酒体纯净度,也塑造出更适应北方消费口味的酱香风格。正如季克良所勉励:“芦台春还有潜力做得更好。” 李继齐也将目光投向了“酒旅融合”,打破传统销售边界。2016至2022年间,芦台春累计投入数亿元,建成集纯粮固态酿造车间、玉露坊、恒温窖藏库、地方文化博物馆、艺术家交流中心、科普馆、生态园、酒客栈等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芦台春文化创意产业园,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园区销售近亿元,真正实现“体验即营销”,将品牌深植于城市文化之中。 随着2025年新增2000吨坤沙酱酒产能的推进,芦台春正稳步提升规模优势,为“走出天津、面向全国”奠定基础。 周心明表示:“芦台春的成长,离不开我父亲用科技与匠心开辟北方酱香新赛道;离不开潘兴云老厂长在传承中守护品质根基;也离不开李继齐董事长,在家乡企业低谷之际,以赤诚之心、创新胆识和责任担当,带领团队走出困境、迈向新台阶。” 李继齐谈到,芦台春曾受周恒刚先生的恩泽,未来将继续秉承周恒刚先生的科学精神,坚持工艺传承与科技赋能并重、文化挖掘与品牌建设同步,努力打造北方酱香型白酒企业的标杆。 回望芦台春的发展历程,从周恒刚播下的科学火种到李继齐引领的产业革新,芦台春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创新,完成了一部“北酱”崛起史,成为中国酱酒版图上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