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上午,“缤纷酒业 香辅香成——首届中国酒业香型大会”在成都世外桃源酒店举行。
国家级和省市酒业协会领导,行业专家、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代表们,以行业首创之姿,聚焦香型竞合发展,探寻酒企香型突围之机。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在会上讲道,众香型共生共强,是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关于香型的判断。
秦书尧表示,中国白酒的香型出现至今共44年,起初清香主导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领先约20年);至90年代,以宜宾、川酒为代表的浓香型崛起,席卷全国市场,领先约20年;2016年以来,酱酒崛起势头明显,市场表现令人瞩目。
“中国白酒香型出现仅短短44年时间,这是一个很年轻的、新生性的事物。”秦书尧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极短的一个瞬间。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东风压倒西风”交替领先的现象。
那么,白酒香型的未来格局与趋势,究竟是什么?秦书尧从国际烈酒品类、及中国茶叶品类列举了两个例子。
首先,从国际视野来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烈性酒品牌和品类,其实不是太多,比如说苏格兰威士忌,伏特加、法国的白兰地、墨西哥的龙舌兰,但它们的国际知名度、渗透度、多样性、普及率、丰富性,甚至它们潜在的商业价值是值得我们中国白酒学习的。
国际上,没有“香型”这个概念,葡萄酒、威士忌们主要强调的是产区之分,另外还有“单酿/混酿”、“单一麦芽/混合麦芽”的工艺区别,相互之间长期竞争。
其次,中国人喝茶叶,有数千年历史,今天国内市场的品类情况是:绿茶销售额占比约60%,红茶约15%,黑茶和乌龙茶各10%左右。但我们很少听到关于绿茶、红茶的品类之争,同样是各有各的消费群体,各有各的消费场景。
因此,他从趋势上推断,白酒香型也应当是“共存、共美”,逐渐形成多样性、开放性的消费格局与方式,以充分满足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第二,关于香型自我科学认知的表述。
中国白酒与诸多以粮食为基的洋酒最大之不同,在于中国白酒对曲的运用,而生产工艺更对白酒的风格、风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香型之所以存在的基础。
而影响白酒香气不同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风土。例如,国台处于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现已成为酱酒的代表性品牌之一;宝丰是三大清香名酒之一,在大清香时代,宝丰也表现出很强的增长势能;九江双蒸,在这个岭南市场是,深受人们喜爱,消费基础深厚,文化底蕴深厚。
“过往的白酒叙事方式往往用各种穿凿附会的历史与传说为今天的白酒品牌背书,甚至喜欢用神秘主义的内容阐述白酒功能,无法适应白酒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秦书尧认为,在多种香型共生共强的新趋势下,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白酒的新叙事。
他提出,中国白酒应该更多从现代科学的标准,多讲白酒的现状和创新,让社会了解白酒生产已有很大改变,尤其是白酒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进步、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管理等。向公众传播白酒的知识和故事,用日常人和日常事诠释各个香型白酒的优势在哪儿,培育更多潜在消费者。
秦书尧表示,期待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各个香型的白酒必然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就像大会的主题一样,缤纷酒业,相辅相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