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微朦的泸州,撑一柄油纸伞,游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巷。 或是寻一间铺子,尝一口白糕,再邀约三五好友,饮一杯浓香醉人的泸州酒,这是泸州人的悠闲日常。 油纸伞、白糕、泸州酒,是泸州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也是泸州人的生活点滴。 这些泸州历史的“浓缩”,正是因了融入泸州人的生活而得以延续千年,因了充盈着人间烟火气而得以至今依旧明媚动人。 ❶ 烟火泸州,“活态”的非遗 “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船工苦,船工愁,好在不缺酒和(酱)油。” 在泸州的赤水河畔,流传着一首传唱百余年的船工号子,道出了泸州酒与泸州先市酱油的荣光。 川人善酿,这一特点,在泸州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赤水河畔的酱油晒场 传承千年的泸州文化,从历史中走来,留下了无数令人惊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泸州酒、先市酱油、分水油纸伞、泸州白糕,无不烙印着泸州人对生活的极致浪漫。 地处北纬28度,日照充足,全年无霜,降水充沛,加上酸碱度适宜的土壤与河流,让泸州成为一座以“酿造”见长的城市。 先市酱油酿制技艺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所酿酱油因“酱香浓郁、味美醇厚”而饮誉川南黔北。 ▲先市酱油 在清朝光绪年间,地处川、黔、渝交界区的先市盐马古道商贾日多,商品流通日益扩大,先市酱油成为川南黔北渝西地区居民争相抢购的上等调味品。 “江汉源”、“永兴诚”等一批酱油作坊成为浓缩于泸州历史印记中的老字号。 2014年,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泸州“活着”的非遗技艺。 在长江与沱江交汇之处,若是循着一柄油纸伞,也能找到泸州人古往今来的浪漫与精致。 泸州的分水油纸伞,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了400多年,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分水油纸伞 据《泸县志》记载:“泸制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 “泸州油纸伞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有穿伞头、网伞边、湿纸、糊伞面、顺伞、穿线、上油等,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96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 复杂的油纸伞制作工艺所传承的,除了延续数百年的匠心技艺,更传续着泸州人对于生活的温情脉脉和对于东方美学的浪漫追求。 泸州的非遗,总是充盈着烟火气息,历经岁月依旧散发着生活的灵动与鲜亮。 如果你有幸去到泸州,一定不要忘了在那里过个早。 不论是在古街巷,还是在新城区的早点铺子,泸州白糕随处可见。 从中寻一间古朴的店铺,点上一笼刚出锅的泸州白糕,洁白润亮,香气袭人,必定让你瞬间爱上这座城市。 ▲泸州白糕 或者到泸县雨坛乡看一场“雨坛彩龙”,到古蔺赏一次“古蔺花灯”,到江阳听一曲“泸州河”川剧…… 截至目前,泸州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205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1项。 这些不同形态的非遗技艺,如同散落在川南酒城的沧海遗珠,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泸州千年的繁华与今日的荣光。 ❷ 传承与保护,“不朽”的非遗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无论是朦胧雨天的“一伞开芳”,还是百里酒城里的浓郁酒香,无不生动地讲述着泸州独特的地域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不断消失。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的困境。 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由此开启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一些地方也制定了保护条例,进行针对性的地方性保护。 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强市、塑造文化品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繁荣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泸州市泸县雨坛彩龙,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别是对于泸州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其厚重的历史和文明,大多都浓缩在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而精彩的组成部分。 正因此,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上,泸州一直不遗余力。 十几年时间里,泸州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全域范围的非遗资源普查,发掘整理出非遗资源项目200多项,经过整理、筛选和提炼,成功完成四批国家、省、市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 泸州还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收集归档了200多卷文字音像资料,实现了对泸州非遗资源抢救性的保护保存工作。 除了抢救性保护,泸州还对传统手工技艺非遗项目采取了生产性保护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阵地和设施建设。 ▲被称为“国窖班”的泸州老窖7001车间,也是泸州老窖酒非遗传承中心 目前,以泸州老窖酒三星街传承基地为代表,泸州已规划建设完成分水油纸伞传习基地、雨坛彩龙传习基地、先市酱油传承基地和省级项目护国陈醋传承基地、仁和麯药传承基地等一批传承基地,初步形成了生产性保护传承的基地网络。 与此同时,合江县、泸县、纳溪区等地,也相继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示)馆,与非遗传习所和非遗传承基地一道,共同形成了泸州市非遗保护传承和宣传展示的阵地网络。 ❸ 白酒非遗,最是泸州老窖 泸州的非遗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泸州的白酒。 酒城泸州,扼长江、沱江以通江达海,这里有江河奔腾,更有好酒佳酿。泸州的白酒非遗之中,又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最负盛名。 ▲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中的“打梗摊晾” 公元1324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发明酿酒大曲——“甘醇曲”,开创了浓香型白酒酿造技艺。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泸州老窖、茅台为代表的传统酿制技艺成功入选。 此后多年,越来越多的白酒传统酿制技艺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白酒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有34个子项目,包括31个酒酿造技艺,2个酒音乐项目,1个酒配置方法项目,全国入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的白酒酿制技艺220多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传承至今已有698年。 其非遗酿制技艺工序繁杂,需经过精选原料、粉碎、润粮、拌粮拌糠、上甑蒸酒蒸粮、摘酒、出甑摊晾、拌曲、入窖、封窖发酵、开窖滴黄水、起运母糟并堆砌母糟等数百道工序,最终才能酿得美酒。 这是中国酿酒技艺和酒文化的一个典型实例,即使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难以用现代技术加以替代。 24代泸州老窖酿酒人秉承匠心精神,以“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代传承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让其历698年而不衰,始终与中国白酒行业的发展同频共振。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泸州老窖在泸州酒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中,始终显现着一家名酒企业的文化担当与行业责任。 2021年,《泸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公布,共有7个类别、32个项目入选,其中就包括泸州老窖封藏大典。 过去15年来,每年的泸州老窖酒春酿封藏大典,都是一次对传统酿酒礼制的重温。 除了作为行业盛事影响深远外,每年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到泸州现场观礼的群体高达10多万人,通过媒体传播,受众群体高达数千万。 ▲2022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 在泸州老窖的示范带动下,泸州当地玉蝉、三溪、巴蜀液、醉八仙等一大批酒类企业也提升了非遗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 从2011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到2021年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非遗保护传承渐渐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重大项目结合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泸州老窖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推动,成为顺应国家战略的积极举措。 从自身发展来看,泸州老窖拥有持续酿造449年的物质文化遗产——1573国宝窖池群,和行业唯一历经698年、24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对于非遗的重视与传承,让其“活态双国宝”优势更加长远。 从行业看,泸州老窖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为泸州的酒类文化遗产保护、非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力量,也有力地支撑起泸州酒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助益于白酒行业健康、向上、长远发展。 正是因为泸州老窖在白酒非遗传承与保护上的积极作为,亦收获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 ▲泸州老窖发起成立白酒酿制技艺专委会受到央视一套关注 今年7月1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白酒酿制技艺专业委员会在泸州成立。 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汾酒、古井贡、郎酒、剑南春、牛栏山等一大批白酒老字号,共同选举了泸州老窖为非遗白酒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主任单位,并将秘书处设在泸州老窖。 这意味着,白酒非遗从此有了自己的专业协会组织。 同时也意味着,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白酒非遗单位将更加广泛地凝聚力量,推动白酒酿制技艺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伴随着白酒非遗的重心落户泸州,泸州城内的这些非遗,以及始终致力于非遗传承保护的人们,将继续守护和传扬着酒城的精神,和这座城市里的人间烟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