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馏技术的运用, 对酒类生产和饮酒习惯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这些洒脱的诗句中,用来盛酒的“斗”,是一个比较豪放的计量单位,一斗大概相当于今天的8升。
今天,大家很少用这种方式计量酒了。无论是成品酒的容量,还是喝酒的酒具,都变得更加迷你。
这种变化主要来自酒度的提高。继续追溯,就要归结为蒸馏酒的出现和普及。
蒸馏作为生产烈性酒的关键技术,为白酒、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龙舌兰、金酒等酒种的诞生提供了前提。
甚至可以说,蒸馏技术在酿酒业的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假如蒸馏技术从地球消失
假如蒸馏技术忽然从地球上消失,我们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威士忌了。
葡萄也就只能通过发酵酿成葡萄酒,不可能成为《廊桥遗梦》中,代表弗朗西斯卡精神世界的那瓶白兰地。
迷人的雪利酒、波特酒们,无法再慰藉孤寂的夜晚。
龙舌兰和杜松子的香气,也很难通过饮用进行感知。
至于甘蔗,还是老老实实去做它的糖料吧。
是的,如果蒸馏技术忽然消失,不光会带走你爱喝的酒,酿酒原料界的“秩序”也势必被打乱。
试想一下,如果无法生产白酒,高粱就要退位“中国第一酒粮”。由于这种作物在餐食界本就没有太强的竞争优势,可能已经没什么人种了。
同理,伏特加的主要原料土豆、用来酿造波本威士忌的玉米,也只好安分地在餐食界绽放光彩。
而将视线移向下游,酷炫的调酒师们,将失去他们的大部分基酒,创造力和发挥空间将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一些有趣的新事物,比如便利店调酒,也会因为“50ml们”的集体消失而难出花样。
还有一种可能是,你酒量很大的朋友,可以化身当代武松,痛饮18碗也不影响战斗,当然主要场景是在牌桌上。
根据德国数据统计机构Statista的数据,2023年,全球烈酒市场总营收达到52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596亿),产值远超于历史悠久的葡萄酒。
在中国市场,白酒产值在酒类产业中的占比,更是高达70%左右。
因此,蒸馏技术的运用,对中国酒类生产和饮酒习惯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
|由于酒醅中各种物质的挥发性不同,为了得到好酒,就要对馏出的液体“去糟求精”,从而有了白酒蒸馏“掐头去尾,只要中间”的接酒手法。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蒸馏器分为A、B两型。其中,A型被命名为“希腊式”或“地中海式”,B型则被命名为“蒙古式”或“中国式”。
他认为,A型蒸馏器在西方有较早的文献记载和插图,但缺乏考古证据支持其原创性。相反,B型蒸馏器在中国有着完整的证据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的鬲和甑等蒸食器,这些炊具为蒸馏器的出现提供了雏形。
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蒸馏器,是海昏侯墓中的西汉蒸馏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周嘉华研究员认为,“元代已生产蒸馏酒的论断较有说服力,但并不排除在元代以前,有部分人已掌握运用蒸馏技术来制取蒸馏酒。” 图源/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2011年,海昏侯墓位于江西南昌的新建区大塘坪乡被发掘。在墓中东藏椁北部的酒具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套规模庞大的组合铜器。
该器具自下而上由青铜釜、拥有内外腔的青铜甑和天锅三部分组成,整体高132厘米,结构完整且保存良好。专家们经过研究探讨,认为这是一套具有蒸馏功能的器具。
在当时,这套器具到底用来做什么已经无从考证。与炼丹有关,是一个比较为人所接受的说法。
根据李约瑟的梳理,中国蒸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特别是唐代,随着繁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这项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代《天工开物》中,详细描述了炼汞过程中使用的蒸馏器及其工作方式。
这种抽汞蒸馏器,下部是加热用的炉子,上面是一个盛药物的密闭容器。在加热炉的作用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挥发成蒸汽。容器一侧设有引流管,可以将内部的蒸汽经过冷却后汇集到旁边的冷凝罐中。
其基本构造与现代的蒸馏器有一定相似之处,都包含了加热、蒸馏和冷凝三个主要部分。
但在当时,蒸馏工艺大概还没有被广泛用于酿酒。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这表明蒸馏酒的酿造工法于元代成熟。
明清时期,蒸馏酒的生产和饮用变得更加普遍,并逐步取代黄酒的主流地位。
至于原因,有一种说法是,传统的发酵酒如黄酒等,原料成本较高,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较大;而蒸馏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等杂粮,这些原料在明清时期种植广泛,且成本相对较低,更能满足大众消费。
|红星的源升号博物馆,保留了康熙年间源升号酒坊“前店后坊”的传统格局。前店负责烧酒的售卖,后厂作为酿酒的作坊。
今天,在北京前门大街99号,源昇号博物馆里记述了昔日赵氏兄弟将烧酒工艺带入北京的历史。在那里,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人是如何运用蒸馏工艺酿酒的。
简单来说,灶上的蒸馏锅具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称作“地锅”,装热水;最上层叫“天锅”,装冷水;中间层装发酵好的酒醅,这一层叫作“甑锅”。
蒸酒时,当地锅中的水烧至沸腾,水蒸气翻腾上涌,经过中间层时,对甑锅中的原料加温加湿,甑锅里于是形成芳香的酒气。而天锅中的冷水让最上层酒气保持着低温,酒气继续上升,接触到天锅底部遇冷液化,也就形成了蒸馏酒。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整个出酒过程,酒醅中的酒气不断蒸发、天锅中的水逐渐升温:变热的冷却水必须不断更换,直至蒸完酒醅中的全部酒。
为了酿出更好的酒,赵氏兄弟对蒸馏环节进行反复试验,最终得出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掐头去尾”工艺,这也是二锅头名字的由来。
诞生于广东佛山的九江双蒸,是少有的以“蒸”命名的白酒企业。
所谓九江双蒸,其工艺精髓即在于两次蒸馏,就是把发酵后的酵饭蒸馏出酒,再倒入同量的酵饭中再度蒸馏,出来的酒就是“双蒸”。
这是九江双蒸区别于其他米香白酒的一大特点。由于浓缩了两次蒸馏的酒体精华,双蒸酒具有更加浓郁的香气,原酒度数也相对更高。
这些年,九江双蒸仍在探索在蒸馏环节的创新,并成功研发精细蒸馏技术。
所谓精细蒸馏,即利用酒液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的酒精蒸发,再冷凝以分离酒精和其他物质的操作过程。
在蒸馏过程中,九江双蒸的酿酒师们会巧妙地截取酒头,因为乙醛这种“调皮鬼”喜欢聚集在这里。通过“掐头去尾”,可以大大减少酒中的乙醛含量。
|为保证蒸馏过程,九江双蒸编制和实施了《蒸馏甑运行点检表》和《蒸馏甑定期维护保养》制度。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当然,不仅是九江双蒸,几乎每一家白酒企业都十分重视蒸馏环节。
酿造白酒,一个十分考验经验和技术环节叫做上甑(一些地区说装甑),也就是将发酵好的酒醅装入甑锅开始蒸馏。这一环节对出酒率有着直接影响。
不同的蒸馏思路,也将带来不同的酒体风格。比如,酱酒企业一般讲究高温流酒,一方面可以去除低沸点的杂质,一方面有利于提取高沸点、水溶性的酱香物质。这些物质是构成酱酒独特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郎酒生产车间的蒸馏现场。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而低温馏酒往往与“绵柔”挂钩。苏酒集团旗下洋河和双沟两家酒企,采用的就是这种工艺。
这种“小火慢炖”的方法,有利于酒蒸汽在甑桶内反复汽化、冷凝、回流,并停留较长时间。这一过程中,微量香味成分能够最大限度地富集和浓缩,从而保留在酒液中。
此外,低温馏酒有助于减少刺激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成分。在高温条件下,一些有害物质可能会挥发出来,而低温馏酒则能够避免这些物质的过多生成和挥发,从而确保酒液的纯净度和安全性。
|低温馏酒的原理是在较低的温度下,通过蒸馏的方式提炼出酒精和其他有益成分。图源/洋河酒厂
不仅是苏酒集团,低温馏酒也是金徽酒“三低三长”工艺特色中的一环,为金徽酒“甜绵润雅”的风格贡献了力量。
当下,随着白酒科研的步步深入,对蒸馏环节的精细探索,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酒企的选择。更多个性化的品质差异,也将因此诞生。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