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产区(茅溪组团),沿赤水河左岸49公里长的黄金河岸线建造,地处云贵高原北部峡谷地带、赤水河臂弯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河谷影响下形成特色河谷小气候,产区内高温、高湿的水热组合为酱香型白酒的生产提供独特的酿造环境和微生物种群;特有的紫红土层含有酱酒酿造关键的矿物质元素;自然和次生植被与产区建设和谐共生,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合理,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完整,产区设计理念先进,人文历史和酱酒文化资源丰富,具备成为中国酱酒核心产业园区的充分条件,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竞争力。”
7月25日,由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主办的“赤水河左岸·中国酱酒之乡(茅溪组团)科学考察活动”深入古蔺腹地茅溪镇。
来自地理、水文、农业、气候以及白酒行业的多位专家共同给出了以上初步考察意见。
茅溪镇的大名,在它第一次伴随四川省“打造酱酒产业发展集群”的消息出现在白酒行业时,曾经引发酱酒领域的大震动,后来的几年里,它依然时不时刺激着酱酒人的神经。
这块掘金宝地,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和商机。
茅溪的故事
在成为茅溪镇之前,这里叫做水口镇。
听水口这个名字,就知道赤水河在这个小镇的重要性。茅溪镇总共有15个村,赤水河流经其中8个。
原茅台技术总顾问郑义兴就是水口人。
从古蔺县境内出发,入茅台镇,由镇西边出,沿着309省道贴山体前行,茅溪镇大致在茅台镇的正西边,隔河而立,是黔北入川第一镇。
制图@好酒地理局
和去往茅台镇的沿路一样,沿途也有不少酱酒企业和家庭作坊,很多人家屋前屋后有银白色的大酒罐,只是密集程度尚不如前者。
沿S309省道向西行半小时左右,遇到一个分叉口,向西北继续沿着省道走可抵达茅溪镇中心,转而向下走便可沿着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到赤水河边。
这条公路,就是专门为茅溪酱酒产业园区所建。
从分叉口拐进这条路,向西南往下走到一个名为草连溪的地方,这里是整个茅溪酱酒产业园区沿赤水河的中心点。
摄影@好酒地理局
草连溪,在当地人的记述里,以前也叫草莲溪,曾有五百多年渡口历史,从明代末年开始设立渡口,清朝初期成为官渡,一直到2006年才停用。
据说清朝时期还曾划了最好的田作为渡船一家人的补偿,那几十亩地的小地名至今仍称为官渡上。
可见,在茅台镇成为重要通商口岸的时候,茅溪镇的草连溪,早已承担着赤水河更上游的交通节点功能。
红军四渡赤水河的第二渡和第四渡在我们熟悉的太平渡和二郎滩,但鲜有人知道,第三渡就是在草连溪。
当地人写道,“草莲溪是赤水河北侧岸边约有三十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落,在茅台镇上游十公里。对岸是贵州省仁怀县中华乡,中华嘴像一只鹰嘴。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茅台酒白瓶就出产在中华嘴酒瓶厂。”
今天,站在草连溪的河边,规模庞大的酿酒车间雄踞对岸,而它身后,是缓缓站起的酱酒巨人。
摄影@好酒地理局
三年前到访茅溪时,想象中的大型酱酒园区还是一片杂林丛生的荒地。
当时的本地向导曾说:“是不是很失望?但是别看这里现在还什么都没有,未来它就和茅台镇一样,是上千亿的产业价值。”
如其所言,三年后的今天,荒地已是金地。
茅溪的巨变
穿过茅溪酱酒产业园区九坝项目的工地,向上望去是规模宏大的护坡工程,我们沿路攀上山坡,这里是茅溪酱酒基地展示中心。
站在观景台,远处延绵起伏的山脉下,茅台中华片区的数十栋车间酒库整齐排列,中间的赤水河被山体遮挡,肉眼看去,我们脚下国醴酱酒集团的厂房似乎要与对岸连成一片。
▎视线所及,国醴酱酒集团的的自动化酿造项目正在建造,巨大的厂房轮廓清晰,部分厂房已经投产。摄影@好酒地理局
作为园区当前在建的最大项目,九坝项目由四川国醴酱酒酒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规划建设酿酒车间18栋(其中现代化智能车间15栋、文旅车间3栋),窖池8160口。2025年计划投资16亿元,建设制酒车间5栋,实现新增产能3300吨,项目一期目前已投产。
而园区内第二大项目——郎酒天富生态酿酒区,整体规划占地1540亩,计划投资79亿元,拟建设酿酒车间73栋、制曲车间5栋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可新增优质酱酒产能3.1万吨、制曲7万吨。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投用的一、二期,产能达1.3万吨。
天富项目的投产,让郎酒酱酒产能在2024年下沙季达到7.2万吨之巨。
整个茅溪酱酒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7万亩、投资金额超1000亿元,预计到2035年实现产能19.1万吨,产值1000亿元。
▎(茅溪组团)科学考察团参观茅溪酱酒产业园区。摄影@好酒地理局
自2022年以来,园区成功培育“四上”企业22家。其中,工业企业13家,商贸业企业3家,服务业企业2家,建筑业企业4家;新招引落地郎酒、国醴、丛台酒业、德顺坊、中酒控股、郑氏华仁酱等6家企业,并吸引16家包材企业落地投产。
2022-2024年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8.06亿元,实现税收收入1.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91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投资41.53亿元。
摄影@好酒地理局
工业经济大发展,足以改变这里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
考察期间,每次走访完返程都要经过茅溪镇中心,专家们数次感叹茅溪镇的热闹。
三年后的茅溪镇街道,也早已找不到三年前的影子。深山里的小镇,日渐繁荣。
上次来的时候,我们遇到一名在茅台镇务工的年轻人,他没有固定工作,只能干一些和酒打交道的散活,当时他说:“我们这儿很多人都在茅台镇上班,但下去一趟确实很远,没有车就不能天天往返,等茅溪的酒厂建起来了,肯定有很多人都要回来工作,至少我就等着回来。”
▎现在的茅溪镇,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酿酒师傅。摄影@好酒地理局
他有没有回来我们无从得知,但确实有很多人回来了。
一路上许多村民建起了漂亮的新楼房,镇上也有不少高楼拔地而起,都是他们回来的证据。
如今在国醴酒厂酿酒的雷力,就是在茅溪开始建设之后返乡的,他之前在贵州一家大酒厂。
雷力说:“我们大山里的娃子,都有恋乡情结,想回家乡。回家乡这几年,明显感受到这里的变化,酿酒工业的发展,让这里交通越来越好,人越来越多,经济也快速发展。”
一瓶酒带来的改变,其影响或许会持续数十年、数百年。
茅溪的禀赋
茅溪之巨变,根源于茅溪的禀赋。
茅溪全镇海拔位于480米-1480米,地形呈西高东低状,沿赤水河一带海拔较低。
优质酱酒的酿造对温度、相对湿度和氧分等自然条件要求苛刻,因此茅溪酱酒产区园区远离镇中心,沿赤水河分布。
该项目场址与茅台酒厂同属侵蚀低山河谷地貌,酿造核心区海拔在400-500米(茅台酒厂海拔423米左右),四周被海拔1000米左右的群山环绕,形成独特的“盆状”低谷,非常有利于形成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温度、湿度等生态环境条件。
▎钱维宏(左二)正在与随行成员探讨地理环境对酿酒的影响。摄影@好酒地理局
正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大气科学与地球物理科普人钱维宏所言:“在赤水河的中游,茅台镇与茅溪镇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流臂弯的顶端。而大娄山南侧的低洼谷地,更是孕育了无数酱香型美酒的摇篮。”
钱维宏讲解道,在最适合酿造优质酱酒的夏季,当天气尺度的异常高压系统笼罩河谷时,山顶之上出现高压,而山谷中则形成低压,风速减缓,湿度增加,形成河谷闷热的异常天气。这些小尺度的气候特征,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张百平
在考察活动的研讨会上,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百平提出,茅溪拥有三大显著优势:
首先是地域空间广阔,从河边到山上的发展纵深大,地貌条件十分优越;其次是依托四川省强大的经济总量和文化背景,拥有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第三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茅溪对酱香白酒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陈建生
从酿酒水资源的角度,河海大学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建生表示,赤水河流域部分水量来自青藏高原深循环地下水,其锶含量高达0.8~1.6mg/L(远超普通河水0.1mg/L),硫酸根浓度显著偏高,且富含稀土元素。其中,硫元素是塑造酱酒风味的功臣。
▎李维京
原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李维京称茅溪的建设效率是新时代的“深圳速度”。
他提出,建议产区建立完备的气象监测网,实时追踪温度、湿度、负氧离子等参数,尤其要对比山巅陶坛库与河谷车间的微气候差异。只有量化分析这些气候要素与酒醅发酵、酒体陈化的关系,才能真正说清为何这片土地能酿出美酒,才能保证质量的稳定性。
“我希望茅溪酱酒产业园区走向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标准化,这才是对传统工艺的最高致敬。”李维京道。
考察期间,我们数次在茅溪的山林中往返,沿途种满了玉米。而这些玉米,正在逐渐被酿酒高粱所替代。
位于中坪村的茅溪酱酒产区园区高粱种植基地里,8000亩红高粱即将成熟。
▎韩北忠
作为农业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北忠表示,茅溪要优化自己的高粱品种,并大力扩大本地种植规模,尤其要充分发挥茅溪的生态优势,打造真实可靠的有机种植体系。
▎张文学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白酒学院院长张文学则在茅溪看到了未来白酒产区的模样,并提出,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这条工业化道路是可行的、必要的,是社会发展和满足大众需求的大趋势,技术进步从未停止。
对于茅溪而言,还应该深入研究当地酿酒微生态的构成、关键风味微生物及其代谢作用,依靠生物技术的发展,推动自身的发展。
“茅溪背靠整个四川盆地,面向广阔市场,历史上是中原、成都、宜宾、泸州等地酿酒技术和文化的汇聚点,这是茅溪的巨大优势。”
▎李修余
在中国酒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院李修余看来,茅溪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资本,这是茅溪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过去几年间,中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江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对赤水河两岸的地形地貌、气温气候、水质水温、土壤类型、空气流动、空气湿度、微生物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长达三年的论证,并得出一致结论:茅溪酱酒产业园区完全具备支撑优质高端酱香型白酒生产的自然生态资源要素。
认识茅溪之后,大概谁都会忍不住赞叹,有这样的禀赋,迟早会是我国酱酒产区的重要一极。
古蔺的未来
茅溪组团的强势崛起,不仅是一个区域的繁荣,更是古蔺县乃至整个赤水河左岸酱酒产业带腾飞的强劲引擎。它标志着古蔺“酱香酒谷”四大组团——茅溪、二郎、太平、永乐协同发展的格局正式成型。
一个规模宏大、链条完整、特色鲜明的世界级酱酒产区正在赤水河左岸加速壮大。
从此,优质酱酒产区更绕不开古蔺。
▎赤水河左岸,一条长达49公里的黄金岸线在古蔺县境内蜿蜒伸展,滋养出了一个优质酱酒产区。摄影好酒地理局
此次科学考察活动重点虽在茅溪,但考察路线却是从赤水河入川的第一镇——马蹄镇开始。
从马蹄镇,到白泥镇、茅溪镇,再到二郎镇、太平镇和永乐街道,赤水河似一只长臂,环抱古蔺。
可以说,古蔺占据了赤水河最多的酱酒酿造资源。
如果以地理的视角再看古蔺,就能知道这份产业发展至今天殊为不易。
古蔺县地处云贵高原北麓,滇黔川鄂台坳,大娄山褶皱地带北侧西端余脉,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盆周山地。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有大小山体486座,河流22条,小溪255条,群山耸立,河谷深切,中山、低山、深丘和坝地交错分布。
摄影@好酒地理局
境域内,山脊线自西向东呈“S”形横贯县境中部,西北起于黄荆的笋子山,绕西南白沙的跑马坪至东南面的水口黑坳,峰峦渐次降低,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山以上地貌占85%,最高海拔(县城西北面的新街坪)1843m,最低海拔(太平渡的古蔺河与赤水河汇合处小河口)海拔343m。
其中,包括古蔺河两岸及赤水河左岸沿河低山区在内的低山河谷地貌,海拔300~800m,面积只占幅员面积的15%左右。
也就是说,古蔺产区利用极其狭窄的面积、险峻的地势,孕育出了我国酱酒产业中极为重要的一大板块。
面对未来,古蔺的雄心清晰可见。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日益坚实的产业基础,古蔺正致力于打造“中国酱酒之乡·赤水河左岸”的核心品牌。
摄影@好酒地理局
可以预见,未来的古蔺,将成为我国高端酱酒版图上举足轻重的坐标,茅溪巨变只是序章。
在赤水河奔流不息的见证下,这片曾经山高谷深的土地,正因酱香而沸腾,因产业而振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