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维宏

*作者系好酒地理局科学顾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瓶中国白酒和一瓶法国红酒被摆放在同一张餐桌上。它们静静地“对视”着,仿佛在进行一场关于酿造科学的深度对话。


原料、酒精度与文化印记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嗨,红酒,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我们背后的科学奥秘。虽然我们都属于酒类,但从源头看,差异却很明显。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确实如此。我了解到,你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麦等粮食,对吧?而我则完全依赖葡萄,这是不是我们很多差异的源头?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所以酿造我得需要先把淀粉转化为糖,再发酵成酒精,过程更复杂些。我的酒精最终度数通常在40%vol至60%vol之间。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这和我很不一样。葡萄果肉中天然含有葡萄糖,不需要复杂的转化步骤,通过酵母发酵就能直接生成酒精。所以我的酒精度数相对较低,一般在12%vol至15%vol左右,更适合搭配餐食细细品味。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我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深深融入了传统文化,无论是重要庆典还是日常宴请,都能看到我的身影,承载着团圆、热情的文化内涵。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我在欧洲的历史也很悠久,是葡萄酒文化的重要符号,常与优雅、浪漫联系在一起。在很多西方国家,晚餐搭配红酒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注重品味其中的果香和细腻口感。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听说你们的陈酿对容器很讲究,比如橡木桶?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是的,橡木桶不仅能让我缓慢氧化,还会赋予我香草、烟熏等独特风味,而且优质红酒确实会随时间沉淀得更出色。你们呢?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我们用陶坛陈酿,陶坛的透气性有助于酒体的老熟,时间越长,酒体越醇厚,香气也越协调。我们还有不同香型,比如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每种香型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物质构成。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看来我们虽然路径不同,但都追求品质和风味的提升。其实,无论是哪种酒,核心都是给人们带来愉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能通过我们相互了解。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你知道吗?用来酿造我的高粱、小麦等粮食没法长期存放,人们把它们酿成白酒,就能长久保存啦。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可不是嘛,葡萄也不耐存,酿成红酒后,在合适的环境里就能放很久啦。



酿造工艺的科学逻辑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说到酿造,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工艺差异很有研究价值。你们的发酵主要是自然发酵吗?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准确来说,是依靠葡萄表皮天然附着的酵母菌群进行发酵。首先要挑选成熟的葡萄,通过压榨得到葡萄汁,然后酵母会在其中生长繁殖,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发酵过程中,我们还会通过搅拌或泵送,让葡萄皮中的色素、单宁和香气物质更好地融入酒液,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外力对参与酿造粒子的动力学碰撞作用呢。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这和我们的“酒曲发酵”有很大不同。你们的酵母是天然存在的,而我们的发酵动力来自“酒曲”,也有外力的动力碰撞作用,如人工踩曲。外力作用于粮食粒子的碰撞,其能量密度比不上高能粒子的加速碰撞,但比得上大气粒子加速碰撞的能量密度。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能具体说说“酒曲”是什么吗?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酒曲是我们酿造的核心,它是一种富含微生物(如霉菌、酵母菌、细菌等)和它们分泌的酶类(如淀粉酶)的发酵剂。制作时以小麦、豌豆等为原料,经过特定工艺,如传统的人工踩曲培养而成。在发酵中,这些微生物能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糖,进而转化为酒精,同时还会产生大量风味物质,比如酯类、醇类等。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原来是这样,相当于你们为发酵“定制”了微生物群落。那你们的发酵和后续处理还有什么特点?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我们的发酵容器多样,有陶坛、泥窖和石窖、水泥池、不锈钢罐等,发酵周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发酵完成后,关键步骤是蒸馏——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差异(酒精沸点约78℃,水为100℃),通过加热将发酵后的酒醅中的酒精及风味物质提取并浓缩,这也是我们酒精度较高的原因。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蒸馏这个步骤我们是没有的,因为我们希望保留葡萄发酵产生的原始风味。发酵结束后,我们会压榨分离酒液,然后进入陈酿阶段。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陈酿对我们来说也至关重要。蒸馏后的原酒要在陶坛中存放数年,期间酒液中的分子会发生氧化、酯化等反应,杂质逐渐挥发,口感才会变得柔和醇厚。有些产区还会利用山洞、地窖等恒温恒湿的环境陈酿,更有利于酒体稳定。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我们的陈酿也讲究环境控制。橡木桶陈酿能让酒液与微量氧气接触,单宁逐渐软化,同时橡木中的风味成分会融入酒中,增加复杂性。不过,陈酿时间也要适度,并非越久越好。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看来发酵和陈酿是我们共同的关键环节,只是具体方式因原料和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工艺细节,正是我们风味独特性的来源。



产区差异的科学密码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除了工艺,我们的产区差异也很有意思,我主要产自青藏高原东侧的亚洲副热带季风区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我猜和气候有关吧?我们红酒的核心产区也都有特定的气候条件,比如半干旱或海洋性气候区,像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就很适合葡萄生长。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没错,气候是关键。青藏高原东侧的季风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和温度都很适合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而微生物对我们白酒的发酵太重要了。中国的白酒主产区,比如赤水河谷、长江-淮河-黄河名酒带等,都受益于这种季风气候。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地形存在,这里会是干旱带,就很难形成适合酿造的气候环境和微环境了。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这和我们的产区逻辑有相似之处。葡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差,半干旱地区能减少病虫害,昼夜温差大则有利于葡萄积累糖分和风味物质。比如智利的中央山谷、阿根廷的门多萨,都是这样的理想产区。有趣的是,在中国北方的季风边缘活动带的半干旱地区,也很适合葡萄种植和红酒酿造。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土壤也是关键。比如贵州茅台镇和四川茅溪镇,位于赤水河谷左右两岸,那里的土壤富含特定矿物质,能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同时河谷的“臂弯”地形形成了局部小气候,土壤、湿度和温度都非常适合酱香型白酒的酿造。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我们也很看重土壤。智利中央山谷的土壤多为火山灰,排水性好,能促进葡萄根系深扎;阿根廷门多萨的土壤是冲积土,富含矿物质,加上高海拔带来的强紫外线,能让葡萄的糖分和色素积累更充分,酿出的红酒单宁丰富、色泽浓郁。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这么看来,无论是白酒还是红酒,产区的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土壤成分、地形地貌,都会通过影响原料品质或微生物活性,最终决定酒的风味和品质。这大概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酒”的科学道理吧。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完全同意!这些自然条件与人类工艺的结合,才造就了我们各自的独特魅力。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另外告诉你,气候学家认识到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大气中存在三大水汽库,季风区的形成是水汽库水汽随越赤道气流向赤道外地区的扩张。所以,季风区具有干湿和风向季节转变的特征,它们分布在赤道外的南北美洲大陆、南北非洲大陆、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上,称为全球季风区,而季风边缘活动带是指有些年份季风降水能够到达的地区。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你这是在告诉我,这个地球上可酿造白酒的地方可扩大到其他大陆的季风区,而季风边缘活动带位于全球季风区的外围半干旱地区,现在红酒真正开发利用的季风边缘活动带地区还很少。


酿造周期的时间密码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聊了原料、工艺和产区,我还挺好奇咱们的酿造周期有多大差异。毕竟从原料到成品,这中间的时间跨度里藏着不少科学门道。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这确实值得好好聊聊。我们红酒的周期相对“紧凑”,从葡萄采摘到成品上市,通常在1年到2年之间。这和葡萄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葡萄从开花到成熟需要整个生长季(大约6-8个月),而酿造本身的时间其实更短。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白酒:具体来说呢?比如发酵和陈酿各占多少时间?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红酒:发酵阶段很快,浸渍发酵一般只需要7-14天,酵母就能把葡萄汁里的糖分转化得差不多。之后压榨、澄清,进入陈酿阶段。如果是即饮型红酒,可能在橡木桶或不锈钢罐里陈放3-6个月就可以装瓶了;要是需要陈年的优质红酒,橡木桶陈酿可能延长到1-2年,装瓶后还会再瓶储一段时间,但整体不会太久,毕竟葡萄的新鲜风味经不起太长时间的“消耗”。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这和我们比起来可真是“速战速决”了。我们的酿造周期要长得多,尤其是传统工艺的白酒,从制曲开始到成品出厂,往往需要几年时间。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需要一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这么久?能具体说说每个阶段的时间吗?我知道你们的“酒曲”是关键,制曲就要花不少时间吧?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没错,制曲本身就是个“慢功夫”。以浓香型白酒为例,制曲通常在夏季,小麦经过粉碎、加水、踩制成型后,要在曲房里培养40-60天,期间还要翻曲多次调节温度和湿度,让微生物充分繁殖。这还不算完,制成的曲还要存放3-6个月才能使用,目的是让曲中的微生物代谢更稳定,减少杂味。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单是制曲就快赶上我们整个酿造周期了,那后续的发酵和蒸馏呢?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对了,就拿制曲来说,不同香型差别可大了——我这酱香型用的大曲,制曲温度得高达60℃以上,有的甚至能到65-70℃;浓香型呢,中高温曲居多,一般在50-60℃;清香型就不一样了,多是中低温曲,温度大概在40-50℃,这温度差异还真影响着咱们的风味呢。酱香型白酒多产自赤水河谷是因为那里的自然温度就很高。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没想到你们白酒制曲充分利用了自然小气候,还有这么多讲究,温度不同,酿出来的味道大不一样。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发酵阶段,粮食经过蒸煮、加曲后入池发酵,浓香型白酒的发酵周期一般是60-90天,酱香型则要更长,有的甚至达到180天。而且我们很多工艺是“续糟发酵”,就是每次发酵后留下部分酒糟,和新粮、新曲混合再发酵,这样能延续微生物群落,也让风味更厚重。发酵完成后蒸馏取酒,但这还不是成品——新酒的刺激性物质多,必须经过陈酿。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陈酿要多久?是不是越久越好?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陈酿时间因香型而异。清香型白酒可能陈酿1-2年,浓香型需要3-5年,酱香型往往要5年以上。科学上讲,陈酿是为了让酒里的醛类、硫化物等低沸点杂质挥发,同时促进醇、酸、酯之间的酯化反应,让酒体更柔和、香气更协调。但也不是无限延长,达到最佳平衡后继续存放,风味提升就不明显了。算下来,一瓶优质白酒从制曲到出厂,少则3年,多则十几年,这还没算上原料种植的时间呢。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看来我们的周期差异,本质是由原料特性和工艺目标决定的。葡萄的新鲜风味需要及时保留,而你们则通过长时间的微生物转化和陈酿,让粮食的风味潜力充分释放。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确实如此。不过无论是“快节奏”还是“慢功夫”,核心都是在时间维度上调控物质(粮食或葡萄)向能量(酒类)的转化,最终呈现出最佳风味,就像爱因斯坦在高能物理中提出的由质量向能量的转化。这大概就是酿造的时间美学吧。


结束语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聊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直很好奇,用你的酿造逻辑呈现的风味是什么样的——那些葡萄的果香、单宁的涩感,一定和我们粮食发酵的醇厚很不一样吧?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我也正想尝尝你们经过蒸馏和陶坛陈酿的独特风味呢。听说酱香里的酯类物质有上百种,浓香型的窖香带着岁月的厚重,这些都是葡萄发酵难以复制的层次。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不如我们换个方式“对话”?用各自的酒体做一杯跨界调和——比如用我的陈酿基酒搭配你的单宁,说不定能碰撞出既保留粮食底蕴,又带着果香清新的新味道,开辟一条勾兑的新河。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这个主意很棒!就像不同酿造智慧的交融,既能让人们尝到我们本来的特色,也能发现彼此的共通之处。或许这样的尝试,能让更多人理解:好酒没有高低,只是不同自然与工艺的诚实表达。也许,跨界调和酒的酒精度数和风味能够适应更多的人群。


白酒红色酒瓶毛笔泼墨国风1754531630879.png

干杯!为了这场跨越地域的酿造对话,也为了更多人能读懂我们背后的科学故事。


红酒宣传海报,主体为(3).png

干杯!期待未来能在更多餐桌相遇,用风味续写这场关于自然与时间的对话。




从原料特性到工艺逻辑,从自然界赋予的不同产区风土到时间沉淀,白酒与红酒的对话,实则是人类利用外力作用于微生物转化自然馈赠的两种智慧路径。


它们因地域文化而生差异——一个以粮食为基,借酒曲之力完成淀粉到酒精的复杂蜕变,在漫长陈酿中凝练醇厚;一个以葡萄为本,凭天然酵母实现糖分到酒香的直接转化,于精准周期里锁住新鲜。但终究又因酿造的共通规律而相通:都依赖微生物的代谢魔力,都受限于产区的风土密码,都需要时间的耐心雕琢


这场跨越文化的对话,不仅让我们看清了“酒”的科学本质,更让我们读懂了不同文明对“转化”与“平衡”的独特诠释——而这正是酿造艺术最动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Qian WH, Zhu YF, Xie A, Ye Q (1998)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upper tropospheric water vapor ban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ver the global monsoon regions. Adv Atmos Sci 15: 337–345.

[2] Qian WH (2000) Dry/wet alternation and global monsoon. Geophys Res Lett 27(22): 3679–3682.

[3] Qian WH, Deng Y, Zhu YF, Dong WJ (2002) Demarcating the worldwide monsoon. Theor Appl Climatol 71(1–2):1–16

[4] Qian WH, Ding T, Hu HR, Lin X, Qin AM (2009) An overview of dry-wet climate variability among monsoon-westerly regions and the monsoon northernmost marginal active zone in China. Adv Atmos Sci 26: 630–641

[5] Qian WH (2017) Temporal Climatology and Anomalous Weather Analysis. Springer, 687 pp.

[6] Qian WH (2025) Expanding force in astronomy and updraft force in meteorology. J Mod Phys 16: 267-285.

[7] Qian WH, Du J, Leung JC, Li WJ, Wu FF, Zhang BL (2023) Why are severe weather and anomalous climate event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the orthogonal convergence of airflows? Wea.

Clim. Extremes,https://doi.org/10.1016/j.wace.2023.100633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