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双节”假期,无论是外出旅行还是宅家休息,我们都从这段珍贵的秋日闲暇里,获得了身心的放松。


但对很多酒企的生产部门而言,国庆前后反倒是最忙碌的时节。每至9月,很多酒企都会以隆重的仪式,庆祝“秋酿”这个特殊的生产节点,以此开启忙碌的生产工作。


如果我们的视线可以俯瞰整个中国,金秋时节,你将看到一幅流动的酿酒图景。


从古井贡酒的“四地同酿”,到洋河·双沟的“万窖齐开”,再到汾河谷地清香弥漫的“封藏大典”,乃至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封藏仪式,秋酿或意味着一年中最优质的原酒即将诞生,或开启一个全新的生产周期——这是酿酒业依时节安排生产的真实写照,也是酒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秋酿”正酣


“秋酿”是一种仪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生产阶段。从国庆之前,到此后一两个月,不少酒企都将处在“烧压池子酒”的繁忙之中。


12年前的首届“秋酿”仪式,古井贡酒在白酒行业首开“秋酿”仪式先河。十二年的沉淀、传播,“秋酿”IP已经成为古井贡酒的独特名片,深度融入品牌认知之中。图源@古井集团


今年,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秋季开酿大典已经走到第12个年头。古井贡酒、黄鹤楼酒业、明光酒业、九酝酒业四家企业同步启动酿造流程,成为本届秋酿大典的亮点。


坐落在古井镇上的古井贡酒·年份原浆传统酿造区,是亳州酒史的物质载体,也是古井集团的发轫之处。秋酿时节,酿造区内的正德广场上,正德坊和天宝坊两座烧坊面对面飘香。


制图@好酒地理局


古井人将夏季压窖称为“压池子”。跨越整个夏天的漫长发酵,使得这一批酒醅在出酒率上有所折损,但换来了更丰富的香气和更醇厚的口感。因此,“秋酿头酒”是一年中的“品质担当”。


由于采用“双轮底”发酵,每口窖池中,都沿用了上一个轮次的部分母醅,古井贡酒·年份原浆的发酵期,最长可达210余天。


经过炎夏考验的酒醅,出池后需要掺入稻壳和新粮,并用铁锹充分混合均匀——这个环节被称作“打老堆”,是酿造浓香型白酒的传统操作手法。接下来就是上甑环节,当酒液汩汩流出,香气几乎使人沉醉,你便知道,酿酒人不曾辜负这长达数月的等待。


酒醅出池后,需要掺入稻壳和新粮,并用铁锹充分混合均匀。图源@古井集团


同属皖北地区,口子窖、金种子、金不换等酒企,也于9月开启秋酿。每家企业的工艺各具特色、仪式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秋酿所产,都是一年中最优质的原酒。这是漫长的发酵期所带来的,是时间的馈赠。


不止安徽,苏北地区几乎也在同期迎来一年一度的秋酿。


今年,洋河·双沟头排酒开窖节迎来第八届,在“万窖齐开 酒中头排”的主题下,洋河、双沟、泗阳三大生产基地的7万口窖池同时开窖。活动对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进行了改编,将首句的“明月”替换为“头排”,以此表达依照天时安排生产的酿造思想。


作为头排酒品质的坚实保障,洋河拥有规模宏大的窖池群。这些窖池,也是头排酒诞生的关键所在。图源@洋河股份铁粉圈


洋河和双沟的“头排酒”,酒醅于春分时节入窖,历经12个节气,于白露时节开窖,发酵期长达180天左右。“酒中头排”的表达,也浓缩了苏酒集团的品质战略。


同属苏北地区,坐落在涟水的今世缘酒业,也十分注重秋酿这个节点。去年,今世缘酒业20000吨酿酒项目开酿仪式就是在秋酿时节举行的。


除了“江淮派”,在中原地区、华北平原,乃至内蒙古地区,部分酒企也十分看重秋酿这个生产节点。


在周口市鹿邑县,宋河酒业2025秋酿封坛大典也在同期举行;坐落在永城的皇沟酒业,则于秋酿时节举办了以“大风起兮 馥香飞扬”为主题的第二届汉酒文化大会;继续向北,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酒业也举行了隆重的秋酿大典……


图源@宋河/皇沟/河套酒业


所谓“夏季不酿酒”,「夏季不酿酒,是因为他们在放高温假?》(点击阅读原文)一文中解释过相关原理。即便未曾举办大型仪式,大多数浓香型酒企也是在入秋天气凉爽后,重新开始蒸酒的。


当然,这并非绝对。在夏季相对凉爽的地区,发酵周期的波动较小,有的企业压窖期会很短,甚至不需要停产。此外,对一些智能化程度极高的酿造车间而言,几乎全年都能实现恒温发酵,也就不存在秋酿这个关键节点了。



盛夏“饮缸”,秋日酿酒


对浓香型酒企而言,“夏季不酿酒”是延长发酵期、暂停蒸馏环节,实际上,微生物们一直在窖池中工作呢。


但汾酒的夏季停产,是真正意义上的停产。每年最热的一段时间,汾酒集团都会借此“停产饮缸”。


为了保障地缸可以有效地发挥导温、导氧作用,每一年的夏季汾酒都会停产饮缸。图源@汾酒集团


所谓“饮缸”,是把地缸周围十公分左右的土都挖开,再使用水管放水至缸的周围。之后,换上新鲜的土,再将土和成泥掺入麦糠,沿着缸口水平方向抹平,最后压实固定。在这个过程中,负责饮缸的师傅还会替换掉破损的地缸。


被抹平的这一层,被称作“瓮花”——每一年都会换新鲜的土并抹平,像极了花开花谢的一季。


经过“饮缸”,新鲜的土和新鲜的麦糠,会滋生新的微生物。微生物的迭代,是汾酒“干净”的原因之一


等到天气稍稍凉爽,汾酒人会在新的发酵环境中,开启一个全新的生产周期。因此,每到九月下旬,在汾酒封藏大典上亮相的头锅秋酿,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酒。汾阳王等同样采用大曲清香工艺的企业,几乎也是保持着这样的生产节奏。


摄影@好酒地理局


今年的汾酒封藏大典上,中国酒业协会执行理事长王琦盛赞:“庄重的封藏大典,不仅是对佳酿品质提升的工艺,更是对千年酒脉的文化赓续,让穿越时空的清香,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的生机。”



为什么有的酒企不谈“秋酿”?


酱酒企业几乎不谈“秋酿”。那是因为,他们习惯于更具体的表达,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重阳下沙”。


实际上,“重阳下沙”同样意味着新的生产周期从深秋时节开始。有的企业略早,有的稍晚,但总体偏差不是特别大。


重阳时节投料下沙,实则是将新收的高粱投入窖池,开启酱酒生命的起点。图源@贵州珍酒


盛产于两广地区的米香型白酒,几乎没有“秋酿”相关的仪式。那是由气候和工艺共同决定的,米香型酒企一般通过缩短开放式发酵时间,或采用封闭式发酵工艺来减少杂菌感染风险


但总体而言,即便在酿酒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依时节安排生产仍然是酿酒业的主旋律。


白酒之外,绍兴黄酒的“冬酿”,也是相似的道理。葡萄酒因为原料的特殊性,自然而然地于葡萄采收时开启紧张的酿造工作。


像“秋酿”“冬酿”“重阳下沙”这样的生产节点,不光关乎生产,也是传统酿造技艺和酒文化的表达窗口。有的企业会在秋酿大典上举行拜师仪式;有的以此发扬白酒的封藏文化;有的借此举办“开放周”,对广大市民敞开大门,迎接大家深入了解酒文化。


技艺在一代代人手中相传,守正创新。图源@古井集团


换句话说,秋酿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产节点,成为白酒行业与自然时序深度对话的象征。它不仅是酿造工艺中对温度、湿度与微生物的精准把控,更是我国酿酒人顺应天时、尊重传统的文化表达。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秋酿依然固执地提醒我们:有些品质,唯有时间才能赋予;有些味道,唯有等待才能醇熟。无论是浓香的“压池子”,还是清香的“饮缸”,抑或是酱香的“下沙”,本质上都是人与自然的默契协作,是匠心在岁月中的沉淀与升华。


秋酿,酿的不仅是酒,更是一种态度——对传统的敬畏,对品质的执着,对时间的信仰。而每一滴秋酿原酒中,都藏着一个秋天的风土、一个夏天的等待,以及一代代酿酒人未曾言说的坚守与热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