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一樽美酒,寻成双友人,举三杯痛饮,话四海升平。

明日夏至。
北半球至此白天最长,正所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避暑北池》韦应物)。
孔颖达疏《周易》时,曾解:“夏至一阴生,是阴动用而阳复于静也。”
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穷极而返的转折之日。
夏至过后,阳气收而阴气发,于是万物由盛放转为静敛,等待落花与果实的交接。

暑热当头,人体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多种微量元素来保证健康和清爽。于是水果及其酿制的酒水便成为夏至食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品类繁多的夏季水果中,最夺目的就是荔枝。岭南地区的荔枝,正在夏至前后如红云压阵,硕果累累。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欲摘一枝倾一盏,西楼无客共谁尝。”(《荔枝楼对酒》白居易)此诗所讲的究竟是将荔枝浸泡于烧酒中,融合二者风味,还是以果和酒共同酿造成荔枝酒?白居易给予后世看客阐发的空间。

但唐代另一则资料“家奴藏荔子于盎中……盛夏溽暑,香出盎外,流浆泛艳,因以曲和秔饭投之,三日成酒,芳烈过于椒桂,人多效之”,写的是传统的发酵曲酒酿造法,产出了岭南特色甜美的荔枝果酒。

岭南的酿酒历史别具一格,缘于其独特的酿酒环境和传统。
汉武帝为扩大国库收入,颁布“榷酒法”以实行酒类专卖。
岭南偏居一隅,又需大量饮酒祛湿以调节健康,一直以来并未实行酒禁与“榷酒法”,于是“户户为酒”。
岭南气候炎热多雨,许多地方粮食一年三熟,水资源极其充沛;繁盛的植物资源,使得酒曲制作有更广的选择空间。其中贵重有如文草者,如东汉杨孚《异物志》所云:“文草作酒,宛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贵也。”
岁有余粮,灵泉广布,繁花密果,加之独特酒曲。荔枝酒的出现,以及后来在江南地带的广传、甚至持续北上,也并不奇怪。

当太阳落下,降临的晚风就成为微醺夜话的最佳伴侣。
夏天是酒的季节,听着酒杯晃动时冰块叮咣作响的碰撞声,杯中属于果酒的甜蜜仿佛都别有滋味。
相较于果酒,啤酒可能更夏天。

冰镇了许久的啤酒刚一接触空气,瓶壁便冒出细碎的水滴。

入口的瞬间,绵密的气泡伴随着麦芽的清新香气瞬间迸发,侵略性的碳酸洗刷一整天的疲惫,留下畅快和舒适久久难以散去。

而在氤氲的暑热中,属于白酒的醇香也更大程度地被激发。在这透明酒液中,我们可以听到粮食作物一生的故事。

夏至是农业生产上一个重要节气。炎热中的一场透雨往往可以解庄稼干旱的燃眉之苦。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和昌英叔夏至喜雨》杨万里)
暑热和清酣之间,是属于夏至的平衡,是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
白居易诗云:“洛下麦秋月, 江南梅雨天”,间谚语所言“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正是新麦收获的时节。旧时各地都在今日“尝新”,吃新麦制成的各类面食。
北京的“冷淘面”、辽宁的“伏面”、江苏的馄饨、河北的汤饼……
饱满的小麦代表着丰收的喜悦,随着磨盘声阵阵,抚慰着农民劳累的身心。
清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载:“六月六日,晨汲井水贮之,经年不坏,可以造曲渍醯()。伏日宜造麦曲。”
小麦作为酿酒环节中制曲的重要原料,其成熟也就代表着新一轮制曲工作的开始。
挑选小麦是一门学问,寻找一颗色泽清白、颗粒完整、质地紧密、软硬合宜的小麦,是酿酒手艺人追求的目标。
“曲为酒之骨”,麦曲上活跃生长的菌丝,是孕育着微生物的源泉。
在时间的沉默流逝中,原本独立的多种酒粮被糖化、发酵,最终成为和谐圆融的一体。
这是曲、粮甚至水的新生。
夏至,也被视为是一年当中的重要节点。
一阴初生,夜晚渐长。时令触发人的“生命意识”,于是觉察时光无限,岁月变迁,感叹自我于世的价值。
窖中的酒糟被翻了又翻,一朝一夕中,每一次改变,都是成为好酒的积淀。
人也一样。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白居易)
夏至,何不捧一樽美酒,寻成双友人,举三杯痛饮,话四海升平。
在苦于自我实现的生命里,别忘了偶尔停下脚步,享受生活,这也是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玉祥,牛会娟.夏至阴生景渐催——夏至与伏日的习俗[J].文史杂志.
[2]陈红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J].古今农业.
[3]王辰宇.中国古典诗词与夏至节气的人文之美[J].名作欣赏.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