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又神奇的伊犁河谷, 无比生动地阐释了 “地理决定历史,而人类推动历史”。
今年5月中旬,在2024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正式走进伊犁河谷产区的前一个月,我们进行了一次前采。
彼时冰雪正消融,嫩芽初上,那拉提草原上新绿、鹅黄、淡蓝、洁白交织成片,冰川融水汇成的巩乃斯河正是最汹涌的季节,它自高山而来,润泽伊犁河谷。
伊犁酒业就坐落于河谷东端,巩乃斯河畔。
我们从伊犁酒业出发,前往直线距离仅十余公里的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就新疆境域之辽阔而言,十余公里相当于在家门口。
一路上,公路两侧的旱地逐渐过渡为水田,越接近湿地,地上的牛与马,天上的雁与鹤,还有肆意天地间的野鸭,就越密集。
它们眷恋这片水乡,也依赖这个生态家园。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这是第一次直面“塞外江南”“中亚湿岛”的神奇。置身于此,你会很轻易地相信,这里肯定能酿出好酒。
伊犁河谷产区,地处北纬43度、天山山脉西部的河谷地带,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产区内气候温和湿润,雪山、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融合共生,形成光、热、水、土、粮一线分布,是我国境内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的酿酒产区。
新疆伊犁酒业地处伊犁河谷产区腹地,巩乃斯河畔,背靠那拉提湿地,传承西域酿酒工艺并加以创新,使用伊犁河谷的“黑钙高粱”、小麦等谷物原料,用地下深循环后的冰川融水酿造,浓香包包曲添加适量豌豆,酱香发酵池使用当地花岗岩制作,堆积采用梯形,露天陶坛贮存。
那拉提“云、山、水”系列产品酒体优雅,陈香怡人,醇厚甘润,独具花香、果香的西域风土品质,“甘、润、爽、净”个性明显,是伊犁河谷产区白酒的典型代表。
这是来自各领域的11位专家深入考察伊犁河谷产区之后,共同给出的答案。
附专家名单:
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全国白酒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宋全厚
著名白酒专家 ,第四届、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 张国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大气科学与地球物理科普人 钱维宏
河海大学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陈建生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乃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黄彩红
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树毅
著名白酒专家,陕西省酒业协会会长 贾智勇
著名白酒专家,川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 杨官荣
著名白酒专家、源坤鉴酒创始人 钟杰
天山脚下的河谷,草原与绿洲并存,它是新疆大地独特又神奇的造化,好酒集中于此,无比生动地阐释了“地理决定历史,而人类推动历史”。
酒,是一种极微观又极宏观的事物。
微观在每粒高粱蒸煮后的形态,微观在每粒小麦要破碎成“梅花瓣”,微观在每颗稻壳的孔道结构,微观在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而其宏观,可以从伊犁河谷联系到地球形成早期的大陆漂移,可以从巩乃斯河溯源至近7000公里外的大西洋。
当然,并非每种酒都要用如此宏观的视角去探讨其好酒成因,只是伊犁河谷实在特殊,恰好酒又与这种特殊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站在这讲坛上,举目向东望去,那个不远的地方是山脉的汇聚点,是冰雪的汇聚点,也是白云的汇聚点。”
夏至当天,“2024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走进伊犁河谷产区研讨会”在那拉提河谷草原举办,钱维宏在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伊犁河谷是早期全球大陆漂移力汇聚的一个中心。
|钱维宏认为伊犁河谷的那山、那云、那水、那雪,是大陆漂移和汽流碰撞的产物,形成了热、光、土、水、粮的一线分布。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他解释道,山是早期地球上大陆漂移的结果。在地球形成的早期,薄薄的地壳下是深厚的岩浆流体。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南半球的岩浆流体驱动大陆向东北漂移,北半球的岩浆流体驱动大陆向东南漂移。印度板块与欧洲大陆的漂移和汇聚,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复杂的山系。
在这个复杂山系的中国境内,由南向北排列着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天山山系的南北两侧是塔里木沙漠盆地和准格尔沙漠盆地。天山山系之中又镶嵌了一个湿地盆地——伊犁河谷。
所以,伊犁河谷是早期全球大陆漂移力汇聚的一个中心,地表的山水分布形成了沙漠之中的绿色湿地明珠。
从全球地图上看,东西走向的伊犁河谷是一块小小的袖珍湿地,似乎与海洋隔着漫无边际的大块陆地,但大西洋的水汽依然翻山越岭到达了这里。
|同法国一样,伊犁垂直方向上汽流与水流形成了臂弯之处,是能量集中和新物态形成的地方。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没有成雨的水汽继续沿着低洼的欧洲大陆平原向东前行到伊犁河谷,并沿两侧山脉地形爬升形成降雪和降水。
正常情况下,40º⁓50º N地带的平均降水量为510 mm,而伊犁河谷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 mm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达到65%以上,堪称亚洲腹地“荒漠中的湿岛”。
丰富的降水,在这里孕育了2023 km²的山岳冰川(冰川融水量38.5亿m³)和53亿m³的地下水补给。
伊犁河的补给来源中,冰雪融水约占27.4%(一说40%);其中冰川融水占16.2%(一说22.2%),是全国名酒产区中比例最高的。巩乃斯河年径流量 16.4 亿m³(一说20.9亿m³),冰川融水约占3.3%。
|伊犁酒业产区所在的巩乃斯河全年降水分配比较均匀,独特的水热组合可称之为“非典型海洋性气候”,无疑是伊犁河谷产区的独特气候优势。
与绝大多数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不同,巩乃斯的地下水补给占到55%。
在王乃昂看来,这并非普通的地下水,而是冰雪融水下渗后,形成泉水溢出带,再补给给河流。
地下水通过厚层冰碛物等岩层的溶滤,不仅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锶、钾、钠、钙、镁、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而且适合酿酒微生物繁殖。
而陈建生则进一步研究发现,伊犁河谷的地下水其实含有深循环地下水,它自青藏高原而来,流向了各大白酒主产区,包括伊犁河谷产区。
其阐释道,深循环地下水之所以能酿好酒,是因为水中含有偏硅酸、锶和硫酸盐。其中硫酸盐对于白酒风味成分有特殊贡献,硫酸盐来自地下水与碳酸盐(天青石等)的水岩反应。
而伊犁河谷南部,正好有天青石矿床,这让伊犁河谷的水,成为重碳酸硫酸钙钠型锶饮用天然矿泉水、硫酸重碳酸钙钠镁型锶饮用天然矿泉水。
此外,这里的地下水离地表平均深度仅1.5米,使得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交换十分频繁。
可以说,山脉构造塑造了伊犁河谷,进而又让水成为伊犁河谷产区最大的禀赋。
黄彩红总结道,伊犁河谷产区有六“好”——好山、好水、好土、好粮、好生态、好菌株。
在生态上,她说:“整个伊犁河谷的区域里,有丰富的子生态系统类型,包括了森林、草原、湿地、农业用地等,这些不同的子系统融合共生,使得伊犁河谷形成一个层次丰富的生态圈。”
地理条件的优越,创造酿好酒的条件,而地理区位的优越,则创造酿好酒的历史。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自远古以来欧亚就是一个统一的大陆,是一个面积巨大、跨越万里、不可分裂的整体。”
德国著名汉学家柯彼德认为,早在一万年以前,在新石器时代和人类文明启蒙期间,亚欧大陆各地之间就已经开展了不同社会的物质和思想交流。
后来的“丝绸之路”就是这种天然联系的产物,它实现了相距上万公里的大陆东西两端之间的贸易关系和文明交流。
这里面,当然也包括酒。
从格鲁吉亚沿着丝绸之路,途经亚美尼亚、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直到新疆,沿途都可以找到自古以来延续至今的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饮酒礼仪的痕迹。
并且各地的压榨葡萄、酿酒技艺和藏酒设备与技术都具有很多共同点,这表明这片大陆上的酒史,始终是交织发展的。
而伊犁河谷,几乎接近亚欧大陆的几何中心,是丝绸之路往来之要冲。
所以张颐武说,伊犁河谷是好酒的流通之地。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西域酒文化博物馆会落成于伊犁酒业:这里是酒文化的汇流、碰撞、交换之地。
两千多年前,原本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乌孙族,沿着今天被称为“乌孙古道”的通道进入天山腹地的伊犁河谷,在这块肥沃的河谷草原上代代繁衍生息。
古乌孙人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艺,他们酿的酒,叫作青田酒。
晋人崔豹在《古今注·草木》中有记载:“乌孙国有青田核,莫测其树实之形,至中国者,但得其核耳。得清水则有酒味出,如醇美好酒。”
作为最早的游牧民族,乌孙人行走此间,让内陆的酿酒技艺与外来的酿酒技艺相互流转。
在闭塞的古代,在辽阔的大陆,游牧民族是最迅捷的媒介——伊犁河谷或许便是这样,最早受到了蒸馏酒技术的影响。
伊犁河谷的东边,同样是天山脚下,蒸馏酒技术在其“邻居”吐鲁番盆地发源。
所以,这里也是好酒的故乡。
中国蒸馏酒技艺起源于元代,这已经是共识,但鲜有人知道,其起源的区域,其实在新疆。
最早的蒸馏酒,被称作阿刺吉酒,首次出现是在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的《饮膳正要》(1330年)中。其写道:“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刺吉。”14世纪以前,阿刺吉就已经在北方蒙古族生活中用来专指“用马奶制品蒸馏酿造出的酒”。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决定于它存在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环境。“阿刺吉”的出现,相传就是“游牧”的产物。
牲畜转场、举家搬迁的游牧生活,让游牧民族把装满马奶的皮囊背在身上、拴在马鞍上,人体体温和骑马颠簸的相互作用下,皮囊中的马奶升温发酵,形成了最早的酸马奶,蒙古族由此开始逐渐掌握发酵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阿刺吉。
游牧民族往来西域,蒸馏酒技术或许也吸收了更广阔范围的经验——蒙古族最早使用的蒸馏器具,可能来自南宋时期炼丹的蒸馏器,也可能来自阿拉伯国家11、12世纪就开始使用的蔷薇花露水蒸馏器。
伊犁河谷既是草原,也是绿洲,正如张颐武所说,这里既有游牧文明的壮阔,也有农耕文明的坚韧。
在这个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交织的地方,酒可以充分“流动”:农耕文化赋予了这里好的粮食,可以用来酿造好酒;马背上的民族,又可以把酒快速带到世界各地。
但奇妙的是,正因为这个民族生于马背之上,才刚好创造了影响中国酒历史走向的蒸馏酒。
天生就能产好酒的山水,漫长而深厚的酒史,以及成熟先进的酿造技术,种种偶然叠加,就让酿好酒成为必然。
参观车间的时候,我们发现多数窖池表面都有一层白色的霉菌,不同窖池的霉菌分布和颜色都有略微差异。
后来才知道,这是伊犁河谷产区特有的,这种叫“白地霉”的微生物,只生长在这里,它有利于酿造过程中的糖化。
对伊犁酒业而言,似乎只需要让酿酒实现因地制宜,就已占得良机。
所以从原粮到酿造,再到贮存,伊犁酒业都自有特色。
在原粮上,伊犁酒业使用的原粮出产于当地的黑土与黑钙土。
这种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在伊犁河谷大量分布,且分布区黄土堆积较厚,母质中沙质和砾石含量较高,土体松软、孔隙度大,富含有机质,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酿酒高粱的优质土地。
黑钙土生产的黑钙高粱不仅淀粉含量达到59%,有机质含量更高达15%—20%,是普通土壤的3倍-5倍。
其籽粒蛋白质含量超10.4%,远高于国内其他产粮区,而且其钙和锶的含量均超出国内现有用粮水平,其单宁含量值恰好在适酿范围,成为不可多得的优质酿造用粮。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在贮存上,当地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温度为10.4度,非常适合室内外结合的全年发酵。
所以伊犁酒业采用室外陶坛贮存,其陶坛酒阵经基尼斯纪录认证,是规模最大的露天陶坛储酒区。
这种“裸晒”工艺,浓香酒先露天储存3年,再移进室内进行恒温储存,更有利于促进酒体产生酯化、缔和、氧化还原等反应,从而起到加速陈化作用。
|较大的昼夜温差,反而给予了酒体“醇甜”的风味。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在具体的工艺上,伊犁酒业的浓香工艺传承至1935年的老五甑工艺,但又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做了相应创新调整。
国家级白酒评委、伊犁酒业技术总工黎贤书介绍道:“一方面我们在酿造过程中调整了水分、温度、酸度和淀粉比例等,这是酿酒工艺中的四大变量。
另一方面,在生产时间上也和内地不一样,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且早晚温差大,每日的生产作息也根据季节调整。
用曲也与内地不同,浓香型白酒采用中高温曲,制曲最高温可以达到57—58摄氏度。”
因此,以那拉提系列为代表的伊犁酒,既有最纯正的浓香风格,又有独属于伊犁河谷产区的特点。
科学考察期间,还进行了一场那拉提酒专家品评会,宋全厚、张国强、贾智勇、邱树毅、杨官荣及钟杰等六位白酒专家分别对那拉提·水、山、云三款产品给出了品评意见。
“那拉提·水52%vol”
无色透明,窖香舒适,陈香明显,醇甜绵顺,自然协调,余味净爽,浓香型白酒风格典型。
“那拉提·山52%vol”
无色透明,窖香、粮香复合幽雅,陈香舒适,绵甜甘洌,自然协调,净爽味长,多粮浓香型白酒风格典型。
“那拉提·云52%vol”
无色透明,窖香、粮香馥郁幽雅,陈香怡人,醇厚甘润,纯正谐调,回味悠长,落口爽净,浓香型白酒风格独特。
甘、润、爽、净,是三款产品共同的特点。
显然,这也是伊犁河谷的地理气候特征——水体之甘、空气之润、气候之爽、环境之净,都被酿进了酒里。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伊犁酒业)
[1] 眉宇.西域酒文化博物馆 解读西域酒神精神[J].新疆人文地理,2014(06):84-89.
[2] 柯彼德.丝绸之路与欧亚酒文化遗产[J].长江文化论丛,2017(00):37-51.
[3] 仲高.西域蒸馏酒源流考[J].新疆地方志,1998(02):42-44.
[4] 李桢峰.新中国成立前新疆酒史小考[J].新疆地方志,2006(01):57-60.
[5] 王海荣. 中国最早的蒸馏酒——阿剌吉[C]//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论草原文化(第十二辑).
[6] 肖方,李承森,杨健,等.乌孙古道科学考察侧记[J].世界博览,2024(08):46-49.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