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云酒头条


一条河有源头,一条路有起点,一瓶酒有初心。

伴随时代发展,酒类企业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传递大爱与正能量,书写着一个个关于希望与梦想的故事。其中种种,或为行业众所周知,又或鲜有人知。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云酒头条特别策划公益观察栏目,旨在传递酒类企业的价值与担当,彰显酒业生生不息的内生力量。

#云酒公益观察
重回得荣,看到中国高山葡萄酒更多可能
再访瓦田村:酿出第一桶白兰地三年后,吴长银终于笑了


2020年,四十来岁的王福文决定不再外出打工。


王福文的老家位于贵州丹寨县,这里曾是国家一级贫困县,从1980年代开始,到外地打工,是这里的人们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


20年前,王福文同其他打工者一样,用蛇皮口袋塞上几件旧衣,离开大山,前往广东等沿海城市打工。多年来,他在各色工厂都待过。虽然也能挣钱,但那种远离故土的漂泊感一直侵袭着他。


于他而言,回归村里更具吸引力。


2020年,王福文在丹寨找到了一份稳定的事业,在丹寨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蓝莓基地。


“在公司的待遇还比较可以,跟我们这边事业单位的工资都差不多了,年底还有各种奖金和福利,主要还是稳定,可以照顾老人、小孩。”谈及现在的工作,王福文言语间无不透出满足。


如今在丹寨,像王福文一样在家门口上班的越来越多,他们已不用再过跋山涉水、背井离乡的生活了。


而这一切变化,还得从2014年茅台到来说起。


▎工作中的王福文(右一)


 从2000亩到3.87万亩


丹寨位于苗疆腹地,隶属贵州黔东南州,940平方公里的土地多为连绵起伏的山。山地丘陵居多的地貌,使得丹寨适合耕种的土地有限,平均每人大约1亩耕地。


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592个贫困县名单。其中,西部有375个,而贵州一省,占了50个名额,丹寨县是其中之一。


“丹寨县城以前就两条街,没什么地方可以去”,回忆起当年贫困的景象,王福文这样感慨。据了解,在当时丹寨17.4万的人口中,3.8万属于特殊困难人群和贫困户,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面就有超过2个是贫困者。


外出打工,一度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种极度贫困的局面,直到2014年万达、茅台等企业的到来,才被打破。


2014年,茅台派人到丹寨县进行考察,发现丹寨县高寒地区特有的冷凉资源优势,非常适宜蓝莓的种植及蓝莓果的成熟。次年,茅台投资3亿多元在丹寨县成立生态农业公司,因地制宜拓展丹寨蓝莓产业发展。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


据王福文回忆,丹寨以前也种植蓝莓,政府直接赠送蓝莓苗木,但管理比较粗放,效益也不好,一直未形成规模产业,直到茅台的到来,形势才发生扭转。


黔东南的蓝莓品种有机酸含量特别高,适合用于酿酒。”茅台生态农业公司首席质量官曾稳稳向云酒头条表示,公司通过对蓝莓果进行深加工,不断拓宽产业链条,用更多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产品去倒推蓝莓种植业的发展。


丹寨县扶贫开发公司副经理王启雷介绍:“今年我们已与茅台生态公司签订了950吨的蓝莓订单,也还与其他客商签订了200余吨的蓝莓订单,在我们6000多亩的基地里,今年预计产量是1500吨,产值要突破2400万元。”


▎图源:云上丹寨


因此,基地采摘的蓝莓筛选冷冻,再用工艺浓缩储存为原料,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精深加工,这也让当地的蓝莓果不愁销路。


有了茅台的带动,丹寨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种植户承包+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蓝莓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从最初不足2000亩,到现在的3.87万亩,挂果面积3.2万亩,蓝莓种植区域涉及丹寨县全部乡镇,数千农户参与到产业中来,蓝莓产业成为丹寨县特色产业。


 家家都有车了


6月份,正值丹寨蓝莓的采摘季,云酒传媒走进贵州锦润农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


在红星村大朗1000亩连片蓝莓基地,一颗颗饱满圆润、色泽鲜亮的蓝莓挂满枝头,六十多个村民来回穿梭在果树之间,娴熟地将鲜果采摘、装框,一派繁忙的景象。


▎位于丹寨的蓝莓基地


王福文介绍,蓝莓采摘从5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初,现在已经到“中期果”,现在务工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和岁数偏大的,普遍在50岁左右。


“这部分人平时在家做农活,基地有事就过来务工。采摘期间手脚麻利的一天可拿到180元左右的工资,普遍也在130元左右。如果长期在基地干,工资可以达到五六万,就业比较灵活。”王福文说。


▎正在进行蓝莓采摘的女工


采摘期将近100天,对村民的增收十分明显。“我还没来几天,现在已经有1000多块了。”一村民向我们讲述时,脸上堆满了笑意。


据了解,丹寨今年预计生产蓝莓鲜果1.05万吨,产值1.68亿元,覆盖48个村8500户3.5万人。当地老百姓凭着土地流转费用,还有定期采果、管护的用工,每年人均收入在5000左右。


曾经的满山荒野,如今变成了带领乡村致富的漫山蓝莓,王福文所在的窈坝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蓝莓产业不仅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也为群众增产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路修通了、房子也返修了、几乎每家都开上了小汽车……最明显的还是外出打工的陆续回到了家乡。“最近十几年丹寨县城发展速度更快,外面打工久的回来都找不到地方了。”王福文说。


“我们再不用披星戴月,去贵阳、广州打工了,在家门口上班更踏实更安心。”在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工作的苗族青年高兴地说。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产品


如今,茅台生态农业公司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品体系,已建成占地235亩的加工园区,可年处理蓝莓加工果10000吨。


据了解,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入驻丹寨以来,全县8000多农户(建档立卡户5000余户)参与到蓝莓产业中,实现带动农户及贫困户合计用工46.7万人次,支付劳务费用3582.76万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25个,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等享受到了茅台集团产业扶贫的红利,初步实现了茅台集团以产业拉动为引擎,实施精准扶贫的初衷。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也先后被评为社会扶贫先进集体、黔东南州2017年脱贫攻坚十佳扶贫龙头企业、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十佳先进扶贫企业。


在茅台等各界力量的帮助下,2019年,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准丹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丹寨县的名字从贫困地区的名单中彻底划去。


 山乡巨变中的“茅台身影”


若论山的丰度,无省可及贵州。


根据自然资源部统计,贵州大约有126万座山,武陵、乌蒙、苗岭、大娄四大山脉绵延纵横,山地丘陵交错,令贵州“山甲天下”。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500多年前被贬谪至贵州的王阳明曾这样感慨。


千百年来,重重大山困住了贵州的发展。作为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地区,贵州曾经一直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2014年,国家正式开启“精准扶贫”,层层山峦营造的闭塞和阻碍,被渐渐打破。10年前,为响应国家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茅台从大山深处出发,走进贵州一座又一座大山,助力贵州山区走出贫困。


事实上,丹寨案例不过是茅台产业帮扶的冰山一角。长期以来,茅台主动将生产链融入国家扶贫战略,利用自身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更好、更具有创造性地服务社会,为贵州这片大山默默浇灌,其产业帮扶由来已久。



自1984年起,茅台坚持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优惠条件收购本地高粱,以高粱种植探索出在崇山峻岭间发展好经济的一条路径,为种植农户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40年来,茅台酒用高粱收购价不断提升。从2002年的2.0元/公斤到2022年的11.2元/公斤,增长了4.6倍,且远远高于普通高粱的价格,通过工业反哺农业让种植户实现增收,信心更足。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茅台通过强化对茅台酒用高粱、小麦的采购等方式,累计带动近15万户贫困农户脱贫解困,受益贫困人口达45万人,让贵州、安徽、湖北和河南等省累计近百万农户、近300万人从茅台产业发展中持续获益。


除此之外,从2015年开始,茅台集团正式对口帮扶道真县,累计投入资金达4.3亿元,持续帮扶这个曾拥有6.2万贫困人口的老少边穷山区。


茅台生在大山,注定就有山一样的担当与责任。”在贵州茅台2023年度股东大会上,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深刻解读了茅台的使命和担当。


作为一家大山里的企业,因大山而立,靠脚下这片土地而生。在贵州这场山乡巨变中,茅台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山的责任”——主动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将发展战略与贵州建设高度协同,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大品牌、大担当”的茅台特色社会责任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