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夏伟


2月13日,权图酱酒工作室发布《2024—2025年度酱酒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点击链接阅读原文),多维度分析了酱酒在新周期中的新变化。


这次的《报告》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辩证性的行业图景:酱酒市场在经历狂飙突进后进入理性回调期,但产业基本面依然保持强劲韧性。数据表象中,透视出酱酒产业的结构性变革。


正如权图所说,“此轮(调整中)宏观经济面复杂,周期难以预测”。但作为行业从业者,能够在变革中在细微表象下找到一些未来发展的确定性尤为重要。


云酒头条从《报告》梳理出的数据中总结出酱酒产业发展的几个趋势,这些趋势或许暗含着酱酒未来的一些新机会。


首先是量减质升。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酱酒实现销售收入2400亿元,同比增长4.35%;实现利润约970亿元,同比增长3.19%。但酱酒产量约65万千升,同比下降13.33%。


酱酒销售、利润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与高位下降的产量形成鲜明反差。这也印证了产业发展的质量跃升。在主流消费人群“喝好一点、喝少一点”消费理念驱动下,市场规模增长从产能扩张转向价值提升。这种“量减质升”的发展模式,标志着酱酒产业正式进入集约化发展阶段。


其次是产业生态在重构。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茅台等头部和主流酱酒企业普遍稳产或小幅扩产,而仁怀等酱酒主产区的地方主流酱酒企业90%大幅减产,70%的中小酱酒企业直接停产。


产能数据的分化极具启示意义:两极分化背后是品质标准的重构。当酱酒有效产能稳定在60—70万吨区间,意味着行业已建立新的质量基准线。酱酒产业正在经历类似波尔多葡萄酒产区的品质革命,中小酒企的基酒贴牌模式难以为继,倒逼行业向精品化、庄园化转型。这种结构性调整不仅优化了产业生态,更推动酱酒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最后是价格体系的重塑与价值回归。《报告》明确,2024年,酱酒市场真实成交价格整体回落幅度达10%—20%。


这是酱酒价值回归的必经之路。从超高端到次高端的价格体系重构,本质是挤掉渠道泡沫后的价值重估。这种调整反而强化了酱酒在中高端价格带的竞争优势,形成对浓香、清香品类的竞争壁垒。300—500元价格带正在成为酱酒新的战略要地,这个既能保证酒体品质又符合消费升级预期的区间,或将成为未来主流品牌角逐的主战场。


在当前以茅台为“一超”,习酒、郎酒、珍酒、国台等为“多强”的市场格局下,头部企业护城河愈发明显。头部企业的优势,本质是品牌势能、产能储备、渠道网络等形成的综合优势。


《报告》分析认为,5—20亿级酱酒企业阵容仍在扩容。这也给酱酒产业保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找到各自差异化优势,也就找到了格局演变中的生存法则。比如精耕区域市场的丹泉,或是创新社群营销的肆拾玖坊,不同的生存策略书写着新的行业剧本。


这场产业变革中,确定性坐标逐渐清晰:品质是生存底线,品牌是发展主线,消费者价值是终极标尺。


当行业洗牌接近尾声,坚持长期主义的酒企将收获结构调整的红利。未来的酱酒版图,必将是头部品牌引领行业标准、特色酒庄满足个性需求、区域品牌深耕本土市场的多元共生格局。


这场看似寒冬的调整期,实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阵痛,更是价值回归的理性之路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