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田洪涛
近日,愈到集团发布《2024年度疗愈经济用户报告》显示,约60%的城市青年存在焦虑情绪,其中18%达到中度或重度焦虑水平。
全球健康研究所预测,到2025年,疗愈经济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年增速10%。
而小红书平台“情绪、疗愈”相关笔记已超814万篇,90后用户占比72%,半数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这些数字背后是现代人对情绪价值的迫切需求,在快节奏与高压力的夹缝中,酒该如何提供情绪价值,从单纯的饮品演变为“情绪解药”呢?
█ 酒企破局:从“喝醉”到“喝对情绪”
2019年,一瓶印着“青春不是一段时光,而是一群人”的白酒,在毕业季卖断了货。江小白用瓶身文案撕开了传统白酒“厚重老派”的标签,将饮酒场景从酒桌应酬转向深夜emo时刻。这些直击人心的句子让年轻人愿意为28元的小酒买单,成就了年销30亿的神话。其秘密在于,酒瓶成了情绪便签,每一口都是当代青年的生活注脚。
如果说江小白用文字戳中集体情绪,哼哈二酱则精准切中了都市年轻人的友情经济。
陈安酒业的哼哈二酱以“兄弟情谊”为核心情感纽带,提出“干了!兄弟”这一朗朗上口的品牌口号,精准切入年轻人对“友情陪伴”的深层需求。通过瓶身设计、广告语(如“兄弟至上,人生无惧”)等载体,将白酒从传统商务场景转化为年轻人聚会、兄弟情谊的象征。2024年,哼哈二酱登顶京东白酒热卖榜第一名,单月销量突破10万箱,用户好评率达98%。
然而,也有很多酒企未能提供情绪价值,仍在重复无效动作。某老牌白酒2023年推出“三十年陈酿”,广告里依然是酿酒师傅摸坛子的镜头;一些新兴低度酒品牌扎堆推出蜜桃乌龙味,包装清一色的Ins风。这些“伪创新”暴露了行业痛点,把情绪价值简单等同于包装美化,却忽略了消费者真正的心理诉求。
独居青年要的不是“小清新”,而是深夜无人时的陪伴感;职场人渴望的不是“高端大气”,而是周五下班那杯酒里的解脱仪式。在“老故事”里打转,成为酒业营销的困局。
█ 场景革命:从喝酒到“演情绪剧本”
日本三得利的微醺系列果酒堪称教科书案例。每款酒根据季节限定推出樱花、柚子等口味,瓶身设计清新治愈,广告片中总会出现女性独自小酌的松弛场景。这款主打“一人饮”的酒,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它贩卖的不是酒精,而是“与自己相处”的情绪价值。
国内酒企或许能从中学到更多细腻的表达。比如针对职场人设计的“解压胶囊”系列,在瓶盖嵌入可撕拉的压力球;或是为亲子家庭推出的“晚安甜酒”,瓶身附上系列故事二维码,让父母与孩子在睡前共享一杯低度甜酒的温馨时光,让每款产品都成为特定情绪的开关。
上海酒吧Speak Low曾掀起现象级风潮。消费者需要破解书架后的机关才能进入酒吧,每杯酒对应一个侦探故事线索。这种“密室逃脱+饮酒”模式,让单纯的味觉体验升级为情绪冒险,单店年营收破千万。
眼下,还有一种思路正在蔓延。精酿酒吧与脱口秀俱乐部联名推出“吐槽专场+解气特调”,便利店设置“情绪自救区”将微醺果酒与治愈盲盒捆绑销售。随着饮酒场景从吧台延伸到剧场、营地甚至便利店角落,酒的价值便不再局限于味蕾,而是成为一场情绪疗愈的入场券。
绝对伏特加的“夜光计划”曾让消费者用荧光颜料在瓶身自由创作,黑暗中的发光酒瓶瞬间变身社交利器。活动期间品牌讨论度暴涨58%,因为这已不是喝酒,而是一场“情绪涂鸦运动”。
当喝酒变成一场沉浸式情绪疗愈,产品的溢价空间自然打开。当酒水成为用户表达情绪的载体,产品便从货架商品升格为社交货币。
█ 未来酒局:找到真实生活的共情处
随着大数据算力开始读懂人心,酒行业的情绪赛道将出现更精妙的玩法。青岛啤酒通过大数据捕捉到“露营+微醺”的情绪关联,推出便携罐装精酿,相关产品线一年增长45%,未来可能出现更极致的定制服务。心理健康APP根据用户当日情绪生成专属酒单,焦虑时推荐含茶氨酸的放松酒款,喜悦时搭配气泡炸裂的庆祝香槟。
但提供情绪价值,不是一味迎合,而是应捧出一份高级的温暖。某新锐品牌曾强行捆绑“丧文化”,在瓶身印满“躺平万岁”,反而引发消费者反感。真正的情绪价值不该是刻意讨好,而是基于真实生活洞察的共情。就像深夜食堂里那杯默默递上的热清酒,不说教不煽情,却暖了无数夜归人的胃与心。
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到今天的“微醺治愈学”,酒始终承载着人类最隐秘的情绪。当酒企不再执着于讲述原料与工艺的故事,转而关注消费者喝酒时那一刻的喜怒哀乐,便能真正打开情绪经济的封印。毕竟,最好的酒局从不在饭桌上,而是在每个需要被看见的情绪褶皱里。
面对7万亿美元的情绪经济蓝海,美酒的分羹之道已然清晰——以产品为情绪容器,用场景编织共鸣,以数据捕捉情绪脉搏。
当一瓶酒能回应深夜独酌的孤独、周五放空的解脱、露营微醺的欢愉,它便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品,而是情绪经济的“液态金矿”。酒业的未来,正藏在每一杯被真实需求点亮的微光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