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芙蓉 7月20日,以“求真务实·乐观前行”为主题的第四届和君小镇酒业高峰论坛拉开帷幕。近300位酒业人士相聚和君小镇,共探产业发展,共谋创新之道。 论坛上,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和君集团董事长、和君小镇创建人、和君职业学院创办人王明夫,及和君咨询副总经理、和君酒水事业部总经理李振江分别作分享,剖析酒业现状、探讨未来趋势。 当下,行业已步入深度转型的关键隘口。唯有回归消费本质、拥抱技术创新、深耕文化价值、重构渠道生态,方能于挑战中锻造韧性,于变局中孕育新机。 这场融合宏观趋势与落地策略的思想碰撞,不仅为从业者廓清迷思,更为行业点燃信心之火。 当前白酒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酒类产业进入新一轮政策调整阵痛期、存量竞争深度调整期和消费结构转型分化期。 刘振国表示,“禁酒令”下,行业受到普遍影响,但通常政策调整来得比较突然,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消费结构、消费人群迭代以及消费理念、购物方式等变化是长期的,会对产业发展带来深层次影响。 ▎刘振国 “有人疑惑未来是否还会像2012年酒业调整那样,调整三年后重回增长,且增长逻辑不变。其实,政策调整时产业发展往往有相似性,但走过调整期后,很难回到过去,发展逻辑和规则都会有新内容。”刘振国说。 他认为,从行业需求看,老库存消化有限,不少企业开发了新产品、新品类,也出现了新公司。但多数企业面临困境,且不约而同地寻求突破口,不少聚焦于成本控制等方面。头部企业凭借全产品线、全渠道战略,在价格下降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竞争力将全方位提升,这必然改变大众酒的竞争格局。 未来,市场一定会回归到品质竞争,这是竞争的核心。高端商务用酒将更凸显品质、个性化风味和传统特色;区域品牌可在酒庄酒、个性化定制酒、工厂酒等方面发力,凭借文化特色、高品质产品、高效服务及区域情感价值认同,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高端商务运营中,消费者价值的理性引导会使产品进一步分化、多元化,酒类价格回归理性,促销力度下降,而品质、服务提升等会增加酒企成本,导致利润率相对下降,这是趋势所在。 对酒企而言,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加上产能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还面临采购成本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以及高利率下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益回报问题。 刘振国认为,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小型企业应做优做强,深耕区域市场、提升服务价值,而非仅追求规模化。欧洲、日韩等在产业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值得酒业借鉴。酒品的自动化、多元化、健康化、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消费层级变化调整消费结构等,都是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要保证低端产品的高品质,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利润率。 年轻化潮流下,市场竞争激烈,消费场景、产品搭配、产品多元化等方面的创新,以及酒类新养生概念、社交属性等,会影响销售方式。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情绪价值释放,未来消费产品的多业态融合和消费人群的多元化,是酒企发展的新趋势。 究其根本,随着市场进入消费者时代,酒业核心命题已从“企业主导”转向“消费者定义价值”,酒行业需要全面追求产品品质的硬实力和服务的软实力。 王明夫结合全球酒业巨头成长案例与产业现状,系统阐释酒业发展规律与破局之道。 这场产业思辨,既揭示了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百威英博等国际酒业集团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全球霸权的底层逻辑,也直指酒业在国际化与产业生态构建中的结构性短板。 ▎王明夫 国际酒业巨头的崛起史,本质上是一部精密的并购编年史。 1989年,巴西投行三剑客——豪尔赫·保罗·雷曼、卡洛斯·阿尔贝托·西库皮拉和马塞尔·赫尔曼·特莱斯,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巴西最大的啤酒厂Brahma,开启了他们在啤酒行业的投资并购之旅。 此后,Brahma通过并购竞争对手Antarctica,成立了安贝夫(AmBev),称霸巴西市场。2004年,安贝夫与比利时英特布鲁合并,成立了英博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制造商之一。2008年,英博集团更是以52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成立了百威英博,掌握了全球20%以上的啤酒市场份额。 百威英博的成功在于其并购策略和强大的整合能力。王明夫表示,百威英博通过消灭区域对手、品牌阶梯化、产能优化和对抗本土巨头等策略,成功将地方品牌转化为全国性武器。例如,在中国市场,百威英博通过收购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等地方龙头,直接接管了其渠道与产能,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 帝亚吉欧自1997年由Grand Metropolitan与Guinness合并而成后,开启扩张策略,通过收购美国施格兰、加拿大塞拉蒙等企业,逐步构建起覆盖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等品类的超级品牌矩阵,并逐步完善品牌阶梯,从高端尊尼获加到大众化斯米诺夫,形成价格带全覆盖的防御体系。 保乐力加则以“对抗本土巨头”为战略支点,1975年通过收购爱尔兰威士忌品牌,成功打破苏格兰威士忌的垄断格局。 国际酒业巨头这种通过并购实现产能优化、渠道整合与品牌组合的策略,使国际酒业集团得以在全球化竞争中建立绝对壁垒。 新形势下的酒业发展趋势,正在重塑产业竞争规则。如王明夫所说:“研究巨头,不是为了成为他们的复印件,而是为了看清产业演化的算法”。 这背后是国际酒业巨头在并购策略下,对品牌、管理、高端化等的战略重视。 回到酒业,王明夫认为,人均GDP、人口、产业整合与集中、技术武装与领先、传播和营销方式变革、产品竞争——产业链竞争——产业生态竞争、资本市场与产融互动等几大演变因素都会对白酒未来走向产生影响。 最后,王明夫提出“酒二代计划”。他坦言,“我想为酒业做一件‘小事’——培养真正具有全球野心的‘酒二代’”。 一是资本船票:和君资本正在筹备一支30亿元的“酒业升级基金”,专门投资具备全国化、全球化潜力的酒二代项目。 二是管理船票:复刻3G模式,把法尔科尼教授的管理模型、巴西三雄的并购打法,打包成“6个月驻企教练计划”,免费向被投企业开放。 三是品牌船票:和君小镇将设立“世界酒业实验室”,邀请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百威英博的前CMO做导师,每年孵化不超过5个高端品牌。 “我们希望10年后,世界酒业TOP10里至少有一家来自中国,但它不姓茅台,而姓新一代。”王明夫表示。 这一策略实则是对酒业“国际化焦虑”的精准回应。在出海热潮下,酒企在全球化竞争中依然缺乏资本运作与系统化品牌矩阵战略。“酒二代计划”试图以资本为引擎,嫁接国际经验,推动产业从“内生增长”向“资本+人才驱动”跃迁。 活动上,李振江作《2025年酒业新特征、新研判与新应对》报告,从行业格局、增长、规模、选择、价格、渠道、品类、产品、费控、科创、厂商、组织、统战十三个层面对酒业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酒业正在进入“冰火两重天”的行业格局,真正意义上的分化正式开始。李振江强调,增长依旧是确定性的,困难是阶段性的,调整是长期性的,要相信常识。 ▎李振江 基于和君咨询跟踪12省、62家酒企数据发现,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5%企业同比增长20%,20%企业增长10%-20%,20%企业增长5%-10%;15%企业持平。这也意味着,超50%企业仍在增长。此外,5%的企业同比下滑0-10%;10%的企业下滑10%-20%;20%的企业下滑20%。 从增长看,他认为白酒业已经进入“一线名酒+区域名酒”“双增长极”时代。区域酒企增长潜力持续释放,“区域市场容量的25%占有率,是成为区域领导品牌的基本盘”。 展望2025年底,白酒行业整体增长态势不变,增长比例进入理性阶段,规模预计达到8500—8800亿规模。 面对当前市场预期偏低,李振江表示“选择决定结果”,并提醒“15%的增长是多数企业的安全值”,市场动荡期蕴含突破机会。 在具体市场表现上,和君调研发现,今年上半年100元以下5%增长,100—300元价位实现20%—30%增长,300—500元价位下滑30%以上,500—1000元价位保持5%增长,1000元以上价位保持5%左右增长(以上价格为单瓶成交价)。 渠道上,李振江表示,传统烟酒店预计增长3%左右,表现为团购下降、宴席增长、自饮增长,餐饮渠道下滑15%以上,即时零售增长5%以上。 同时品类发展各有特点。 酱酒有四个确定性机会,即“品牌+组织”运营模式、大众酱酒领衔增长、聚焦区域系统打法、产区多元品类创新。但李振江表示,预计行业产能今年达到峰值,原酒价格持续降低;消费氛围持续上升,茅台镇多数企业苦不堪言。 葡萄酒增长则依赖“产品迭代+聚焦区域”及深化厂商关系;黄酒虽困于“三不到、三局限”,但渐进式高端化、品类重塑年轻化、聚焦江浙沪区域化、营销精细化是四个增长方向; 精酿啤酒“需求旺、供给不足”,进入资本推动的快速分化与全要素竞争期,模式优先获得竞争优势。 产品策略上,李振江认为在供大于求和价格带受限下,“好酒下沉”与价格带的汇量式抢夺是区域增长关键。 费用控制方面,行业进入“大舍大得”费投模式,上市公司及区域酒企费用投入均显著提升但结果分化,他建议“灵活费投”+“三年预期”以对抗竞争。 科技创新被视作产业升级关键,李振江表示,通过科创性“技改”完成品质升级与成本降低的军备竞赛已启,科技赋能研发(低损伤、健康化)及“科技酒业大模型”将对行业产生深刻影响。 厂商关系优化是必然选择。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当下提升市场效率为数不多的系统方法论,也是突破困境的核心策略。总体来说利益分配、机制保障、组织协同、产品组合、公司化运营是关键要素组成。 而“以多打少”会是常态化竞争,增加人员获得销售增量依旧是阵地战的根本。围绕人均单产提升的绩效机制有大空间。 最后,他提出“统战”思维至关重要。上下同欲、内外一致、厂商一体、政企协调其根本逻辑是“统战”,多数酒水企业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统战体系”。外部越有压力,越要提升“统战”能力。 这组趋势揭示了酒业“结构性增长”的本质——蛋糕仍在变大,但分配极度不均。百元级大众消费的韧性与高端市场的稳态增长,印证消费分级的深化;而区域酒企的崛起机会,则依赖于对区域市场的精准卡位。 其强调的“科技军备竞赛”与“厂商命运共同体”,实则是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信号,这也是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刘振国:市场一定会回归到品质竞争
王明夫:培养真正具有全球野心的“酒二代”
李振江:酒业真正意义上的分化正式开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