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曲《好汉歌》,一部《水浒》,让梁山闻名遐迩,一百单八将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除了《水浒》,梁山还有一张名片——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且与黄河在此地交汇,养育一方水土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在大运河的滋养下,2021年,山东大运河酒业在梁山成立。然而,5年时间过去,企业却处于原地踏步的水平,品牌更是迟迟走不出当地,企业负责人一筹莫展。


行业转型期中,酒企纷纷打造文化IP,文化赋能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云酒头条11月6日曾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行业深度转型,“文化+酒”为何成为白酒新潮流?》)。那么,大运河酒打造大运河IP为何停滞不前?又该如何走出困境?云酒头条为此进行了调研。


图片

大运河酒业成立五年“原地踏步”


千百年来,大运河始终承担着漕运重任。“一溜十八口”,则是梁山人对京杭大运河梁山段18个口岸码头的统称。王仲口,即为其中之一。


王仲口码头附近有一家“漕运酒坊”,酿出的美酒远近驰名。据当地史料记载,康熙南巡途经此地,曾停船畅饮美酒。此后,当地每年都向京城进贡美酒,遂成就贡酒之名……


“我就出生在运河岸上。”“漕运酒坊”的后人、也是“大运河酒”品牌创始人孔女士表示,她对大运河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至今仍记得酒坊当年的盛况。“我爷爷酿出的酒非常好喝,运河上的很多船家都会来到我家的酒坊喝酒,酒钱多到要用水桶来盛……”


图片


为了弘扬运河文化,传承古法酿酒工艺,孔女士成立了山东大运河酒业。这些年来,孔女士为了企业的发展殚精竭虑:一方面,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资金,购买6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厂房,上马生产线,注册商标……另一方面,坚持依据古法酿酒,遵循“纯手工酿造、纯粮食发酵”的原则,传承贡酒本色,并采用现代固态酿酒技术改进工艺。酿出的美酒不仅品质一流,而且形成了“酱、浓、芝、兼”四大香型,涵盖高、中、低档,为商务接待、家庭宴请提供了灵活的选择空间。


然而,山东大运河酒业发展却陷入了怪圈,每年的营收都保持在百万元水平,仅能维持收支平衡。企业也曾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市场运营,依旧未能扭转局面,但目前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工作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问题出在哪里?


孔女士认为,从内部而言,企业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品牌运营、市场推广等等迟迟不见起色,导致产品销售打不开局面。从外部而言,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经济下行、消费理性、酒业调整等影响,她为此发出了“生不逢时”的感慨。


“作为酒业的一个新品牌,肯定需要长时间的运营,才能成长起来。”孔女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她又产生了疑惑:“运河文化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为什么大运河酒就打不开市场呢?”


图片

县城酒业打造文化IP面临“三重门”


山东大运河酒业的困境,与当地酒业生态有着很大关系。


首先是内卷严重。


“县县有酒厂”是山东省白酒行业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这些酒厂又普遍规模不大,发展受限。这一点在梁山体现得尤为突出。


“小、散、杂。”这是梁山当地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对当地酒业的印象。梁山现有70多家酒厂,其中仅有2家酒厂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他厂家大多以酒曲生产为主,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的形式;当地人口仅有70万,2024年GDP322亿元,在济宁下辖11个区县中排名第七。


如此小的市场却拥有如此多的酒厂,“内卷”程度可想而知。


图片


其次是名酒下沉。


梁山白酒市场的八成份额已被名酒占领,尤其是宴席市场。


据了解,名酒在梁山白酒市场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品牌知名度高,二是价格透明,三是当地消费者普遍注重“面子”。


对此,孔女士坦言,大运河酒作为一个新生品牌,根本无法与名牌竞争,更何况自身又面临资金、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在市场上步步退却。


最后是意识缺位。


尽管有运河文化为背书,大运河酒并未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得到相关支持。


类似大运河酒这样失落的品牌并非孤例。比如,郓城水浒酒业曾经有过辉煌,近年来也跌入低谷,年营收仅在千万元级别;再如,孔子诞生在曲阜,孔子酒业却“诞生”在菏泽。


云酒头条还了解到一件旧闻。1996年,央视《水浒》剧组为了拍摄需要,提出了在梁山东平湖打造影视基地的要求,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最终《水浒》影视基地花落无锡太湖之滨,而梁山影视基地直到2009年才成立。此事因此被鿄山当地人视为遗憾。


“这么多文化IP的旁落,显示出我们意识的缺位。”济宁酿酒业一位资深人士向云酒头条表示。


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已经在打造文化IP方面树立了标杆。同样是弘扬运河文化,茅台与中国国家地理合作,“重走大运河”,先后走进了宁波、扬州、淮安、济宁、天津、北京等多个城市;泸州老窖与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达成合作,共同推动酒旅融合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古贝春更是喊出了“千年大运河 万家古贝春”的口号,成功以运河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图片

文化IP打造需“协同作战”


打造文化IP绝非易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酒业如何才能打造成功的文化IP呢?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认为,消费者价值时代,要成功打造文化IP,不能仅停留在注册商标或简单贴标,关键在于进行系统性的价值转化与产业化运营。


首先,必须深入挖掘IP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核,并提炼成能引发当代共鸣的价值符号和精神故事体系,例如将历史人物或典故转化为具有情感连接力的品牌形象。


其次,需推动IP的全链条转化,通过“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跨界融合,开发沉浸式体验、文创衍生品等,共同探讨中国的价值构建从内容到消费的完整产业生态。


最后,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的机制,整合资源,避免单一主体势单力薄,同时注重数字化传播与国际表达,引入新平台与新力量,让IP真正“活”起来并持续生长。


图片


同样,大运河酒需要的不只是打造文化IP的情怀,还有政府、平台、资本三方的协同作战思维。


对于大运河酒而言,也有一个好消息——运河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高层曾在2017年即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做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济宁当地也提出持续擦亮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等名片,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2025年8月,济宁市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推进会议召开,提出要动员举全市之力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内河经济新廊带”,还要强化与运河、长江沿线城市链动,拓展京津冀、晋陕蒙,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国家级经济圈……


图片


站在大运河岸,眺望繁忙的梁山港,孔女士对大运河酒的未来充满憧憬,她期待着大运河酒能够借助“运河之都”通江达海:“现在的大运河依旧繁忙,梁山港在‘西煤东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的大运河酒在解决资金、人才问题之后,也一定能够沿着大运河,走进运河两岸人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