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重构、人群需求分化与品类价值升级,正推动酒业进入“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变革新阶段。


在这一浪潮中,威士忌不再只是进口烈酒赛道的增长主力,更以悦己化、多元化、本土化等新特征,成为酒类消费新趋势的重要样本。


近期,#AIIC2025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 举办,中国最大的威士忌社区媒体平台百瓶APP负责人张云现场发布《百瓶2025威士忌消费新趋势洞察》(下称报告),系统拆解了2025年威士忌产业消费新逻辑。


*注:数据来源于2024百瓶威士忌用户行为调研报告(样本量n=3890)及2025百瓶APP用户数据(截至2025年10月)


图片

张云


图片消费群体迭代:I人主导、她力量崛起、情绪价值成核心诉求


报告首次引入MBTI人格类型作为分析维度,揭示出“I人消费现象”,这背后是威士忌消费动机的根本性转变——从外向的社交展示转向内向的自我取悦。


报告数据显示,威士忌消费者中I人占比达63%,是E人的两倍,70%的I人选择独饮场景。


在此基础上,“口感”是两者共同看重的因素。但I人对价格的敏感度(63%)显著高于E人(52%),对“品牌知名度”的关注度(29%)则低于E人(36%),61%的I人首选500元以内的威士忌产品。


图片


“喝对的,不喝贵的”,新一代威士忌核心消费者追求性价比与个性化并存的饮酒体验。


这一消费特征或将催生威士忌两大市场机遇:一是高性价比小众品牌的崛起空间,传统大牌的“品牌溢价”逻辑受到冲击,专注风味表达的中小型酒厂迎来突围窗口;二是小容量、易饮型产品的需求扩容,小瓶装、单杯装产品更适配独饮场景


而女性消费的崛起,或将重塑酒饮乃至威士忌产业的消费生态,行业需打破传统“男性主导”营销。


报告显示,百瓶APP 2025年新注册用户中女性占比为33%。其中,48%的女性购买量增长,23%开瓶量提升。00后与95后女性消费者合计占比达73%,呈现出显著年轻化趋势,远高于男性在此年龄段的39%。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一群体特征正在推动三大变革。


场景端,女性对酒吧场景的偏好(61%)远高于男性(44%),倒逼威士忌酒吧向“轻量化、美学化、社交化”转型,女性友好型空间、主题式品鉴活动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产品端,女性对葡萄酒桶(24%)、朗姆桶(23%)等特色桶型的偏好显著高于男性,推动品牌加速风味创新,打破雪莉桶、波本桶主导的传统格局;


营销端,自由职业女性占比15%(男性8%)的特征,要求行业适配其“自主、多元”的消费态度,避免传统商务化营销,转向生活方式、美学表达等沟通维度。


整体而言,“新”情绪价值正在主导消费心智。


报告显示,区别于过去对威士忌“成功”“高端”“成熟”的印象,如今威士忌在消费者眼中已成为“自由”(62%)和“个性”(71%)的象征。威士忌总在积极的心情下被选择饮用:悦己享受自我时刻(54%)、心情愉悦时(71%)、和朋友聚会时(44%)、为某事庆祝时(27%)。


情绪价值的主导推动威士忌从饮品消费转向生活方式的渗透,其核心价值从“味觉体验”延伸至“情绪满足”。


图片消费行为升级:场景聚焦与需求细分,驱动行业精准布局


随着消费者对威士忌认知的不断深入,威士忌爱好者在饮用场景、风味口感、需求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家中独饮成为主流场景,风味选择更加细分,赠礼与收藏市场的独特价值逐渐释放。


尽管国产威士忌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消费者对其接受度正在提升。


报告显示,92%的威士忌爱好者偏好在家中独饮,远超朋友聚会(70%)和威士忌酒吧(45%),成为绝对主流场景。


饮用频率上,威士忌消费呈现“高频化”特征,82%的消费者每周至少饮用一次,其中39%每周1–2次,28%每周4次以上,15%更是每天饮用;饮用量方面,消费者则保持理性克制,41%的人单次饮用量为30–60ml,19%为60–90ml,超过120ml的仅占12%,多数人倾向于“适量饮用、细品慢酌”。


这种“高频适量”的消费习惯,表明威士忌已从“特殊场合饮品”转变为“日常陪伴型饮品”,消费黏性显著提升。


在风味偏好上,清新花果香(42%)是最受推崇的风味,符合国人对易饮、柔和口感的传统偏好;但烟熏泥煤风味也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烟熏味(30%)、轻泥煤(29%)、重泥煤(28%)的喜好者占比均接近三成。


桶型选择上,雪莉桶以79%的占比稳居榜首,成为男女消费者的共同首选;波本桶以49%的占比位列第二,同样拥有广泛受众。此外,葡萄酒桶(19%)、波特桶(16%)、朗姆桶(8%)等特色桶型也有一定市场份额,12%的消费者表示对桶型没有特别偏好——主流桶型主导、特色桶型补充。


从风味到桶型选择,经典之外,呈现出多元特色的消费氛围,为差异化产品提供了竞争机会。


赠礼与收藏市场的崛起,是威士忌行业“价值提升”的重要体现。


报告显示,赠礼场景中500–1000元价位占比40%(自饮仅27%),收藏市场聚焦限量版(36%)、单桶/桶强(24%),这一趋势推动行业形成“大众消费+高端细分”的双轨格局。


可以看出,赠礼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仪式感与情感连接,品牌需强化包装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收藏市场则需聚焦稀缺性和品质背书,通过限量发行、专业评级等方式构建价值体系。细分化价值评价,不仅能提升行业整体利润率,更能强化威士忌的文化价值认同,推动行业向高端化发展。


图片本土破局:以风土与文化为核,创新消费形式


进口威士忌量额双降的背景下,国产威士忌迎来战略机遇期。


报告数据显示,51%的消费者购买过国产威士忌,风土与文化认同成为核心竞争力,勾勒出国产威士忌的清晰突围路径。


国产威士忌的价格策略精准契合市场需求,300–500元(48%)与300元以内(47%)合计占比95%,成为核心价格带,500–1000元价位(22%)需求初显。消费理性化,大众价位带仍占据主流。


从行业来看,国产威士忌在“性价比”优势的基础上,也要避免陷入低价竞争,通过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逐步提升中高端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报告显示,59%的消费者认可国产威士忌的“风土特色”,41%认同“文化认同感”,这两大因素成为国产酒区别于进口产品的核心标签。


结合本土威士忌产业现状,国产威士忌的“风土赋能”需落到实处:一是强化产区建设,如千岛湖、邛崃等产区的风土背书,构建“中国产区”认知;二是探索本土特色酿造工艺,形成独特风味标识。


在此基础上,包桶业务(90%兴趣度)与酒厂游的热潮,成为国产威士忌的创新亮点。


这种“体验–认可–购买–分享”的消费闭环,不仅提升了用户黏性,更构建了独特的品牌传播渠道。


体验式消费加速国产威士忌“弯道超车”。一方面,包桶、私人定制满足了消费者的“专属感”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酒厂游让消费者直观感受风土与酿造过程,强化品质信任。这种模式不仅能带动产品销售,更能培育本土威士忌文化,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国产威士忌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从消费群体重构、消费场景进化,到营销创新赋能,中国酒类市场迎来品类突破。


从产业端来看,一场由国际巨头与本土力量共同掀起的威士忌酿造革命,正在改写产业格局。


国际巨头来华建厂:保乐力加在四川峨眉山建造叠川蒸馏厂,2023年11月推出首款麦芽威士忌“叠川”;帝亚吉欧位于云南的洱源蒸馏厂已于2024年11月落成。


本土酒企跨界:郎酒、洋河、古井贡酒、燕京啤酒、百润股份、古越龙山等传统白酒、啤酒、黄酒巨头纷纷入局。


本土专业酒厂崛起:福建大芹陆宜、崃州蒸馏厂(目前国内体量最大,已推出“百利得”系列产品并热销)、高朗、吉斯波尔等品牌崭露头角,在消费者认知度和产品上市方面取得突破。


据中国酒业协会《2024中国威士忌产业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已有45家企业处于在建、投产或待建阶段,覆盖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26家已投产,10家在建,8家待建,1家试运营。


从消费端到产业端,本土威士忌仍在加速破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