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

AI阅读分析中...

后天(5月18日),将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


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日已设立近半个世纪。承载历史,赓续文脉,传递价值,每一座城市里,博物馆的存在,就好像一位无言的老友,一隅妥帖的归处。


走进其间,那里的前世今生就会毫无保留地向你展开。


所以「#好酒地理局」每到一处,都会造访当地的博物馆,去寻找关于酒的踪迹,或是长篇详记,或是只言片语,又或者只是一件酒器。


5月18日,安徽淮北,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将举办开馆仪式。这个行业内发掘分布面积最广、发掘面积最大的酿酒遗址,同时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备的酿酒作坊遗址,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最大的酿酒遗址


从历史上看,元、明、清三代是我国白酒酿造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形成了多处具有地方特色的酿酒体系。


从今天白酒的版图看,长江名酒带与黄淮名酒带始终是两大核心坐标。


前者除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水井街酒坊遗址外,还有五粮液老窖池遗址、剑南春酒坊遗址、射洪泰安作坊遗址、红楼梦村糟头坊酿酒作坊遗址等。


再看黄淮名酒带,却一直鲜有相关大型古代酿酒遗址发现——直到2018年,淮北濉溪长丰街酿酒作坊群遗址的发现。


安徽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正射影像图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一经发现就成为酒类遗址之最——全国最大的酿酒遗址。


准确来说,濉溪酿酒作坊群遗址是目前全国已发现出土面积最大、酿酒工艺流程最完备、出土要素最全,且传承使用至今,没有断层的酿酒遗址,完整再现了明清时期黄淮流域白酒生产场景。


该酿酒作坊群遗址于棚户区改造工程施工时发现,位于濉溪县北关沱河路北侧,横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


从遗址看,酿酒作坊之间界限明晰,共清理出三个酒坊的遗存,发掘位置与县志中的濉溪酿酒作坊记载可一一对应,自东向西分别是祥源坊、大同聚坊和魁源坊。


魁源坊南侧房址


有趣的是,口子窖的窖池及建筑群中,便有一处为大同聚坊的兄弟酒坊——小同聚坊。


口子窖的前身“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就是于1949在私人酿酒作坊“小同聚坊”的基础上成立的。



传承有序,自然兼香


说回那场堪称浩大的遗址发掘,该处遗址共清理出5个蒸馏灶、1个储水池、1处制曲房、3处晾堂、40余处发酵池、5口水井、10余条排水沟、20余处房址、3条道路、百余个灰坑。出土要素覆盖酿酒生产全工艺流程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单位进行院校合作,对发酵池、曲房以及储水池等遗迹进行微生物科技检测,为研究当时的酿造技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后来有研究人员从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的角度对淮北濉溪酿酒作坊群遗址的价值进行挖掘,在遗址窖泥系列样品中发现了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放线菌属、类芽孢杆菌属等与酿酒相关的细菌,此外还发现了假丝酵母属、曲霉属、枝孢霉属、红曲霉等与酿酒相关的真菌。


而当时在遗址发掘出的发白块状遗存,被证实为酒曲,虽然其颜色与现代酒曲颜色差异大,但与酒曲形状相似,考古认为是堆积的曲块。


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微生物种群分析,发现了大量酿酒相关微生物。细菌以不动细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其中发现的假单胞菌属、芽单胞菌属、曲霉属等都是曲中可见的微生物。


更加特别的是,在遗址中考古专家们还挖掘出了多种形态的窖池



据悉,在已发掘出的40多个发酵池中,按形状划分有圆形、长圆形、亚腰形、长方形等,按砌筑材料分有泥窖、砖窖、砖泥混筑窖及缸窖,有的窖池底部甚至还存有黄水坑。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超分析:“窖池底色材质、形状不同,说明了酿造工艺上的不同,从而形成了酒体风味的不同。”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者们,还在遗址的发酵池内检测出了大麦、小麦、大米、高粱,并发现了近似酱香型大曲的物质,说明当时已经采用了多粮酿造的工艺。


种种迹象表明,口子窖现在的“兼香”特质,其实正是源自于此,“兼香”不是空穴来风,恰是得益于这片土地,这方环境,这份自然之酿。


正所谓,传承有序,方得自然兼香。



新的价值中心


从酿造文化构建的角度看,濉溪酿酒作坊遗址让黄淮流域与长江流域有了新的对话机制。


它在规模上,锚定了黄淮流域新的历史价值中心。


5月18日,基于濉溪酿酒作坊群遗址建设的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将正式开馆。


这座装着口子窖酿造历史的展示馆,以“濉溪”为头衔,正如酒都之于五粮液,酒城之于泸州老窖的意义。


如前文所言,濉溪酿酒作坊遗址因其规模之最,形成了黄淮流域新的价值中心,那么濉溪这片土地,就将是黄淮流域新的价值高地


微信图片_20250513152409(1).png

制图@好酒地理局


濉溪,因濉河与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小城,地处淮河和黄河之间的黄淮平原。


濉溪的酿酒史始于春秋,兴于隋唐。隋唐大运河使濉溪酒得以远销,名扬运河沿岸大小城邑。在濉溪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隋唐时期的各类酒器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酒器,充分反映了隋唐时期黄淮地区酒文化的发达。


宋、金时期,濉溪已开始大量产酒,元代时更是全国酿酒业的中心之一,还设立了“酒监”。明万历年间,濉溪酿造作坊多达20余家。相山隐士任柔节曾写诗“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赞美濉溪美酒。


微信图片_20250513155307(1).png

摄影@好酒地理局


明清至民国时期,濉溪酿酒业因大运河的便利发展迅猛,所产之酒,通过水路,运销南北,由此也出现“七十二坊争雄”的繁荣景象。《重兴古睢书院记》的碑文中记载,光绪年间重建被兵祸毁坏的古睢书院时,全城的捐款单位中有一半都是酿酒作坊。


想来不久后,外地游客如果向濉溪甚至淮北土著讨要攻略时,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也将成为其中的重点。


透过这扇窗口,濉溪的酿酒史、淮北的酿酒史,以及口子窖的来处,都会更加生动。



在白酒的历史文化叙事中,博物馆已经超越文明陈列的物理空间,演变为一场关于文明解码、产业革新与价值重构的酒文化体系变革。


博物馆形态的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将与泸州老窖、剑南春、水井坊等遗址博物馆共同构成更丰富、更完善的“活态遗产网络”。


在这张网里,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实现了黄淮名酒带与长江名酒带的地理互补,也实现了兼香型与浓香型的技艺对话



以历史为根、以工艺为脉、以文化为魂,5月18日,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即将开馆,多位来自考古领域的专家,将与白酒领域的专家一起,于濉溪共同感受窖池的呼吸、菌群的跃动、酒香的流淌,以及展示馆里时间与遗迹的魅力。



附专家团名单:

潘震宙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


张 柏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原理事长


宋书玉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


马 勇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钱文忠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胡阿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大伦

山西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授


孙智彬

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陈 剑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四川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参考文献:

[1] 胡霜晴.淮北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的价值挖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

[2] 陈剑.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发现与探索[J].成都考古研究,2009(00):680-703.

[3] 杨荣新.从考古发现看蜀酒文化与水井街酒坊遗址[J].四川文物,2001(06):11-15.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