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院”落成于江苏。
去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7046家。7046方小小天地,各自容纳着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历史。
三星堆博物馆写:“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写:“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华文明,玉振金声。”北京自然博物馆写:“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恐龙生活了52分钟,而人类只有9.4秒。”
远去的故事凝练又凝练之后,终于走到我们面前。
在各色各样博物馆里,有一类,是酒博物馆。
当“喝酒”这件好玩儿的事被放进博物馆里,酒这个字就会变得无限博大。
而酒博物馆里,又有最珍贵的一类——基于酿酒遗址而成立的博物馆。和三星堆不一样,它们从未沉睡。
泸州老窖,首批国保古遗址
浩浩长江行至酒城泸州,在这里画下一个大大的“几”字。
沱江由“几”字左上角汇入,泸州老窖明清酿酒古作坊、老窖池群、天然藏酒洞,就密集分布在两江之畔,泸州江阳区三星街营沟头、皂角巷,龙马潭区小市(下大街、什字街、新街子、过江楼)及罗汉镇,皆有分布。
▎位于泸州老城中的泸州老窖酿酒作坊。图源@泸州老窖
和通常意义上挖出来的遗址不一样,泸州老窖这些“老遗址”数百年来都伫立在泸州老城的大街小巷里。
泸州的老百姓过一天,它们就“活”一天。
36处老作坊遍布泸州,是泸州老窖最早的雏形,而这其中有16处明清酿酒作坊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泸州老窖因其独有的酿酒“活文物”价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四批、酒行业首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619口百年以上老窖池,连同16处酿酒老作坊和纯阳洞、醉翁洞等三大藏酒洞库,一起并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类为“古遗址”。
图源@泸州老窖
今天,整个酿酒行业还在持续不间断使用,且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文物”老窖池中,泸州老窖占到了行业的90%以上。
长江河畔,凤凰山脚下,城市风貌随历史变迁,而始建于公元1573年的国宝窖池群数百年不改其貌。
作为泸州最古老、也最负盛名的古老烧坊,温永盛烧坊(舒聚源)旧址是泸州白酒、乃至整个浓香型白酒可以追溯的根脉所在,这里的老窖池,最老可追溯到明万历元年(1573年)。
▎在我国西南腹地的泸州,孕育出了足以惊艳世界的酿酒文明实体见证——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群。图源@泸州老窖
依托于国宝古遗址,泸州老窖打造了一座酒行业中最“挤”的博物馆。
入口处书写的“天之美禄 浓香圣地”八个大字,就是泸州老窖博物馆的底气。
由此进入,游览至出口,快的话十分钟便可走完,但如若要细细品味,或许要花上几个小时。
从泸州酒文化的历史溯源,到泸州大曲酒成于元代、盛于明清、荣获巴拿马金奖并远销世界的传奇故事,再到泸州老窖在近代的转型与成就,以及“双国宝”与“双品牌”的荣耀,这座博物馆用满满当当的酒器、文献、老酒等珍贵藏品展现展现着浓香鼻祖的厚重。
▎泸州老窖博物馆中的精美酒具。图源@泸州老窖
泸州老窖博物馆最早建于1996年,是中国白酒行业第一批建成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白酒行业至今唯一被批准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博物馆。
除了泸州老窖博物馆之外,酒城里的另一座酒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字号”白酒博物馆。
▎中国白酒博物馆的展陈将打破“白酒仅属于中国”的地域局限,展现中国白酒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的工艺美学和独特价值,上图为其效果图。图源@泸州老窖
中国白酒博物馆落地泸州,正是因为这片天赐风土,孕育出了浓香的根脉。
口子窖,最大的酿酒遗址
在凭借酿酒遗址而伫立的博物馆里,淮北有座年龄最小,却规模最大的展示馆。
今年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开馆。
作为目前全国发掘面积最大、酿酒工艺流程完备、出土要素全面的酿酒遗址,濉溪酿酒遗址填补了整个华东地区古代酿酒遗址考古的空白。
▎从明清时期的酿酒遗存,到今天最具代表性的酿酒文化遗产,濉溪这片土地始终流淌着白酒最本真的基因。摄影@好酒地理局
如果说要形容“最大”的直观感受,大概可以描述为:“走进濉溪酿酒遗址的第一瞬间,和第一次见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震撼,有几分相似,虽然规模并不如后者,但是这里的空间布局和纵深感,却是如出一辙。”
规模宏大的历史遗迹,或许总会有些相似之处。
2019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濉溪酿酒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勘探面积达37万平米,挖掘面积达3600余平米。
▎濉溪酿酒遗址已发掘面积不足百分之一,但已足够足够填补华东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古代酿酒遗址考古的空白,也足以完整地讲述兼香的“基因密码”。摄影@好酒地理局
发掘显示,遗址主要集中在龙脊山路与武家巷之间,共分布四个酿酒糟坊,自西向东分别是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和祥源坊。
遗址发掘过程中,共发现有锅灶5个,水井5口,晾堂3处,发酵池50余处,房址20余处,以及制曲房、店铺等若干,出土遗物约700余件,包括酒坛、酒杯、酒瓶、酒盏、建筑构件和石碑等,以及百余斤碳化小麦、大麦、高粱等酿酒原料。
遗址内布局、功能分区清晰,坊与坊之间界限分明,分为制曲、发酵、蒸馏、摊晾、储存、店铺等区域,而“前店后坊”的酿酒格局在北方酿酒遗址中,更是首次发现。
摄影@好酒地理局
这些遗物和遗迹都表明,这里是目前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施的酿酒作坊遗址,且世代传承有序、没有断层。发掘于大同聚坊的并排双蒸馏灶,在全国考古遗址中都很少见。
也就是说,从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开始,黄淮流域的酒文化叙事有了新的文化地标和空间载体。
正如当时的遗址考古工作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陈超所言,对于濉溪城市起源与发展而言,酿酒业是一个特例,它由一种传统工艺,发育了一种地方特色,孕育了一座城市,并传承至今,重新焕发新生。
在他看来,濉溪酿酒遗址不是一般的酒文化考古,实际上它是一个社会综合性的考古发掘,是城市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濉溪酿酒遗址为明清到民国时期濉溪酿酒业的不间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同时也完完整整地呈现了兼香从出现到发展的进化过程,从物理到精神的基因密码。摄影@好酒地理局
环顾展示馆四周,是这座小城里最平常的老街道和居民楼,每天会有无数居民从展示馆门前走过。
开馆至今,许多淮北人涌入这里,都想看看究竟是怎样辉煌的酿酒史,塑造了这座城市今日的精气神与当地人都引以为豪的白酒品牌。
或许上百年前,热闹的酒街也位于濉溪最热闹的街区,车水马龙,酒香四溢,兼香的味道早已浸润百年。
▎明清至民国时期,濉溪酿酒业因大运河的便利发展迅猛,所产之酒,通过水路,运销南北,由此也出现“七十二坊争雄”的繁荣景象。摄影@好酒地理局
那些形状、大小、类型各有不同的窖池,证明着聪明的濉溪酿酒人,在很早之前就开始摸索不同的酿酒工艺,酿造符合八方来客不同口味的酒。
这块地界上,四省交汇,水陆通达,南来北往,气候亦是南北兼得,而这些都被濉溪人融会贯通,融于“酒”之一字。
久而久之,兼香就逐渐有了雏形。
这座有着全国规模最大、要素最全酿酒遗址的展示馆,也就成为兼香的血脉传承和精神家园,更成为白酒行业的一座价值新坐标。
水井坊,最早的酿酒遗址
如果你问成都“土著”要一份攻略,以前他们或许会按照最佳的动线和时间安排告诉你那几个著名景点的先后顺序,当然,还有一份美食地图。
在此之外往往还会有几条City walk路线,水井坊博物馆大概率是其中一条的重点。
这座博物馆建于水井街酒坊遗址之上,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这里也曾是古代人往来行走的核心街区——遗址的西面即是环绕成都老城著名的府河,北侧即是当时出成都东门通九眼桥水码头的街道。
▎水井坊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水井街酒坊遗址”。图源@水井坊
古代成都与外界的联系以水路为主。唐宋以来,成都与外省的水路贸易,主要是以岷江、沱江为依托,长江为主线的水上交通贸易航道。
这条贸易线路,以水井街地区为起点,以长江中下游各地区为贸易辐射区,形成了较为广泛的通商贸易关系。成都物产丰富,其商品通过长江航道顺流而下,与各地建立了密切的贸易联系。
而作为成都历史上“东门之胜”集中分布之所的水井街地区,唐宋以来经常举行规模空前的游乐活动,从而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这里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成都对外联系的首要水运码头及始发港口即位于此,车水马龙,人气旺盛,愈发刺激和促进了该地商业贸易的繁荣昌盛。
水井街酒坊就生成于这样一个“水陆所辏、货殖所萃”的理想之所。
时间来到1998年8月,这里早已兴建起酒厂,当时的全兴在改造水井坊旧生产车间时,在地下两米左右,挖出了迄今为止中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设施最全面的白酒酿酒遗址。
这也是国内首例对古代酿酒作坊遗址进行全面揭露的专题性考古发掘。
根据遗迹和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出土遗物的时代特征,水井坊酒坊遗址的起始年代当不晚于明代中期,并且一直沿用至现代,并无间断。遗址发掘的出土物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明代前期和少量元代、宋代瓷片,表明此处还存在着比酿酒遗址更早的遗存。
考古发掘出从原料煮熟、拌曲发酵到蒸馏烤酒各个环节的遗迹、遗物非常丰富,且保存完好,再现了古代酿酒工艺的全过程。
▎遗址考古发掘出的两座窖池、晾堂和蒸馏器基座,其中左二的5号窖池源自明代。 摄影@好酒地理局
每一件遗物,都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几百年前成都的先民们在如何酿酒。
石碾、碾盘用于酿酒原粮加工;灶炕中的火膛残部是古人蒸煮原粮的痕迹;晾堂再现拌料、配料、堆积的过程;灶坑、火塘、“天锅”则是蒸馏工艺的实证……
后来,研究人员在发掘出的酒糟中分离出微生物菌群,其中就有水井坊“一号菌群”,至此,“中国白酒第一坊”才有了实证。
图源@水井坊
此外,水井街酒坊遗址也是城市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成都城市考古的内容和研究课题,对探讨明清时期的成都城市手工业分布区域、平面格局以及演变特征和规律,认识当时城市工商业与社会发展状况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遗址出土的大量青花瓷片,也为探讨成都地区明清时期民间窑场制瓷业的发展水平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
回到今天,当游客们走进水井坊博物馆,透视数百年前成都先民的生活,嗅闻从历史中飘来的酒香,或许会更喜爱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
这方寸之地,满载文明甘泉。
参考文献:
[1] 胡霜晴.淮北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的价值挖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
[2] 陈剑.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发现与探索[J].成都考古研究,2009(00):680-703.
[3] 杨荣新.从考古发现看蜀酒文化与水井街酒坊遗址[J].四川文物,2001(06):11-15.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