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酒从来不只是饮品,而是一个社会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力量的象征之一。
它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符号,也是国家记忆的容器。祭祀天地、邦交盛宴、庆贺凯旋、家族团聚——酒的身影贯穿了中华文明的每一个高光时刻,从古至今,酒体迭代,酒器更新。
从小口尖底瓶的“共饮”,到青铜爵的“”独酌”,再到各种可供“干杯”的金玉杯具,酒器与时光的迭代从未改“以酒明志”的内核。
国家“名片”
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被开凿通航,美国旧金山举办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从那一年的2月20日开展到12月4日闭幕,展期长达9个半月。
中国白酒首次走出国门,参赛的纪录、获得的奖项成为国内诸多白酒品牌实力的背书。奖项背后,是数百年未断的工艺传承:
茅台酒历经一年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严苛流程,每一轮次的基酒都需按质分型贮存五年以上。
图源@贵州茅台
而汾酒则在杏花村因地制宜发明地缸发酵,又因其微孔结构为有益微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酿出“一清到底”的清香。
泸州老窖1573国宝窖池中的微生物群落已繁衍近七百年,这些肉眼不可见的“酿酒工匠”与浓香工艺结合,成就了“浓香鼻祖”的地位。
这些千年历史的美酒,以酒体之醇,映照出国格之正。
1949年开国大典的宴会上,绍兴黄酒、山西汾酒、竹叶青酒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7月,时任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副主任的彭真批示:“要将国内外享有盛誉之汾酒运到北京,摆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宴会上。”图源@汾酒集团
后来的“茅台外交”也变得更为频繁,作为国宴的“标配”,在外交舞台上扮演着破冰与建交的媒介。
1954年日内瓦会议,张裕白兰地、茅台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同跨过大洋,成为不同文明碰撞的“破冰时刻”。
这些“献礼酒”,最初的标准正是物质的精品,是中国千年酿造工艺的巅峰代表,是“中国制造”在建国初期的自信亮相。
而后,为对酒类品质进行权威界定,将严苛标准与“国字号”挂钩,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举办。
彼时全国送审的103种酒样中有白酒19种、葡萄酒16种、白兰地9种、配制酒28种、杂酒24种、药酒7种。
来自全国的酿造专家评选出了四大名酒(白酒):山西汾酒、贵州茅台酒、四川泸州老窖、陕西西凤酒。
此后四届评酒会逐步构建起中国名酒体系:1963年第二届评酒会又评选出老八大名酒(白酒),新增五粮液、古井贡酒、全兴大曲酒、董酒为国家名酒。
▎古井贡酒以“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独特风格,四次蝉联全国白酒评比金奖。摄影@好酒地理局
源自亳州古井镇的佳酿,因曹操献酒的历史渊源与“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的特质,连续四次斩获金奖,并于1987年国庆节期间作为国宴用酒亮相人民大会堂。
第三届评酒会的国家名酒中,又新增剑南春,成就了“新八大名酒”。
此后的两届评酒会名酒层出。如湖南武陵酒凭借“幽雅酱香”风格跻身金奖行列。工艺上不粉碎高粱,整粒泡粮,又通过提高制曲温度创新工艺,最终与茅台、郎酒并称为“中国三大酱香名酒”,填补了南方高端酱酒的空白。
制图@好酒地理局
五届评酒会后,17大名酒的巨大影响力,令酿酒工艺的科学性被广泛认可。“好酒”不仅成为国宴上的“味觉外交名片”,更成为民众对国家工业实力的情感寄托。
进步、献礼、庆功时刻,常有酒香。
庆功之盏
不光是场景,酒杯里“国潮”,也称得上风头正盛。
对未知的探索,永远是人类的浪漫。中国踏入无限宇宙的第一步,始于2003年10月15日。
彼时,我国第一枚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成功发射,不仅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也把贵州茅台酒的原料——“酒曲、高粱和小麦”一同送入了太空。
随后,茅台在2005年推出神舟载人飞船发射纪念酒,成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庆功象征。
宇宙的“黑箱”正向中国慢慢揭开,酒也见证了一步又一步的太空探索。
2021年6月,搭载“神十二”一起飞天的,除了三名宇航员,还有黑龙江北大仓集团的二代酒曲。这是北大仓第四次遨游太空,其酱香高温大曲、糯高粱以及小麦都曾升入太空,注入“航天基因”。北大仓集团为此还同时酿造了神舟十二号庆功纪念酒,为航天英雄壮威壮行,为神舟十二号成功飞天举杯共庆。
而白酒行业重要的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泰山酒业的五岳独尊酒,更是航天庆功“常客”。
2011年神舟八号发射时,泰山酒业便将酿酒菌种搭载升空,利用太空特殊环境诱发菌株变异,最终筛选出3株产香能力提升20%的新菌种,让庆功酒的醇厚与航天技术的突破形成奇妙呼应。
航天事业“仰望星空”,离不开合作相关品牌“脚踏实地”的支持。
中国探月工程战略合作伙伴泸州老窖从2010年开始,就将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化为实际作为,奉献于中国航天人奔赴宇宙的途中。
2010年,泸州老窖助力嫦娥二号升空,并受邀成为庆功会唯一白酒代表;2016年,泸州老窖酒曲伴随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泸州老窖真正参与到创造中国航天荣耀的历史中。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中国西北,大漠深处。当橘红色的火箭尾焰划破茫茫夜空,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如白色巨龙一飞冲天。
发射当天,“梦之蓝M6+”联合央视新闻对“神舟十五号”发射进行了全程直播。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当“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合影,直播间内国人欣喜万分,对中国航天的点赞与致敬溢满了整个屏幕。
图源@梦之蓝社区
与中国荣耀一同成长的不仅是航天事业,也有以体育为代表的“竞技”胸怀。
在体育国家时刻,酒是全民狂欢的纽带。
2001年,中国男足第一次冲进世界杯,金六福便抓住了机会,邀请到当时的国足教练米卢担任代言人,让“中国人的福酒,金六福”这句广告语火遍全国。
2004年,郎酒签约郎平,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推出“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广告,从此开启了与中国体育同频的“飞升之路”。
在去年刚举办的巴黎冬奥会上,泸州老窖以“中国国家队专用庆功酒”向征战赛场的运动健儿致敬,也传递着顽强拼搏、勇于挑战、永不言败的体育故事与精神。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功夫巨星成龙和著名京剧大师童祥苓借泸州老窖之势跨界合作,将中国的京剧、武术以及白酒文化融为一体,大声量地展现了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魅力。
图源@泸州老窖
在欢庆时刻举杯共饮,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传统节日促成的家族团聚中,酒是情感的催化剂。如《梦粱录》中描写中秋佳节:“琴瑟铿锵,酌酒高歌......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面对新生命诞生、金榜题名、新婚等人生大事时,酒杯相碰,承载喜悦,促成人与人之间的深刻的精神共鸣。
无数积极的情绪都承载于杯酒之中。这种文化传统流传至今,伴随中华民族以及中国白酒的脚步,传往每一个角落。
杯中情感,古今同频
甲骨文中“酒”字以“水”抱“酉”的构型,早已注定其与中华文明的共生关系。
周代《礼记・曲礼》记载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精准勾勒出酒的早期社会功能。
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在镐京设“大丰之宴”犒赏诸侯,所用的“鬯酒”以黑黍酿造、郁金草调味,斟入青铜爵中依次传递,这或许就是最早的“庆功之酒”。
▎夏代乳钉纹铜爵,可以说是最古老的铜酒器。现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摄影@好酒地理局
越王勾践率兵伐吴,出师前跪受越国父老所献黄酒,投之于河流上游与将士迎流畅饮。以酒壮行,大败吴国,绍兴“投醪河”因此得名,长传不朽。
秦汉以降,酒的庆功内涵更为明确。
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率大军大破匈奴于漠北,“封狼居胥”后设帐宴饮,将士们以皮囊盛酒传饮,酒液洒在戈壁滩上,形成“醉卧沙场君莫笑”的雏形记忆。
唐代的“剑南烧春”岁岁进贡,作为宫廷御酒与无数繁华和重要时刻同在。宫宴的每一次举杯,都是盛世的见证。
诗人王翰笔下“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实则也是边塞庆功场景的真实写。当时西域葡萄酒经丝绸之路传入,成为军中庆功的珍稀饮品。
相传南宋建炎年间,岳飞率岳家军到广德抗金,由于首战失利,被迫退守郎溪南丰。乡绅百姓以米酒犒军,将士们举杯畅饮,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
即便到了近代,这种文化基因仍未断裂,酒液中的喜悦与辛酸,成为民族记忆的味觉注脚。
抗战胜利时候,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在《狂欢之夜》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我外公回家后,找出两瓶茅台酒,大家放饮,喝完他躺在床上,想起了很多事……”“一觉起来,欢迎千古未有的光明白日。”
这种味觉的记忆如此深刻,承载了沉重又奇迹的抗战情愫。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望,酒始终是中国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酒液中沉淀的不仅是风味,更是民族的情感密码。
未来,或许还有更多载人登月、核聚变发电等“国家时刻”的到来。杯中酒或许会融入太空育种、生物工程等新技术融合更深。
但不变的是,酒依然会是中国人表达喜悦、传递敬意、连接彼此的最温暖的方式。
毕竟,千百年来,我们举杯庆祝的,从来不只是酒本身,而是人间冷暖,杯中山河。
▎神舟十三号航天育种高粱试验田 图源@贵州茅台
▎神州十一号上,搭载的泸州老窖国窖1573国宝窖池窖泥。图源@泸州老窖
▎大唐皇室宫廷的长期御用,奠定了剑南春“大唐国酒”的历史地位。剑南春酒宫廷御用酒的美名,也得以通过《旧唐书·德宗本纪》流传至今。图源@剑南春
图源@视觉中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