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无人机的视野从高空俯瞰,“四大名酒 中国西凤”八个大字,就屹立在厂区正中的楼宇之上。 这栋满满“科技风”的701制曲综合大楼,共12层、内有智能化生产线和405间曲房,是西凤集团“333”优质基酒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凤酒厂的新地标。 当1952年的历史荣光,闪耀于2022年全面投用的现代化制曲大楼上方,隐喻了一段跨越时代的名酒演进之路。 从成为名酒,到载誉向前,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古老与现代融合、坚守与创新并行,成为西凤酒进取的关键。 在刚刚落幕的“回味&品味”酒业传承与创新榜系列活动之“35年再回味|老评委走进中国名酒·西凤站”,我们与老评委们一起,回味历史的选择,品味老名酒的新发展,感触凤香一路走来的动态活力。 8月14日,当曾参与国家名酒评选的老评委们走进西凤酒厂,酿造车间正在沉静中休养生息——热火朝天的酿酒场面,停留在盛夏之前;刚刚换完窖壁泥的土暗窖,还没有被投入新的酒醅。 每年7-8月,是西凤酒厂的休酿期。酿酒师傅们将趁这时,将窖壁泥铲掉换新。浓香型白酒讲究“千年老窖万年糟”,但酿造凤香型酒需要年年更换窖壁泥,以确保更加协调的凤香风格。 等到9月,秋风送爽,新一年的生产才会开始。 此时,酿酒师傅会在蒸煮、摊晾好的红甸子高粱中,按比例拌入红心、槐瓤、清茬三种中高温大曲,并将它们送入窖池。这个环节,被称为立窖。 酿造西凤酒,需要经过立窖、破窖、顶窖、圆窖、插窖、挑窖六个工艺阶段。大约于每年12月进入圆窖阶段,产出的原酒品质最优。 一个完整的酿造周期,西凤酒会遵循“16999”酿造工艺,即1年一个生产周期,6个工艺阶段,每年9月立窖,9次投粮,9次取酒。 酿好的凤香型白酒,需要放到酒海中存储。37个酒海库,分布在西凤酒厂内,容纳着众多来自不同年代的酒海。其中最老的来自清光绪年间,历史超过130年。 “使用酒海储酒,是西凤酒的一个特点,也是适合于当地风土的存储方式。”“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主席、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说。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主席、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 制作西凤酒海,需要在入秋后采集秦岭山脉中的荆条,以豆腐填充缝隙,再用血料、蛋清、蜂蜡等涂抹,需经过150层左右的糊制,制作周期长达一年。 产区特色还体现在西凤酒所用的窖泥上——其制作窖泥的黄娄土,同样来自秦岭深处。 关于这份特色,当人们行走在宝鸡街头,抬眼望见秦岭起伏的山线、和错落山峰间缭绕的云雾时,就会萌生一些感性的体会。 西凤的酿酒车间尚在休酿,制曲车间里却是一派繁忙。 当我们走进西凤酒701制曲综合大楼,一种名为“AGV智能转运车”的运送工具,正“唱着歌”从容穿梭期间。 这种造型小巧、声音软萌的智能装备,代替了传统拖车,在没有人工操控的情况下,就能完成曲块运输工作。 借此可以略窥西凤酒数智化的一面。 今天的西凤酒厂,坐落着智能化、半智能化的酿酒车间;高端人才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汇聚在技术中心大楼;并有35种核心智能制造装备、9种软件及网络设备,以及18种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参与到整个生产流程。 硬件设施的更迭和人才力量的强化,带来了更高的品质管控水平和更强的科研能力。 目前,西凤酒已经建立从田园到餐桌的品质溯源体系。 从2017年开始,西凤集团开始投入原料基地的打造。如今已经建立60万亩红甸子高粱基地,其中50万亩在陕北的郏县,10万亩就在宝鸡当地。 红甸子高粱是酿造凤香型白酒的专用原粮,由西凤集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去年8月,由双方共同完成的《西凤酒专用高粱品种培育及抗逆高产技术集成示范》成果发布。 西凤集团还建成国家级的检测平台,目前已通过CMA和CNAS的双认证。“品质管控国际领先、食品安全国内一流”是西凤酒追求的目标。 依托企业自身的检测能力,西凤酒除了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还从酒体中检测出1400多种微量元素。 西凤集团还是较早完成产区地质地理环境特征研究的酒企之一。由西凤集团与西北大学共同完成的《西凤酒原产地地质地理环境特征研究》,明确了西凤酒产地条件的特殊性,表明富含Rb、Sr、Zn、Ba等微量元素,是产区核心特征之一。 ▎西凤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股份公司董事长张正 活动期间,西凤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股份公司董事长张正表示,西凤酒将持续引入“数字+”“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新质生产力迸发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走到701制曲综合大楼的身后,绿树掩映下,一栋栋红砖砌成的老车间,已从上世纪80年代飘香至今。 凤香一路走来,是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 “名酒之名,名在品质,名在坚守,名在创新”,西凤股份公司总工程师冯雅芳说,西凤酒对工艺的革新从没停止过,算上自2020年开始的数智化改革,几十年来,共经历9次技术革新。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主席,酒业大师,第四和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季克良 在品鉴了西凤的成品酒和基酒之后,“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主席,酒业大师,第四和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季克良感受到,西凤酒保持了35年前的精髓,但技术上的革新,比如延长发酵周期、每年更换窖壁泥,再加上生产管理水平和检测技术的提升,又为西凤酒带来了新的风味表现和酒体特征。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王贵玉 “凤香型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专家组成员王贵玉认为,与35年前相比,西凤酒在凤香型的打造上,有了质的飞跃。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第三、四、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张建有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第三、四、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张建有认为,作为从历史中走来的老名酒企业,西凤酒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活力,已经建立起一流的经营管理、一流的生产工艺、一流的检测技术和一流的品质管理。经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坚守,西凤酒已经迎来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过去五年,西凤酒迎来快速发展,这与品质上的长期沉淀和技术上的探索创新密不可分。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吴晓萍 在“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吴晓萍看来,西凤酒在业绩上的突破,跟酒体设计中心的努力密不可分,“在延续凤香型基本风格的同时,又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做出有益的调整。”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委吴晓萍 “回味&品味”鉴评委员会鉴评委员、第四届全国评酒会配制酒评委高军也认为,百亿西凤,离不开技术上的突破。“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了传承数千年的西凤酒,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不懈的创新精神。” 难能可贵的是,在探索创新的同时,凤香型的主体风格一直被保留下来。 ▎西凤股份公司总工程师冯雅芳 曾有一次,冯雅芳品鉴到八九十年代的西凤酒。闻到气味的那一刻,她热泪盈眶。熟悉的风味,让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凤香的一脉相承”。 或许,令西凤人引以为傲的“三千年无断代传承”,除了代表着历史文化的昌盛、酿造小环境的养成,更暗含了风格的积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