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伟



赤水河左岸蜿蜒49公里的黄金河岸线上,正酝酿着一场改变酱酒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7月21日,由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主办的“赤水河左岸中国酱酒之乡(茅溪组团)科学考察活动”将正式启幕。


本次科考活动为期7天,来自地理、气候、生态、酿酒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将沿着赤水河,以科学为尺,用脚步丈量这条美酒长廊的独特基因。


这里是藏在赤水河左岸“臂弯”里的酿酒天堂。


古蔺作为赤水河左岸的酱酒核心产区,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这里有独占赤水河黄金左岸的独特优势。古蔺拥有赤水河流域最长的左岸岸线,串联起马蹄、白泥、茅溪、永乐、太平、二郎等多个酱酒产业乡镇,构建起完整的酱酒产业带。2024年,古蔺全县优质酱酒产能已达18万吨,规上酒企产值突破265亿元。


这里有无可复制的生态闭环。赤水河在左岸古蔺段形成独特的“臂弯”环绕结构,塑造出稳定的河谷微气候。这里年平均温度、湿度以及特有的紫红壤土质,与空气中活跃的微生物群落共同构成酱酒酿造的生命密码。


这里有资本与技术的双重沉淀。从郎酒集团、川酒集团等本地龙头企业,到河北丛台酒业、澳门百力集团等域外实力资本,超千亿投资正投向这里。茅溪组团更以万吨级产能项目集群(如天富生态酿造区、天龙湾松林项目等)成为产区升级的引擎。


这是一场备受瞩目的酱酒产区科学解码之行。


这场为期7天的科学考察行将分为两大阶段进行,从流域普查到聚焦突破,层层深入。


第一阶段自7月21日至7月24日,科考团队将对赤水河左岸进行一次环线“大体检”。钱维宏、张百平、李维京、陈建生等气候、地理、水系领域顶尖专家团队,将溯源赤水河入川脉络,考察流域内马蹄、永乐、太平、二郎等乡镇的水质、土壤及生态本底,揭示古蔺段水文气候对酱酒风味影响的底层逻辑,深度验证“臂弯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阶段自7月25日至7月27日,由7大权威专家组成的“科学天团”将深入茅溪镇,重点围绕茅溪产区气候、水源、土壤、温度、湿度、原料、微生态、酿酒历史文化等酿酒天赋,对茅溪组团进行多维度会诊和深度剖析。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规格高、规模大、有深度的产区价值科考行。


北京大学、中科院、国家气候中心等顶尖科研机构核心科学家全程参与,涵盖气候、地质、酒体设计等全链条领域。


四川日报、财联社、每日经济报等10余家权威媒体,组成百万级传播矩阵全程跟踪报道,通过专题片、深度稿件、智库报告等多媒体形式,将科考成果转化为产区话语表达体系。


除此之外,更有古蔺县农业、环境、地质、水文等多部门联合参与,郎酒、川酒集团、力酱等酱酒企业开放核心产区资源,政产学研协同发力,共同绘制“科学酿好酒”的产业图谱。


这将是一场有着深远且广泛影响的酱酒科考行。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酱酒产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负重。酱酒的下一步该如何走?是一个现实且迫切的命题。


古蔺科考行,或许能给出一些思路。


古蔺正在走的是一条特色化破局而非规模化内卷之路。当行业陷入产能竞赛时,古蔺以远、慢、稳的产业基调,以酒旅融合重塑产业价值,以郎酒庄园、川酒集团、力酱庄园、贡香酒业等为代表的绿色工厂,正在验证一条科学但长远的酱酒新路径。


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科学永远是破解难题的密钥。这场科考行通过建立“臂弯理论”等科学共识,有望将古蔺从地理意义的左岸,跃升为具备独特品质表达和价值标准的酱酒产区标杆,让赤水河左岸真正成为世界酱酒的价值符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科学考察不仅关乎古蔺能否完成从“酱酒热土”向“价值高地”的蜕变,更将以实证精神为中国酱酒产业的未来书写下重要一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