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酒行业告别高增长,进入存量竞争与结构升级并重的深度调整阶段。


在此背景下,对于身处其中的酒企特别是头部名酒而言,战略的精准与执行的韧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11月14日,由山西汾酒、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半月谈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汾酒第二阶段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政企学研多方智慧齐聚一堂,旨在为处在行业深度调整与自身发展换挡关键期的汾酒,探寻一条守住品质底线、激发品牌活力、实现稳健增长的科学路径,破解行业调整期的共性课题。


图片从“打赢”到“长赢”的战略内核升级


会上,汾酒集团相关领导介绍,汾酒用三年时间走完了复兴进程的第一阶段,在全国化布局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持续夯实了发展根基、积蓄了增长后劲。


如今汾酒正式迈入复兴第二阶段,即2025至2030年的成果巩固期和要素调整期,这一阶段是汾酒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引领”的关键跨越,是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提升”的战略升级,核心是坚持“稳中求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未来,汾酒既要有清醒的认识挑战,更要坚定发展“定力”、保持奋进“信心”。


厘清对两个阶段的界定,是理解汾酒所有行动的逻辑起点。


第一阶段(2022-2024)是“发展转型期与管理升级期”,核心任务是“打赢”,即完成全国化布局,实现规模突围。而第二阶段(2025-2030)被定义为“成果巩固期和要素调整期”,其核心使命转变为“长赢”,则要通过“质量引领”与“系统提升”,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这一转变,标志着汾酒的战略转向“长期主义”。它不再满足于抓住市场风口,而是要构建一种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稳健增长的内生能力。


正如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秦书尧所言,行业正从过去的“失衡”,走向“供与需”“价值与价格”“稳健与发展”的三大平衡,选择更高效、更有力的市场撬动支点,是对酒业智慧和能力的重大考验。而汾酒的主动调轨,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深刻把握——在供给过剩的时代,唯有价值创造者才能生存。


图片
秦书尧

新华社山西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柴海亮则从品牌价值的角度深化了这一认知。他指出,进入第二阶段,汾酒面临的不仅是质量升级的课题,更是文化自信与品牌价值再造的使命。


图片
柴海亮


这意味着,唯有将战略内核从追求规模的“周期性增长”,升维至构建内生动力的“可持续成长”,汾酒方能“行稳致远,质领未来”。


图片“功夫在酒外”的能力重构


宏伟的战略需要坚实的底层能力支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关于“高质在酒中,功夫在酒外”的论断,为汾酒指明了新发展阶段所需的现代化企业能力矩阵构建路径。


图片
金元浦


数字化是高效运营的底座。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建明强调,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提升和升华,应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民生产业发展和酒类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打造出新时代的酒类产业新品牌。


图片
姚建明


新传播能力是与时代对话的桥梁。前快手科技合伙人曾光明提出:“内容为王,但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渠道。”在短视频时代,品牌若无法掌握新的叙事语态和渠道策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能因“传播失语”而无法有效触达核心消费群体。


图片
曾光明


用户运营是构建护城河的基石。品牌营销专家、《超级增长》作者魏家东强调的“用户+传播+渠道”组合拳,与智立方品牌营销传播集群董事长兼CEO杨石头聚焦的“场景”论,共同指向同一方向:从“经营渠道”彻底转向“经营用户” 。通过社群、体验与服务,与消费者建立直接、深度的连接,是提升品牌忠诚度的根本。


图片
魏家东(左)与杨石头(右)


这一系列“酒外功夫”的构建,共同构成了汾酒从传统酿造企业向现代化品牌集团转型的关键支撑,是其实现“质量引领”不可或缺的系统性工程。


图片“一体两翼”的协同与攻坚


顶层设计与能力建设,最终需要落在具体品牌的差异化突破上。汾酒“一体两翼”的战略架构,因此被赋予了更精准的攻坚任务。


负责价值拉升与边界突破的青花汾酒系列,其核心使命是双重的:对内,必须持续高端化,担当整个汾酒品牌的价值天花板;对外,则需承担起“国际化引领者”角色。


在胡润集团CEO吕能幸看来,不仅汾酒的“清香”具备成为“中国味道代表”的潜质,汾酒的故事更是中国品牌自信觉醒的缩影,关键在于完成从“出口”到“出海”的转变,用国际语言讲述品牌故事。


图片
吕能幸


杏花村酒则可致力于开放合作与IP激活。正一堂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释放杏花村文化品牌打造经营权”的建议,触及了传统酒企转型的深水区。这要求汾酒在保障品牌内核的前提下,以更大的开放性,引入顶级商业资源,将文化IP转化为可感知的市场爆款。


图片
杨光


竹叶青酒也要在赛道切换与场景重构上下功夫。明确其“露酒”定位,是精准的赛道突围。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为其提供了具体的融合思路:将竹叶青酒与康养旅游、中医药文化深度结合,精准对接“银发经济”,这为竹叶青开辟了区别于传统白酒的全新增长空间。


图片
孙若风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建平则从宏观层面为汾酒的多元化布局提供了支撑。他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空间巨大,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创新,尤其是针对国内、国际不同市场如何构建多元品牌和多样化产品,决定着汾酒未来能否迈上新的台阶。


图片
张建平


在云酒头条看来,汾酒复兴的第二阶段,是一次从“把握机会”到“构建能力”的深刻转型。


而此次研讨会,是汾酒为这场漫长征程进行的思想与资源储备。它展现了汾酒的清醒与雄心,也将为汾酒接下来的考验,提供源源不断的“外脑”智慧支持,直至其内化为企业坚定的战略定力和高效的执行动作。


汾酒的“质量时代”刚刚启幕,而它的答卷,将是白酒行业能否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观察样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