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好不好,跟“草”有什么关系?

500多年前,在“大航海”的时代洪流里,原产自秘鲁的辣椒由南美传至欧洲,又经由海上贸易传入亚非国家。于是,明朝末年,中国人的味蕾迎来了这场关于辛辣的冒险,餐桌上的滋味逐渐“热辣滚烫”。


而在没有辣椒的漫长岁月,如果想获得一些刺激性的味觉体验,诉诸花椒、芥末、茱萸等食材会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还有近水而生的辣蓼


由于水蓼、‌红蓼、酸模叶蓼等蓼属植物自带辛辣,常被称作“辣蓼”或“辣蓼草”。它们不光具有调味功能和药用价值,还在制曲史上留名。宋代《北山酒经》、明代《天工开物》等典籍,都有用辣蓼制曲的记载。


|宋人朱翼中在《北山酒经》中记录的13种曲,皆有中草药的加入,少则1味,多则16味。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直至今日,很多地区仍用辣蓼制作酒药。


酒药即小曲,无论是酿造黄酒、甜酒酿,还是同山烧等小曲白酒,都会用到这种以稻米为原料的糖化发酵剂。部分酱酒企业制作高温大曲时,也会加入少量辣蓼,用以调控微生物的富集情况。


一棵以辣著称的小草,为何穿越千年历史,至今仍是制作小曲的理想原料?

绍兴寻蓼

蓼属植物是个大家族,约有230种广布于全球,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地区。中国有113种,其中包括23个特有品种,南北各省均有生长。


家族中的著名选手,如杠板归,叶片呈倒三角型,蓝紫色的花被抱成小球,看起来“很仙儿”,因为可以对付蛇毒,还被称为“蛇倒退”;


头花蓼,花朵不是穗状的,而是一团团、花团锦簇的感觉,有利尿祛肿的功效;


香蓼,也叫香柳,可以用来做调味料,吃豆花时放点,会有神奇滋味……

|杠板归味酸甜,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时也被种来观赏。 图源/视觉中国


但很显然,它们都不是本文主角。


今夏,我们曾在会稽山传统黄酒酿造车间主任潘良良的带领下,在绍兴城东北的青峰村,见到了“主角”。


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村子,一条清溪从山前流过。溪畔湿滑的土地上,密密地生长着一簇簇茎直立、多分枝的野草。


|依水而生的辣寥草,符合其喜生于近水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的特性。图源/会稽山酒业


这种草的叶子,要比柳叶略短、略宽,质地厚实、光滑,交互排布在泛红的枝条上。叶片背面有清晰的纹路。


揪一片丢嘴里,口腔立马感受到强烈的刺激,一股清新的辛辣,伴随咀嚼在唇齿间回荡。


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辣蓼草。


从外观和习性来看,这种辣蓼属于水蓼。水蓼植株较小,一般能长40-70cm,开白色或淡红色的花。


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潘良良告诉我们,在绍兴,收割辣蓼草要赶在花期之前,且只取顶部20-30公分的鲜嫩部分。


酿酒师傅们通常会起个大早,清晨采完,立马背回厂里晾干。晾干后的辣蓼草只取叶片,碾碎成粉,就可以混入早籼米中制作酒药了。


每年7月20日前后,绍兴当地的早籼米熟成,其中的一部分,就会进入黄酒企业的制曲车间。



在那里,磨细的早籼米粉,需混入少量的辣蓼草粉,然后经过舂粉、搓粉、切块变成粮醅。


与形似砖块的麦曲不同,制作酒药,要把粮醅制成乒乓球大小的团子,像汤圆,也像鱼丸。


滚上母曲粉的“团子们”,需倒进装好稻壳、铺好稻草的陶缸,然后盖上盖子培菌。培菌过程中,米团会长出一层雪白的绒毛,就像毛豆腐一样。


十几个小时后,再把它们转移到太阳底下晾晒,晒上5天左右,当水分降到11%-12%,就可以收存起来,留待冬酿取用。


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在绍兴黄酒的传统酿造技艺中,酒药常与麦曲按比例混合,用来酿造淋饭酒。


淋饭酒并非最终产品,而是作为酒母使用——在酿好的淋饭酒中,分批加入新原料,再拌入麦曲继续发酵,得到的就是黄酒家族的主流品类加饭酒


这意味着,辣蓼草的用量虽不大,起到的作用却十分关键。毕竟酒药的品质,对酒母有直接影响,而好的酒母又是酿造优质黄酒的关键之一。

用蓼制曲的N种方法

同为黄酒,湖北的房县黄酒与绍兴黄酒在工艺上有所不同。比如,酿造绍兴酒需要酒药和麦曲两种发酵剂,但房县黄酒只用酒药,不加麦曲。


制作酒药时,两地虽然都会用蓼,但在品种、用量和所用部位上均有所差别。


如前文所述,绍兴惯用的辣蓼草,一般是白花水蓼,且只用叶片。在原料配比中,辣蓼的比例非常低。


而房县人制作小曲,优先选用开玫红色花的红蓼,且不取茎叶,只要花朵。

|蓼花很美,陆游曾作《蓼花》诗:“十年诗酒客刀洲,每为名花秉烛游。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房县作家王琼在《我遇见的黄酒文化》记述了其母亲“全村第一”的酒药制作方法:

“每到农历七八月间,房县有种叫蓼子的植物开花了,
蓼子花有枚红色、粉红色、白色,
母亲说枚红色的蓼子做粬子最好,
这样的粬子做黄酒味道正,颜色好,能久搁,做甜糟格外甜软香糯。

与绍兴相比,在原料配比上,房县黄酒用蓼量较大。

每年做粬子,母亲带着我们去采玫红的蓼子,一般10斤米需要两斤左右蓼子。
采回来立即洗净撒开晾干水汽,不能堆放发烧,发烧了做的粬子味道苦。

由于地缘相近,安徽部分地区的制曲方法与房县相似。黄山人同样采摘红蓼艳丽的花朵用来制作酒曲。在那里,人们把红蓼称作“酒曲花”。

图源/视觉中国

到了湖南,用辣蓼制曲的民间方法又有不同。

湖南作家葛取兵曾记述自家叔父的制曲方法。这位长辈不用叶,也不是花,而是将大叶蓼草连根拔回,“洗净,装到坛子里,装上水,盖上一个木盖子,等到草汁全泡出时沥掉渣,用汁水拌和谷粉、小麦粉、麸皮做成土曲,捏成汤圆大小的丸,铺在竹篾上风干。”

根据作家的描述,叔父选用的辣蓼草“植株较大,杆深红色,叶子颜色较深,狭长,顶部尖,最明显的是叶子上有不规则的暗黑色的斑点”,特征比较符合酸模叶蓼。

与水蓼相比,酸模叶蓼植株更高,叶片更大、更长,且叶上有黑褐色斑点。

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此外,四川黄酒酒药的配方,除了辣蓼草,有时还会加入嫩桑叶、桂枝叶、艾叶、紫苏叶、竹叶芯等;河南土甜酒曲,通常会将少量的陈皮、花椒、甘草、苍术等中药末,与辣蓼草一起加入。

不光是黄酒,酿造部分白酒,也离不开辣蓼的加持。

在浙江诸暨,产自同山镇的同山烧,爽滑甘甜却又劲烈如刀,是“黄酒王国”里难得的白酒品类。

|《吕氏春秋·顺民篇》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按照这一记载,在西施生活的时代,同山酿酒已经盛行。图源/视觉中国

传统的同山烧采用小曲发酵,所用酒曲被称为白药。

制作白药,需于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在辣蓼结籽成熟后,将植株割来洗净、捣碎、碾汁、过滤,然后将汁水跟米粉混在一起后,搓成汤圆大小的团子,外面均匀裹上一层陈年白药粉,后置于阴凉处的稻草夹层间醅菌。

不仅是同山烧,在湖南平江等地,酿造小曲清香白酒的酒曲中,同样含有辣蓼。宁波人酿造烧酒的宁波白药中,也少不了辣蓼。

有的酱酒企业,在制作高温大曲时,也会加入适量辣蓼。

为什么是辣蓼?

用辣蓼制曲,是一项古老传统。

较早的文字记载,可见北宋《北山酒经》。书中有:“凡法曲于六月三伏中踏造,先造峭汁,每瓮用甜水三石五斗,苍耳一百斤,蛇麻、辣蓼各二十斤锉碎,烂捣入瓮内。日煎五七日,天阴至十日,用盆盖覆,每日用杷子搅两次,滤去滓以和面。”

除了原料中都用到了辣蓼草,书中记录的制曲时间,也与今日绍兴人制作酒药的时间十分吻合。

图源/视觉中国

同一时期的《本草衍义》中也有记载:“水蓼大概与水荭相似,今造酒取叶,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取其辛耳。”

到了南宋《曲洧旧闻》载:“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薯,为火......味辛者,酒家用以造曲。”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在也曾谈到蓼在制曲中的重要性:“但淮郡市者打成砖片,而南方则用饼团。其曲一味,蓼身为气脉,而米、麦为质料,但必用已成曲、酒糟为媒合。”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根霉、毛霉和酵母菌,这些霉多用中药取汁的方法带入曲块中。其中根霉的糖化力极强,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图源/邵因心

时至今日,辣蓼仍被认为是制作小曲的理想原料,其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科学解释。

研究表明,辣蓼草拥有天然的辣味和丰富的活性物质,不同部位成分含量和组成复杂,除了黄酮、生物碱、挥发油和多糖等成分,还包含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有机酸等。

谢铃、刘双平等在《辣蓼草对酒药关键微生物与品质的影响研究》中发现,辣蓼草在酒药发酵过程中,能起到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作用。

具体而言,适量的辣蓼草有助于维持关键微生物的生长和稳定传代,从而保持酒药品质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确保酿酒过程中正常的糖化和发酵。

具体而言,适量的辣蓼草有助于维持关键微生物的生长和稳定传代,从而保持酒药品质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确保酿酒过程中正常的糖化和发酵。

透过辣蓼草,可以看到酿造业对中草药的巧妙运用。在《“本草入酒”2000年,谁主沉浮?》一文,我们曾做过相关梳理。

无论是典籍中的记载,还是当下的酿酒实践,都能照见中草药与中国酒的深厚渊源,这是酿酒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也是中国酒的独特魅力之一。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会稽山酒业)


参考文献:

[1]毛青钟,林德君.各地小曲不同特点的探讨[J].酿酒,2013.

[2]朱正军,万端极,卢扬成,等.传统房县黄酒酿造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18.

[3]谢铃,刘双平,刘甜甜,等.辣蓼草对酒药关键微生物与品质的影响研究[J/OL].食品与发酵工业,2024.

[4]江岩,张晓天,杨雪军,等.中医药与中国酒的渊源考略[J].中医文献杂志,2023.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