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速读

AI阅读分析中...



风味化学的研究是无止境的,
持续创新才能让白酒产业不断焕发新生。

苦味和涩味通常是一对孪生兄弟,苦涩味研究一直是食品饮料风味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与热点问题。基于此,国外曾经开发了不挥发性苦涩味的研究方法,如冻干法。


江南大学研究员、饮料酒现代风味化学创始人范文来向好酒地理局表示,他们开始也是采用这一方法研究白酒的,但发现冻干或真空蒸馏后的残留物其苦味很小,但在真空蒸馏后的收集馏分中苦味却很重,与未真空蒸馏的酒类似,故他们认为,白酒的苦涩味主要来源于挥发性成分


范文来,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但课题组查遍国内外文献,没有发现研究挥发性苦涩味化合物的试验。于是,他们在2016-2017年开发了一套方法,用于白酒苦涩味的研究。


本次是在国际期刊上首次全面的发表,相信必将推动饮料酒特别是白酒的味觉物质与口感类物质的研究。”范文来说。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白酒第一篇!江南大学徐岩团队范文来课题组最新成果发表

以下为DeepSeek对论文的解读

● 研究背景与意义


苦味作为白酒的异味,直接影响消费者接受度和产品品质。本文以酱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旨在系统鉴定其挥发性苦味化合物,为品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样品与提取技术


梯度真空蒸馏:在0.02MPa和0.08MPa真空度下分离挥发性成分,发现馏分B(25 mL)苦味最强(强度4.31),并聚焦于此。


RP-HPLC与溶剂萃取: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将馏分B细分为13个子馏分,结合戊烷和乙醚萃取,确定苦味化合物主要存在于乙醚相(极性成分)。


分析技术


GC-MS鉴定:对关键子馏分(B-4-II、B-9-II、B-10-II)进行GC-MS分析,结合质谱与保留指数(RI)鉴定化合物。


|从白酒中分离出的B-4-II、B-9-II和B-10-II的GC-MS总离子色谱图。


感官验证与阈值测定:通过10人感官小组进行味觉稀释分析(TDA),定义TD因子(苦味强度),并测定苦味阈值。


实验验证


重组实验:将8种鉴定出的苦味化合物按实际浓度重组,苦味强度(4.13)接近原酒(4.57)。


|苦味重组实验的结果。


缺失实验:逐一剔除化合物,确认糠醛、1-丙醇、3-甲基丁醇、2-甲基丙醇、乳酸乙酯为苦味主要贡献者(TD因子>1)。


● 关键发现


首次鉴定的苦味化合物


2-苯乙醇(玫瑰香气)、5-甲基-2-糠醛(焦糖香)、乳酸乙酯(果香)首次被确认为白酒苦味物质,揭示香气与苦味的复杂关联。


其他化合物包括1-丙醇、1-丁醇、2-甲基丙醇、3-甲基丁醇、糠醛,部分在芝麻香型白酒中已有报道。

阈值与浓度关系


苦味酱香型白酒(BXJ)中,糠醛浓度是普通酒(NXJ)的5倍(134 mg/L vs. 22.4 mg/L),其阈值最低(0.782 mmol/L),苦味贡献最大(DoT=1.79)。


乳酸乙酯虽阈值最高(7.16 mmol/L),但浓度极高(1324 mg/L),DoT=1.53,显示其协同作用。


挥发性苦味的主导性


非挥发性成分(如残留相C)苦味微弱(强度0.96),验证了白酒苦味主要源于挥发性化合物。

据范文来介绍,梯度真空蒸馏是一种通过调节真空度来分离不同沸点化合物的技术具体而言,通过设定一个恒定的真空度进行蒸馏,由于真空度的降低,化合物的沸点也随之下降,使得沸点低于设定值的化合物得以完全蒸馏出来。


通过设定三个不同的真空度,可以将挥发性物质分为三类。随后,利用戊烷、乙醚等萃取剂对这些物质进行萃取,这一过程相当于根据化合物的极性再次进行分离。经过多次分离后,原本含有多种化合物的白酒被分成若干个组分,其中某些组分的化合物数量显著减少。


这种分离方式使得苦味化合物的鉴定变得更加容易,这也是该研究方法的主要优势所在


|图为白酒挥发性苦味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思路。


除了创新白酒中挥发性苦味化合物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结果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对同一风味化合物的再认识或深度认知。即原来只知道它们的呈香特性,而不知道它们的呈味特征。


如2-苯乙醇大家公认是玫瑰花香,是米香型白酒的重要香气成分。范文来表示:“自从我们发现其呈苦味后,有广西的专家讲,确实发现2-苯乙醇高时,苦味重点,于是米香型白酒开始了对2-苯乙醇的重新认识,不再一味地追求2-苯乙醇的浓度一定要高。”


|苯乙醇,也称为2-苯乙醇、β-苯乙醇,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状,具有花香气味。苯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主要用来生产香精香料。在自然界,苯乙醇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在苹果、杏仁、香蕉、玫瑰、风信子、茉莉花、百合等植物体内均有发现。


苦味物质发现后,科学家们可以去探寻其产生机理,然后对发酵或蒸馏过程进行调控,并在勾调过程中可以进行定向设计,以降低或增加其苦味,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口味酒的需求。


但是目前研究还在实验室阶段,对不同香型、不同等级或不同产地白酒没有做过详细研究。


关键是鉴定这些苦涩味物质是什么化合物,然后,研究其产生机理,最终找到它是微生物产生的,还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区别情况实施消。”


范文来介绍道,比如,目前在小曲白酒和酱香型白酒中均鉴定出2-苯乙醇是呈苦味化合物,那么,在不同香型中2-苯乙醇会不会与其它化合物产生相互作用?或受到pH等等因素影响,研究清楚后,提出2-苯乙醇控制策略。


因2-苯乙醇的产生机理已经非常清楚,即来源于苯丙氨酸的脱羰基和脱氨基。苯丙氨酸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因此,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分解、控制苯丙氨酸的分解则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这篇论文给白酒风味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往前看,仍然还有不少改进方向,也有许多需要突破的难题。


如使用AEDA(闻香稀释分析)和TDA技术发现的重要风味物质还需要进行阈值测定、浓度测量以及重构与缺失试验,是否存在一种创新性或颠覆性的技术,可以直接确认重要的呈香、呈味或口感化合物,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其次,重要化合物与其它风味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无论是呈香,还是呈味,亦或口感类化合物。

三是还有大量的风味物质如老酒的陈香(谈说陈味)、糟香、酱香、粮香等等,以及异嗅或异味化合物(如水臭味、底锅水味、焦糊味、馊味等等)需要深入研究。


四是口感细腻、醇厚、丰满、圆润等感觉(总称化学觉),这些是化合物产生的,还是化合物相互作用产生的?


如何开展味觉物质和口感类物质研究或者说滋味研究,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包括了酸、甜、苦、辣、涩、麻等等味觉与口感,也包括如醇厚感、丰满感等等更为高级的感受。


正如范文来所言:“风味化学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唯有持续创新,才能让这一传统产业在科学赋能下焕发新生。

(本文封面图由AI技术生成,其余配图除标注外均来自原论文)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