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会议,将围绕“促消费”主线,以“为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汇聚政府、协会、企业、学界与文旅代表,共同探讨酒类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酒业正处于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的交汇期。
过去以酿造与销售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正在被以文化、科技、旅游、健康为支撑的多元体系所替代。
行业普遍认识到,酒类产品的价值不止在于口感和品牌,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体验与生活方式。
因此,酒企的角色正在重塑——不再只是生产者,更是文化传播者、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消费体验的创造者。
图源@AI生成
从酒文化的挖掘,到酒科技的应用,再到酒旅融合的探索,酒业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共生的新格局。
通过与文旅、餐饮、体育等领域的交叉融合,酒业的边界被不断拓宽,消费场景也更加立体。
在多种跨界路径中,酒旅融合的热度持续攀升。它不仅是产业延伸的必然趋势,也是酒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是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联合「#好酒地理局」发布“30个酒旅融合目的地推介名单”。这一成果既是对过去酒旅融合探索的阶段性总结,也是酒业迈向更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全新起点。
酒旅融合新格局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酒旅融合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酒企通过开放厂区、举办文化节等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初步互动。
中期,酒厂向景区化、体验化转型,游客可以亲历酿造、参与品鉴、入住主题酒店。
当前,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与生活方式塑造成为核心关键词,白酒从饮品转化为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
在酒旅融合不断进化的过程中,行业也看到了一些前沿探索案例。
纵观全国实践,可以发现当前酒旅融合主要呈现五大类型:文化博览型、工业旅游型、生态旅游型、创新业态型、历史遗产型。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酒业从“造酒”走向“造境”的时代图景。
● 文化博览型:品牌精神的叙事殿堂
文化博览型项目是酒旅融合的根基,其核心是通过系统化展陈、文化叙事与品牌故事重塑,让“酒文化”成为品牌的精神象征。
• 茅台的中国酒文化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占地3万余平方米。园区内设有中国酒源馆、酒技馆、酒韵馆等7个展馆,系统展示中国酒的起源、酿造技艺、酒俗酒韵等,是游客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必打卡地。
▎步入夜晚的中国酒文化城,灯光点缀下的建筑群宛如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图源@茅台文旅
• 古井酒文化博览园早在2008年便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馆内陈列上千件酒器酒具,展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系统演变。
▎走进古井酒文化博览园,一场老名酒的寻根之旅就此开启,古井贡酒生生不息的奥秘也藏在其中。图源@古井酒文化博览园
• 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是北京首家以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设有北京酒发展史、二锅头酒起源及酿造技艺等七大展区。
▎“酌一杯二锅头,品一座北京城” ,在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可品味的是舌尖上的历史。图源@红星二锅头
• 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世界级葡萄酒博物馆,记录了张裕与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百年成长史。
▎如果有人问,有哪一座博物馆可以告诉我们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发展史?那么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一定可以给出最好的答案。图源@张裕酒文化博物馆
文化博览型模式证明了文化是酒企最高级的竞争力。通过打造酒文化地标,品牌得以与地方文化、国家文化形成共鸣,使“酒”成为传承与身份认同的载体。
● 工业旅游型:透明工厂的信任经济
工业旅游型项目让酿酒生产过程成为可参观、可体验的品牌现场,以真实生产链构建消费者信任与品质认同。
• 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是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宿迁首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开放梦之蓝中央酒区、明清古窖池群、手工酿造区等,游客可在地下酒窖体验“酒香之旅”。
▎洋河酒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美誉,在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走一走,酒香扑鼻,令人沉醉。图源@梦之蓝社区
• 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首批四川工业研学旅行点位,拥有丰富的工业旅游项目,涵盖生态酿酒、非遗传承、诗酒文化体验等多个领域。
▎以生态酿酒,以生态陈酒,舍得酒厂被誉为“中国最美酒厂”,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图源@舍得酒业
• 颐生文博园在百年老厂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形成了一个集参观游览、体验消费、深度研学为一体的新型文创园区和工业旅游区。
▎颐生所打造的每一个场景,皆蕴含着“颐养生命、生生不息”的品牌理念。摄影@好酒地理局
• 神仙酒厂是上海市工业遗产和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包含神仙酒博物馆、原料仓库、酿造车间、窖藏酒库以及灌装生产线等。
▎在上海神仙酒庄景区,既能深入了解白酒文化,又能发挥创意调制专属美酒。图源@神仙酒厂
工业旅游型让“品质看得见”,它将生产现场转化为品牌资产,让消费者亲眼见证匠心与科技融合,是构建信任经济的重要手段。
● 生态旅游型:让风土与自然成为品牌标签
生态旅游型项目以生态风光、地理风土与康养理念为核心,将“绿色酿造”与自然体验结合,形成具有生态美学的品牌形象。
• 丹泉洞天酒海景区依托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藏酒洞,洞内储酒近9万吨,将白酒工业与自然奇观相融合。
• 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将葡萄种植、酿造与观光结合,形成“风土即品牌”的典型酒庄模式。
▎而今山林静秀的生态葡萄园,诞生于曾经的砾石荒滩,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十年如一日的生态改造,仍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图源@源石酒庄
• 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依托北纬33°黄金酿酒带,构建“见树、见绿、见水”的生态体系。
▎这里既有层林叠翠的生机盎然,又有久酿的醇香沉淀。图源@金徽酒
• 临水玉泉洞藏酒庄打造华东最大藏酒洞与酒文化民宿,实现“洞藏+生态+度假”的融合体验。
生态旅游型以自然风土构筑品牌溯源价值,强化“康养、纯净、绿色”的消费认同,是酒业高端化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代表。
● 创新业态型:跨界融合的场景革命
创新业态型模式突破了传统酒业的边界,强调“酒+生活方式”的复合体验,通过文旅、酒店、美食等多业态融合,打造高黏性的消费空间。
• 青岛啤酒·时光海岸精酿花园汇聚度假酒店、威士忌俱乐部、啤酒SPA、创意烘焙、婚恋服务等时尚业态,将精酿啤酒生产、品鉴、美食、娱乐、婚庆、时尚IP等融为一体。
• 绍兴・会稽山黄酒主题服务区围绕历史悠久的黄酒文化,依托绍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古越文化融入服务区消费场景。
• 华润雪花啤酒小镇融合了工业历史、啤酒文化、休闲娱乐与商业功能,通过多元业态与文化体验,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城市新地标,既保留历史记忆,又注入创新活力,成为深圳啤酒文化的新名片。
• 泸州“飘香酒谷”以“品国风宴饮、玩湖光潋滟、赏风土人情、鉴泸州好酒”为文化脉络,建设诗酒里、衔杯庭、赤霞庄等板块,在酒业园区构建起集会展会务、商务酒店、餐饮民宿、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创新业态型让“酒文化”不再局限于厂区或景点,而融入城市与生活。它推动酒企从生产者向生活方式运营商转型,是酒旅融合的外延与想象力所在。
● 历史遗产型:活文物的品牌锚点
历史遗产型项目以考古遗址、老窖池、非遗技艺为核心资源,通过活化再利用,将历史积淀转化为品牌的稀缺资产与高端象征。
• 五粮液景区三片一体:501明清古窖池群内有利川永、长发升等八大酒坊,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503明代古窖泥活态保护区位于金沙江南岸,60年代首创“窖泥搬迁+活态繁衍”,封存明代微生物基因,是中国白酒“活遗产”标杆。
• 泸州老窖旅游区以“1573国宝窖池群”和延续700年、传承24代的非遗酿制技艺“双国宝”活态并行;酒史浮雕、龙泉井、手工酿场同框,浓缩浓香起源史诗。
• 今世缘高沟非遗保护区核心资源为明清时期的高沟老窖池群,与此同时,保护区内保留明清作坊格局、石磨碾碓与稻壳库,全流程再现古法酿造场景。
• 口子窖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打造全国最大酿酒遗址展示馆,首创“三维叙事”—地下层原址封存考古现场;地表层1:1复原明清酒坊生产动线;空中层数字交互模拟酿酒微生态,把静态文物转化为可进入、可体验的文化空间。
历史遗产型项目为品牌注入无可复制的文化血脉。它将历史转化为信任,将遗产转化为影响力,是品牌长期价值的重要支撑。
这些项目让“酒”不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文化体验与生活方式。它们共同推动中国酒业从品牌传播迈向文化共创。
酒旅融合不再只是企业的营销手段,而正在成为中国酒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它让品牌重新与地域、文化和生活建立联系,也推动了地方文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酒与生活的时代转向
从“以旅促酒”到“以文化造生活”,中国酒旅融合发展正经历从产业逻辑向生活方式的深层转向。
贵州、四川、山西、山东、浙江等核心产区,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共同呈现出由产业带动迈向文化引领的时代图景。
贵州的探索走在前列。今年10月出台的《贵州省推进文旅体融合工作方案》提出,重点建设茅台酒镇、习酒酒谷等酒旅景区,打造“赤水河谷·中国酱香”精品线路,并将体育、旅游与酒文化结合,开发“酱香马拉松”“探洞+攀岩+品酒”等新型体验项目。
▎在亚热带季风的充沛雨量和日照灌注下,一个自然的生态王国,在习水产区建立了起来。摄影@好酒地理局
随后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明确提出建设示范性酒庄、美酒美食街区、白酒体验酒店等。
贵州的逻辑是清晰的——以“场景+活动+体验”重塑消费体系,让酱香文化成为“可游、可感、可消费”的生活方式。
四川的模式更具系统性。《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泸州、宜宾成为“双引擎”。
近年来,泸州通过《泸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等政策,推动完善白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酒要会”“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等酒旅融合项目;宜宾则在《白酒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酒+N”战略,将白酒与长江、竹、茶、僰苗等文化资源整合,构建“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的品牌生态。
▎在泸州,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字号”白酒博物馆——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图源@泸州老窖
四川的核心思路,是以品牌聚合和文化整合为双驱动,形成“产区共建、酒旅共荣”的示范样板。
山西汾阳的做法更具“专业”特色。作为山西首批十大专业镇之一,汾阳提出建设世界酒都和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的目标,以杏花村遗址为原点,构建“产业发展轴”和“文化演绎轴”。
“诗意+文旅+产业”的组合,让清香型白酒的文化意象具体可感。
▎在杏花村,酒与文化在更广层面、更多维度上碰撞,有着传统与现代,诗情与酒意的完美交融。图源@汾酒集团
山东烟台则以葡萄酒为核心,探索“联盟化+文旅化”新模式。
2024年底成立的全国首个葡萄酒文旅产业发展联盟,推动烟台酒旅融合矩阵加速成型。丘山山谷汇聚法国拉菲瓏岱、英国苏各兰等七座知名酒庄,创新采用“旅游集团+合作社”运营模式;同时,被誉为“葡萄酒迪士尼”的张裕柳林河谷新晋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迅速崛起为烟台酒旅融合的新地标。
▎七座风格各异的国内外精品酒庄群落,超过7000亩的优质酿酒葡萄园,让这片山谷真正成为一座葡萄酒“理想国”。图源@蓬莱产区
这些扎实的实践,助力烟台“葡萄酒+旅游”模式成功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
浙江绍兴的路径则以黄酒为核心文化符号。
通过黄酒小镇、文化街区和产业园建设,绍兴将黄酒从“地方特产”升格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形成“非遗+古城+生态”的立体格局,让古老的黄酒在现代消费中重新被理解。
▎绍兴围绕“黄酒+文旅”,已构建起一套较为系统的酒旅政策与空间规划体系,并形成了覆盖“生产—展示—体验—消费—居住”全链条的酒旅政策体系。图源@绍兴黄酒小镇
纵观全国,各地的酒旅融合正以不同路径展开,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让酒不止于酒。
它既是地方文化的再生,也是产业结构的重塑,更是生活方式的再造。
酒企与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共同完成了从卖产品到卖体验、从讲故事到造生活的转变,推动酒业真正走向文化共生与产业共荣的新阶段。
这场深层转向,正是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注脚。
窥见未来酒旅生活逻辑
回望中国酒业数十年的发展,从产能竞争到品牌竞争,再到如今的文化与体验竞争,行业的每一次跃迁,都伴随着对“酒为何物”的重新理解。
过去,酒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产品与市场上;而今天,它被赋予了更广阔的社会意义。
酒旅融合的持续深入,正是这一转变的集中体现。
当人们不再只为“喝酒”而去酒厂,而是为了感受酿造的温度、风土的故事与文化的传承,酒业也就真正进入了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新时代。
图源@郎酒股份
在此背景下,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组织的酒旅融合研究与推介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协会即将发布的“30个酒旅融合目的地推介名单”,是在系统梳理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不仅反映了各地在文化整合、产业创新和旅游融合方面的进展,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参照的方向和标准。
30个酒旅融合目的地分布于不同区域,涵盖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等多个品类。它们代表了不同发展路径下的探索成果:有以传统工艺和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地标,也有依托生态资源和产业创新形成的新型示范区。这些案例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酒业融合发展的多样图景,体现了行业在转型中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图源@AI生成
成果的发布,不仅是一次经验总结,也标志着行业进入系统协同的新阶段。通过建立典型样本,行业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融合发展的潜力与规律,为未来政策制定、项目布局和品牌建设提供参考。更重要的是,它促使酒业回归文化本源,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思考自身的角色与价值。
今天的酒业发展,已经超越单纯的市场竞争,进入以文化引导和体验创新为特征的阶段。
产业的边界在延展,文化的深度在拓展,消费者的参与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当酒业重新与文化、旅游、生活融为一体,它所酿造的不仅是美酒,更是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资料:
[1]张旭辉,黄震方,程东亚.文旅场景理论内涵与研究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24,43(10):2067-2078.
[2]孙宗帝,韩佳佳.酒产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5,(19):146-149.
[3]吴佳丽.酒旅融合4.0的创新路径与价值实现[N].企业家日报,2025-09-01(003).
[4]谭兴海,陈旭,关天琪,等.贵州省“洞酿洞藏洞旅”融合新模式研究[J].酿酒科技,2025,(05):96-99.
▎蔚为壮观的洞天酒海,是丹泉酒业选定的坐标,也代表着南丹最显性的风土特色。摄影@好酒地理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