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全国酒类行业生产经营数据,其中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593家,完成酿酒总产量1198.06万千升,同比增长6.86%;销售收入5654.42亿元,同比增长14.42%;实现利润总额1028.48亿元,同比增长35.79%。


然而与上年数据进行对比,会发现其中有“自相矛盾”之处。


统计部门发布的2016年酒业统计数据显示,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578家,累计产量1358.36万千升,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125.74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97.15亿元。


不难看出,在以上白酒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中,产量和销售收入两项数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统计部门给出的统计结果却是分别增长6.86%和14.42%,而利润增长数额和增幅之间,也并不对应。


这是一次数据统计“乌龙”事件,或是背后另有深意?



白酒数据“矛盾”

啤酒、葡萄酒增长率均准确


除上述白酒行业数据外,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还包括,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生产啤酒4401.49万千升,同比下降0.66%;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产量100.11万千升,同比下降5.25%。



图中可以看出,在三大酒种中,啤酒、葡萄酒的产量和增长率对应准确,但是白酒产量和增长率数据“冲突”明显。



从上表可以看出, 2017与2016相比,白酒酿酒总产量、销售收入分别下降160.3万千升和471.32亿元,根据数字得出的利润增幅则为29.02%,但是公布增长率分别为6.86%、14.42%和35.79%,数据已经不统一。



真相是给白酒经济“挤水分”?


如果2017年统计数据更接近真实(这符合逻辑),则意味着2016年的白酒数据有了调整,即产量、销售和利润均有较大幅度的回调。按照2017年数据倒推计算,2016白酒产量约为1121.15万千升,销售约为4941.81亿元,净利润757.40亿元。


从行业表现看,过去两年,白酒整体复苏,特别是白酒上市公司们的酿酒总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全面增长。但为何反映在行业数据上,却出现升降不一的现象呢?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因为前后统计口径不一的原因,但我们注意到,在啤酒、葡萄酒方面,并未出现“矛盾”现象,单是统计口径不一这种解释,未必说得通。


这或与经济数据“挤水分”的宏观形势有关。


2017年初,辽宁省经济数据造假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2018年开年,至少有13个省份调低了2018年的GDP增长目标,这也被外界视为经济“挤水分”因素所致。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实行的是分级核算体制,之前存在地方数据加总超过全国总量的结果。比如2016年地方加总的地区生产总值就比全国数据高出3.6万亿元。“党中央、国务院十分明确核算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实行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时间表、任务书都已经确定了,就是要到2019年实施。”


宁吉喆同时表示,对于少数地方、少数企业、少数单位存在的弄虚作假和统计造假行为、统计违法违规现象,不管是虚报,还是瞒报、拒报,都要依法依规处理。


结合酒业实际来看,根据国家与地方分级核算体制,确实可能产生数据“水分”,以酒厂酿造一吨原酒并装瓶销售为例,有可能在原酒和瓶装酒环节分别计量一次,在县、市再分别纳入统计数据。酒还是一万千升,在数字上可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对于酒业上市公司,其经济指标数据的统计普遍严谨准确,但在数量众多的中小白酒企业中,由于种种原因,不排除数据“注水”现象发生。个别地方政府可能也为了追求政绩,主动要求“注水”。


在区域市场,一些市场范围有限的酒企,却“刷出”上万吨乃至数万吨的产量数据,销售数据则高达十几亿元乃至数十亿元,堪比全国性白酒品牌,这类情况长期存在,在业界被视为“公开的秘密”。


在经济数据“挤水分”已纳入时间表的大背景下,白酒数据统计出现“新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数据“降下来”,有利行业发展


新出炉的白酒数据,或许不那么好看,但却有利行业健康发展。


以目前山东、河南等省实施的酒业振兴计划为例,如果企业因政绩、“面子”考虑而定下过高发展目标,大干快上,甚至在数据中注入“水分”,极有可能招致各方面的风险。


特别是这部分区域酒企面临一线品牌强势下沉的严峻竞争形势,如果因过高的“数据”预期,而忽略了市场根基建设,紧缩市场投入,对企业发展实则不利。


从这个意义看,此次酒业数据中白酒产量和销售收入数据“矛盾”,既暴露了行业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向酒企们提出警醒。


白酒数据“矛盾”究竟是何原因,尚不得而知,倘若真是“挤水分”,那得给统计部门点个大大的赞了。 


关于统计数据“挤水分”,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