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间,威龙股份发布《关于变更部分首发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拟将“1.8万亩有机酿酒葡萄种植项目”进行调整,变更为“澳大利亚1万亩有机酿酒葡萄种植项目”。


“1万亩有机酿酒葡萄种植项目”将落户澳大利亚米尔迪拉市墨累-达令产区,该项目于2018年开始葡萄园建设至2019年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葡萄园年可产有机葡萄约13,592吨,年可为公司提供10,194千升有机葡萄原酒(出汁率75%)。


原项目实施地点为中国甘肃省武威市,由公司全资子公司武威市威龙有机葡萄种植有限公司实施,现实施地点变更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米尔迪拉市,由公司全资子公司Weilong Wines(Australia)Pty Ltd(威龙葡萄酒(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实施。


威龙目光的“由内向外”,似乎也给处于迷茫期的中国葡萄产区敲响了一记警钟,国内产区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威龙的“新选择”


2016年5月,国产葡萄酒三巨头之一、 中国有机葡萄酒创导者——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首发上市,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到今年5月,上市一周年之际其业绩表现良好,营收和利润也均属于增长态势,2017年三季报显示,威龙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60亿元,同比增长8.19%;归母净利润为3428.01万元,同比增长18.03%。


在整个国产酒成下滑趋势的背景下,作为新晋的A股国产葡萄酒代表,威龙为国产酒“长了脸”。尤其是在进口酒的猛烈进攻下,威龙以“有机”葡萄酒为个性卖点,集合甘肃武威、新疆、山东等产区优势而“阻击”了进口酒的冲击。


据了解,早在2000年前后,威龙就开始谋划有机葡萄酒,着手选择布局自有葡萄基地。威龙逐步在国内建成了三大葡萄基地,拥有国内最大的甘肃武威有机葡萄庄园,通过“零农药、零化肥、零污染”的有机产品升级,实现差异化,真正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


此前,威龙股份在IPO的招股书中也曾表示:威龙股份计划募资5.15亿元用于4个项目,而第一个项目就是这个“1.8万亩有机酿酒葡萄种植项目”,但为何在已经运作了1年多时间后,“1.8万亩”变成了“1万亩”,“武威项目”变成了“米尔迪拉市”?


对此,威龙方面的解释是,甘肃武威地区连续发生多次霜冻,使该地区酿酒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澳大利亚拥有从寒冷、凉爽到温暖的各种气候和大量不同的土壤,而且地广人稀,使得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及其乡村地区保留了较多的原始状态。


也就是说,威龙是从产区的综合考量而选择了“新产区”澳大利亚,更多的是基于未来的市场风险考量。


“远赴”澳洲的威龙,此举显然也给“葡萄酒城”武威亮出了一张“黄牌”,在国产酒与进口酒的对阵中,产区往往是两者比拼的后盾和基础。


这次武威的“落选”又折射出了这座城市怎样的焦虑?



武威的“焦虑”


如果从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葡萄种子算起,武威这座地处西北大漠的酒城有葡萄种植的历史也有2000多年了。


武威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凉州,可能很多人对中国葡萄酒的第一个认识是从那首王翰的《凉州词》开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正是武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得这里成了最早也是最具历史的葡萄酒城。近年来,武威葡萄酒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已建成酿酒葡萄基地26万亩,分别占全国、甘肃省酿酒葡萄面积的15%、84%。而以威龙为代表的葡萄酒企业在“有机葡萄酒”的宣传推广上,也为武威的葡萄产区贴上了“有机”的标签。


今年9月,武威举办了中国·河西走廊第七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武威市委书记柳鹏介绍称,随着一批集科研开发、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酒堡、酒庄的应运而生,使武威具备了文化旅游与高品位葡萄酒体验有机结合、互相融合的产业支撑。


然而,从威龙公告来看,与新世界的葡萄产区相比,武威在硬件条件上,比如气候、水土方面还是有些不足,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合有机酿酒葡萄生长并能表现出其优良特性的生态条件,才能酿出独特、高品质的有机葡萄酒。因此,气候和生态环境会对有机葡萄酒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天气数据看,在2016年5月份,武威因为霜冻天气,使得部分区域葡萄受损严重。据媒体报道,去年正在武威市做葡萄冻害调查的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陈佰鸿教授介绍,当时发生的是辐射霜冻,沙地土壤发生冻害严重,长势较弱的品种受害严重。


自2015年到2017年看,几乎每年的4、5月份,武威都会发布霜冻预警信号。


显然,“气候”层面的硬伤已经影响到了产区的葡萄品质,而连续多年的恶劣气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因素,对比看,此次威龙项目的建设地位于米尔迪拉市墨累-达令产区,拥有较好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水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明显,其不受污染的天然环境为有机葡萄种植和有机葡萄酒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武威这次是输在了“气候”上,但作为威龙布局多年的“老产区”,其依旧处于威龙全球战略的核心位置,也是威龙“有机”葡萄酒的大本营,那么,除了“气候”硬伤之外,在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和配套物流层面,武威有没有“焦虑感”,有没有新的困境和窘境?


武威葡萄酒的大发展是在2010年之后,在这之前,武威葡萄种植面积仅有6万余亩,葡萄酒产业规模不大,也缺少全国知名的葡萄酒品牌。2010年后,武威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采取企业投资建设、农户自主建设、企业反租倒包经营、企业+农户经营等多种模式推进基地建设。同时,除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皇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土葡萄酒酿造企业之外,武威还先后引进了美国月色美地国际红酒集团、山东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企业。


尽管提出了打造“液体经济”的口号,葡萄酿酒基地也接近30万亩,但总体来看,整个武威产区正在步入窘境——


大多数葡萄基地是由农户自主种植,在栽培管理及产量控制方面比较随意,导致武威葡萄结果量整体偏高、质量偏低;


市场上流行的赤霞珠、品丽珠等晚熟型品种不能在武威有很好的成熟度,所酿造的酒体偏淡,而武威也缺少自己的独特葡萄品种;


武威产区的全国品牌传播力度不足,同时,产区内企业缺乏体系化的产业政策支撑等……


梳理看,从2010年至今,武威产区也并没有一个成文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列入纲要的产业支持政策。


从发布的《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规划主要内容显示看,定位武威的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葡萄酒城,以“天马故乡、葡萄酒城”为主题形象,规划形成“一城、两湖、三区展示,线性串联”的特色文化空间体系,构建文化展示整体空间框架,但涉及到的葡萄酒产业规划及政策支持内容则几乎没有。


由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做出的一份《武威市葡萄酒产业经济发展探析》论文也显示,武威产区还存在品种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先进技术得不到推广、农户资金短缺以及葡萄酒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困境。


再来看看武威产区的环境保护大问题。


有关祁连山的生态问题是今年的一大热点,7月,由《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指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典型性,教训十分深刻。”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唯一源头,更是武威葡萄产区的命脉所在。


据《甘肃日报》的信息显示,2015年以来,武威市共清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各类建设项目和问题10类145个,截至目前已整改126个,占问题总数的86.9%,正在整改19个,占13.1%。


来自《新京报》的报道也显示,早在2014年5月,武威荣华工贸有限公司就违法向腾格里沙漠腹地排放污水,后来的调查显示,14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被依法依纪追责,其中武威市环保局局长范文智和分管副局长段育斌被撤职。


从气候难题、品牌传播不足,到产业政策缺位再到环保问题,这一系列的“硬伤”也催生了武威产区的“焦虑感”。


现在来看,我们可以猜想:气候问题不是导致威龙有机基地“远走”澳大利亚的唯一原因,而上述的这些原因却足以把一个产区推到艰难、危险的处境当中。



武威敲响的警钟


如果说从10年前算起,以张裕、长城、威龙、楼兰为代表的国产葡萄酒在山东、河北、宁夏、甘肃、新疆遴选优质产区,酿造代表中国特色的本土葡萄酒意图对抗“新旧世界”,到现在,龙头企业纷纷开启“海外置业”,这一轮的“产区争夺”赛中,武威落后了。


从武威这个中国葡萄酒产区的“优秀生”代表来看,其背后呈现出的诸多问题还是值得整个行业警示的。比如,对葡萄基地片面追求规模化而缺乏精细化标准,至今没有真正形成适合本地区合理的酿酒葡萄品种结构,从而造成酿酒葡萄及产品缺乏产区个性与特点,使产区缺乏核心竞争力。


此外,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土地的呵护等,武威还有很多功课要补,作为国际知名的葡萄酒博士李木水曾分享了新世界澳大利亚葡萄酒的酿造经验。据她观察,澳大利亚种植葡萄酒很晚,但澳大利亚人对葡萄酒的创新、执着和拼搏,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澳大利亚人会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由衷的尊重和热爱,“他们把大地当成母亲,对大地赠予他们的葡萄,持有一种非常尊敬的态度。”


威龙的重新选择似乎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在葡萄酒愈来愈国际化的当下,中国葡萄酒品牌在产区的选择上也更加国际化和多元化,对产区的标准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果武威产区依旧裹足不前,在同国外产区的竞争还是会处于下风。


关于河西走廊的武威产区,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