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宣称党政军单位“特供酒”“内供酒”等产品,均系假酒!


4月19日,公安部发起针对“特供酒”的“净风”行动,并对“特供酒”予以明确定性。


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6地发文整治打击“特供酒”。实际上,此前也有过多次针对“特供酒”的行动,但是,“特供酒”依然屡禁不止,而此次行动有别于以往。


 多地“净风”刮向“特供酒”


公开消息显示,公安部不仅部署了开展“净风”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冒用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等假酒犯罪活动,而且给“特供酒”定性:凡宣称党政军单位“特供酒”“内供酒”等均系假酒。


此前,公安部已经公布5起非法制售“特供酒”案例,摧毁了一批地域性职业制假犯罪团伙,并联合相关部门整治一批与制假犯罪相关联的黑灰产业链,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4月18日,新华社发布调查文章,从浙江警方破获的一起非法制售“特供”“专供”假酒案入手,直指“特供”酒的生产、销售已经具备了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其中的重要环节在于链接上游生产和下游销售的犯罪分子,其成立专门公司售卖假酒,制作线上销售平台……


各地也纷纷发布通知,开展“特供酒”相关整治行动。


云酒头条注意到,各地掀起的整治“特供酒”行动响应快,覆盖广,时间长(多为一年),要求严



比如,细节上,不得在包装、标签标识和点面广告上使用“特供”“专供”等字样,甚至也不允许使用“特供”“专供”等词语的拼音缩写、汉字谐音等;在覆盖范围上,不仅严厉打击制售“特供酒”“内供酒”,而且要线上线下同步打击,深挖源头,彻底斩断供销黑灰产业链条,并形成一批制度成果,切实解决“特供酒”屡打不绝、屡禁不止等突出问题。


 “特供”屡禁不止为哪般?


这并非第一次针对“特供酒”掀起的风暴。


早在2008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就下发通知,明确广告中出现“×××(国家机关)专供”“专供×××(国家机关)”内容的,均属于违反广告法的情形


有关部门也曾于2013年印发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六部门于2022年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严禁线上线下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


中国酒业协会也曾多次就“特供酒”市场乱象发文,清理范围包括部分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在商品的包装及标签上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内容,炒作“特供”、“专供”概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特别是一些经营者使用含有“国家机关专供”、“国家机关特供”的包装及标签的问题。


为什么“特供酒”屡禁不止?有业内观点分析,关键在于源头,换言之,“特供酒”有其特殊的生存土壤


从需求端来看,市场有需求。尤其是一些消费者爱慕虚荣、崇拜特权,将“特供酒”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请客、或送礼、或收藏,用来彰显自己地位。“特供酒”的兴起,与迎合这种畸形的消费理念大有关系。


从供给端来看,“特供酒”可谓是一本万利。据警方介绍,一瓶“特供茅台酒”的成本价不到50元,通过分层经销以假乱真,末端售价甚至只略低于真酒的市场价。


上海警方披露的一起特大制售“特供”茅台假酒案显示,犯罪团伙使用香精、色素勾兑酒液,灌装制成假冒茅台酒,并贴上自行印制的所谓“中央军委办公厅内招酒”“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机关服务局专用酒”等假冒标识,以数百元一瓶的价格销售给经销商,最终通过线下门店、电话推销等渠道以1000-2000元不等的价格向本市及全国多地大肆销售,涉案金额逾1.4亿元。


正是在非法利益驱使下,制售“特供酒”行为禁而不止、打而不绝,近年来更是转战到更为隐秘的线上渠道进行销售在部分电商平台上搜索“特供酒”,仍有数款商品在售。


 净化市场,利好厂商


对于此次刮向“特供酒”的风暴,厂、商均表示一致欢迎。


茅台镇某酱酒生产企业负责人罗先生向云酒头条透露,现在,茅台镇的所有酒企都不允许打“特供”“内供”两字。他表示,“特供酒”“内供酒”属于三无产品,制售此类产品属于违法行为,清理此类产品,有利于规范市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共同维护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遵义市某酒厂的张经理也表示,正规企业不会从事此类生产活动,该酒厂生产经营活动一切正常,而生产“特供酒”的企业多为小酒厂。贵州省开展“特供酒”整治行动,正是为了维护贵州产区形象,让大家对贵州放心


经营名酒生意20余年的任先生分析,目前市场上所谓的“特供、内招”等商品都是低质高价,基本上是以傍名牌、打擦边球、编故事等方式炒作,尤其伤害了那些比较有名气的酒厂、品牌。


特供酒之所以屡禁不止,在于市场有需求,企业不自律”,谏策咨询首席知识官韩磊认为,整治“特供酒”肯定能进一步净化酒类市场,最大限度地保护名优酒企,进一步加快白酒行业的品牌化进程;同时还能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品质和品牌意识,也能从流通领域逐步传导至生产端,实现反向规范效应。


据人民公安报介绍,“犯罪团伙深谙部分消费者的炫耀心理,打造‘私人订制’戏码。”不法分子精准定位目标人群、绘制用户画像,运用统一标准话术,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销售,并对客户分级管理,让其陷入迷雾。多数消费者会隐瞒产品来源,以“朋友相赠”“特殊渠道”为由,展现自身“人脉广”。


严厉打击“特供酒”,会否对定制酒市场带来波动?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不会对定制酒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反而有助于定制酒市场的繁荣


一方面,定制酒与“特供酒”在概念上有区别。定制酒亦可以称为私人定制,如同家具,衣服,家电等行业一样,是企业根据消费者(单位及个人)的自身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产品。而“特供酒”则是厂家迎合社会上的畸形需求而生产,多为假冒伪劣产品。


另一方面,二者市场前景不一样。定制酒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体验需求也在升级,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服务。定制酒正是满足了这种消费升级的需求,让消费者享受到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酒类体验,因此,定制酒的市场和体量会越来越大。而“特供酒”受到全社会的打压和抛弃,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韩磊认为,整治“特供酒”将进一步加快酒类产品的消费升级步伐。消费升级不仅是简单的价格升级,而是消费认知和消费观念的系统提升,喝少喝好,健康消费、品牌化消费,理性消费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酒企和经销商的投机行为,将付出更大的获客成本和代价,而定制酒市场将在此过程中获得长足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