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玥

翻开葡萄酒上市公司的年报,如同开了一瓶没醒好的酒,酸涩难言。


2024年,10家葡萄酒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52.86亿元。其中,张裕、威龙、王朝、中信尼雅4家实现盈利3.63亿元;通葡、通天、楼兰、怡园、法塞特酒5家合计亏损4.33亿元。


再看增速,仅威龙、王朝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通葡获得营收正增长,中信尼雅获得净利大幅增长。其余(除通葡、莫高外)包括龙头张裕在内,营收、净利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整体市场环境艰难,葡萄酒消费下降趋势仍未见好转”,这一在所有年报里都有提及的现状,如一块沉重幕布,遮住大部分企业增长希望。

不过,我们也从每份年报中看到收缩、创新、转向等不同自救方式。


图片


█ “真下滑”和“假增长”


在一众营收与净利真下滑的葡萄酒上市公司里,威龙和王朝是仅有的营收与净利“双增”企业。


威龙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15.67%;实现净利润1026.16万元,在2023年亏损1.55亿元基础上成功扭亏为盈。


年报显示,威龙全线产品实现增长。其中,有机及生态葡萄酒和传统葡萄酒干型酒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6.76%和9.10%,销售量同比增长19.33%和4.44%。分档次看,高、中、低端系列分别增长19.35%、22.85%、11.60%;分市场看,浙中、浙东、浙西等地区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但年报同时披露,去库存仍是威龙2024年重点工作。有机及生态葡萄酒和传统葡萄酒干型酒生产量同比降低18.65%和11.98%,库存量分别下降32.46%、30.77%。


王朝酒业2024年实现营收2.71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5亿元),以人民币计算,年内收入增长约5%;净利同比增长57%至约3340万港元。看似大增,实则依赖“前任董事放弃酬金”等非经常性收益,与主营业务有关的经常性净利润仅990万港元。


同样情况的还有通葡股份,虽亏损收窄至4988万元,但自有酒类收入仅7622万元,其余7.92亿元营收全部由电商平台贡献,其中超九成靠电商平台卖白酒“输血”。


中信尼雅实现净利润1663.50万元,同比大增352.51%,但利润增长源于费用缩减。年报显示其几乎缩减所有费用,销售费用下降21.95%、管理费用下降27.99%,研发费用也下降10.32%。


尾部企业情况更惨烈。通天酒业营收腰斩,净亏损扩大至3.21亿元;楼兰止盈转亏;莫高葡萄酒业务营收仅剩6055.65万元,占比仅18.45%;怡园拟出售蒸馏酒厂业务及酿酒厂业务的30%改善财务状况;法塞特营收仅239万元,亏损率高达540%。


“下滑是真下滑,但增长的并非胜利方”,即便盈利企业,多是“控费保利润”,而非真正的市场胜利。


█ 把“钱”花在刀刃上


应对市场不景气,葡萄酒企业集体选择“勒紧裤腰带”。年报显示,10家企业中,仅王朝酒业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分销成本占本集团收入从2023年的16%增长至2024年的18%。


王朝酒业年报表示,分销成本及成本占收入比率上升,主要因与去年相比需加强市场支持及推广,特别是新产品推出。


其余8家(去除莫高)均在缩减开支。张裕砍掉18.29%的销售费用;威龙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分别下降3.67%、9.78%;中信尼雅几乎缩减所有费用。


不过,不必担心“葡萄酒会更边缘化”。销售费用缩减并非企业战略收缩,更像是砍掉冗余枝条,让养分流向更饱满果实。


张裕在年报中称,产品和营销创新不停步,努力以创新扭转颓势。报告期内,张裕“醴泉”系列白兰地产品在广东、山东市场上市;小萄专职运营体系成立,努力打造年轻人的第一瓶葡萄酒;系统梳理甜酒产品,确立瑞那酒庄“有点甜”定位;解百纳N188新品上市,助力解百纳品牌升级;可雅蛇年生肖XXO新品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全球首发活动;免费开放张裕工业园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参观。


威龙一面降本增效,一面根据市场流行趋势和消费者多元需求,探索创新酿酒技术和配方,推出新产品。包括新品类“白兰地系列”在内,年内完成6款新产品研发实验。


通葡年报披露,2024年其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推出“通化山葡萄酒——红梅经典”“红梅牌山葡萄酒——大会堂”等产品,同时开展“79元价格带红梅酒”“半干红”“脱醇酒工艺及酒体优化”“纯野生山葡萄半干及半甜酒”等产品试验与研究。


王朝新品思路聚焦“国潮”,并推出“沿海干白战略”推动白葡萄酒收入占比从44%跃升至56%;莫高创新研发低醇葡萄酒、花果茶调配酒,还开发“药食同源”健康葡萄酒以及冰酱酒;通天将视线投向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低醇葡萄酒及桃红葡萄酒等细分品类,谋求多元化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张裕、通葡、威龙研发费用(港股年报未单独呈现研发费用情况)分别增长12.20%、29.44%和6.51%。


相比产品研发,营销策略投入倾斜更体现葡萄酒企业“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审慎。


一是消费场景创新。2024年中,王朝精心设计的线下快闪酒吧——王朝星空酒吧在王朝基地天津开业,旨在创新产品体验形式,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打造国民消费新场景。


二是资源向“更有钱”的市场倾斜。张裕在华东地区、台港澳地区及境外经销商数量分别增加135、92个,同时收缩其他区域经销网络;威龙重点建设沿海部分旗帜市场;通天酒业75.8%收入来自华东;怡园酒业2024年对香港的出口瓶装酒销量从2023年的98.5万瓶增加至106.6万瓶,在扩大出口市场方面取得稳步进展。


三是布局社交电商等线上渠道。中信尼雅与新疆政府合作直播,打造“央地联动”IP;通天酒业签约知名网络红人,继续拓宽线上营销渠道;通葡借自身电子商务业务优势,进一步完善产品线上布局。


年报里细密数字,写满葡萄酒企业的挣扎与妥协,但一条条试验性举措,勾勒出行业别样天地。葡萄酒尚未走出寒冬,但仍有人未放弃“酿造春天”。


█ 市场低迷“不是坏事”?


市场寒风平等侵袭每个葡萄酒企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葡萄酒产量连续11年下滑,2024年仅为11.8万千升,同比下降17.48%。2020年,国内葡萄酒产量还有41.3万千升,五年间,葡萄酒产量锐减超七成。


图片


另有机构分析认为,葡萄酒行业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高峰534亿元后,因社会及经济环境等因素自2020年起显著下滑,至2024年已降至159亿元。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葡萄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祖明断言,“影响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市场,从2013年起特别是2018年后,整体市场萎缩客观存在”。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表示,“国内有葡萄酒消费土壤”。过去30年,葡萄酒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2008-2018这十年,以进口葡萄酒为主导的葡萄酒品类,在国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些基础性认知,只是消费基础薄弱,需要用心培育。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正一堂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也认为,相比于中国白酒、黄酒,葡萄酒是受关税战影响最大的行业,近十年全球贸易体系重构,打乱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节奏。同时,中国葡萄酒一直没有像进口葡萄酒一样建立自己的标准话语权,过度遵循西方的话语体系,造成了目前的困境。


杨光提出,茅台葡萄酒、以及宁夏等产区的大小酒庄们,正在试图建立中国葡萄酒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葡萄酒行业值得关注的一个亮点。


王德惠也表示,“市场低迷不是坏事,行业洗牌过后,好企业会更好,差企业会出局”。短期看,要破局需做好三件事:一是做好高性价比的产品基础;二是善于调动品牌的情绪价值;三是聚焦核心市场阵地,做好细节工作。


淘汰洗牌另一面是迭代重塑。王祖明认为,固守旧规则难打动新一代消费者,必须破局。


首要应接受教训,今后推广不能再将葡萄酒宣传贵族化、神秘化和标准化,推离广大普通消费者,而应抓住机遇扩大消费人群,进入家庭消费,同时创新创造餐酒搭配等饮用场景,做实做大品类基本盘。


王祖明表示,葡萄酒消费低迷,“短期内对规模大企业可能不利”,但对于产品品质具备相当市场竞争力的精品葡萄酒而言,只要保持开放性思维,创建新消费场景引导消费,未必不是发展机会。


王德惠呼吁葡萄酒企业要有信心、耐心和恒心,最终做到有根有魂,“有根才有未来,有魂才会长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