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酱酒版图中,珍酒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当年因“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诞生,到如今随酱酒热加速崛起,珍酒的发展轨迹中,也映射出酱酒行业的多个关键节点。


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特别策划《酱酒“珍”相》系列,从历史、地理、市场等多个方面,回顾珍酒发展历程与脉络,厘清珍酒背后的品质内涵与品牌价值,并透过珍酒,解读酱酒行业的生态与未来。


传送门(点击链接阅读原文)


  1. 何以为“珍”?

  2. 酱酒“淘汰赛”发令枪响起,谁能突出重围?

  3. 易“地”成珍,究竟在哪儿?

  4. 请回答1988,一段关于“85鉴定”成功真相的历史录音

  5. 十二年民族品牌复兴之路,珍酒的成功藏着什么秘密?

  6. 是时候认识“赤水地下河谷酱酒产区”了

  7. 山水为“珍”,地下藏“珍”

  8. 珍酒半个世纪的探索之路




1989年,曾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省长的周林为《茅台酒厂志》作序时,记述了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向其提出了“把茅台酒搞到万吨”的宏伟目标。


资料显示,1958年,茅台酒产量仅627吨。因当时条件限制,茅台酒“万吨计划”也被搁置了。


1975年,茅台酒产量依旧离“伟人夙愿”相去甚远。是年,周总理再次提出“生产万吨茅台酒”,“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正式立项,并由时任国家科委主任方毅负责。


随后,该项目作为1975年科技试验项目,后被列入国家“六五”计划十五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珍酒的序幕也由此掀开。



珍酒诞生:缘起茅台


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得到了高层的重视。


在当时民众的心目中,中国赠送外宾拿得出手的三样礼物中,茅台酒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件则是苏绣和景泰蓝。此外,中国当时能够出口创汇的产品非常有限,茅台酒却能带来每年200多万元的外汇收入。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经济形势困难,中央还制定了一个回笼货币的“高价商品”计划,把一些质量较好的轻工业产品以高价敞开销售,茅台酒入列。按照当时的物价,1吨茅台酒可以换40吨钢材、700辆自行车,经济效益非常好。


有鉴于此,中央对茅台酒的生产、供应十分关心,扩大茅台酒产能也成当务之急。


但调查发现,茅台镇沿河两岸均系滑坡地带,地质条件较差,粮食产量也有限,同时交通极为不便,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茅台酒生产,不仅投资巨大,诸多现实问题亦难以解决。


最后,经中央和贵州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在茅台地区尽可能扩大生产的同时进行易地试验,通过外地建厂以弥补茅台产量的不足。


实际上,第一批茅台酒易地试验基地选择了盛产高粱的东北和西北,但因当地的地理环境与茅台镇差异太大,最终以失败告终。


后经过中国科学院、贵州省有关部门和茅台酒厂及全国部分酿酒专家,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选择遵义市北郊石子铺建立试验基地,也就是现在的珍酒。



石子铺不仅地形与茅台镇相似,年平均气温、湿度等也比较相近,有着独特的“遵义汇川小气候”,又紧靠川黔铁路两大运输动脉,交通运输极为方便。详情请参看(点击标题阅读原文易“地”成珍,究竟在哪儿?


1974年12月9日,遵义市革命委员会下达了《关于新建“茅台酒易地试验厂”的通知》,决定于石子铺开展“易地茅台”试验工作。


1975年10月,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正式投料进行探索性生产。同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办公室将“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定名为“贵州茅台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以下简称:易地试验)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按照项目计划,易地试验成功后,茅台酒生产可在遵义发展扩大。每产一吨茅台酒,遵义比茅台可减少一千吨公里以上的运输量,基建费用可减少15%以上(基础及滑坡修理工程)。



壹号工程,奠基立业


易地试验作为备受全国瞩目的民生工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艰难的条件下,依然获得了政策、资源和技术等各个层面大力支持。



1975年12月,文件《关于下达一九七五年第三批科技三项费用指标的通知》明确提出,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项目,科技三项费用20万元,截止到1978年10月25日,共拨款80万元(当时的1万元价值相当于现在200余万元)。


有了财政拨款,试验基地购进全国酿酒行业最先进的设备。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使用的气相色谱仪和显微镜,分别进口于日本和西德,日本岛津的气相色谱仪当时在贵州省也只有一台。


试验基地还与四川大学生物系、国家科委广州测试中心、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合作,对茅台酒的酿造勾兑工艺、发酵原理及其环境条件等问题,从微生物种类及其动态和生态学特点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易地试验还调用了当时茅台酒车间的核心力量,包括茅台酒厂原党委副书记兼厂长郑光先、原副总工程师杨仁勉、酒师张支云等28名优秀人才。


至此,被誉为酒业“壹号工程”的易地试验正式拉开序幕。


该项目在1982年被贵州省科委列为了“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同时,易地试验基地跟贵州省科委签了合同,约定“在八五年产出接近或达到市售茅台酒质量水平的易地茅台酒制品”。



进京答卷:“酒中珍品”


历时十年,经过9个周期、63轮次、3000多次分析试验,易地试验也迎来了“答卷”之年。


1985年9月,项目具体负责人郑光先带着试制茅台的最终作品,前往北京,先拜访当时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试制茅台“一号工程”的最高领导人方毅。


与郑光先一道的还有贵州省科技厅计划处的处长巫怒安——贵州省科技厅易地试验项目的具体对接人和办事员。


据巫怒安回忆,方毅品尝了试制茅台,并连连称赞“好酒,同意鉴定”。1985年10月,贵州省科委按照国家科委综合局批准鉴定的函件,组织对试制酒进行鉴定。



鉴定委员会由周恒刚、曹述舜等全国顶尖的28位鉴定专家组成,采用对照茅台酒盲评打分的方式进行。最终鉴定试制酒得93.2分,对照品评鉴定的茅台酒得95.2分。


专家组一直认为,试制茅台色清,微黄透明,酱香突出、幽雅,酒体较醇厚、细腻,入口酱香明显,后味较长,略带苦涩,空杯留香幽雅较持久,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鉴定酒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因此鉴定委员会认为易地试验完成了合同要求。


“鉴定委员会给出以上结论,是对‘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成果的充分肯定。”巫怒安说。


后来,方毅认真听取了鉴定情况汇报,并仔细审阅了鉴定会文件后,并亲自挥毫,写下“祝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鉴定成功——酒中珍品”的题词点击链接阅读原文请回答1988,一段关于“85鉴定”成功真相的历史录音》)


珍酒也因此得名。1986年6月,贵州珍酒厂批准成立。而这段真实的故事,也为珍酒品牌赋予了强大的能量。


近半个世纪以来,珍酒始终坚守传统大曲酱香酿造工艺和流程,并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环境气候特点,灵活掌握运用,进行精细化调整,品质管理日臻完善。


正如“六五”科技攻关计划中的小麦育种、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发等重要项目一样,珍酒的创建本质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美好生活而酿造。也正是初心不改这一特质,支撑着珍酒一路走来。


目前,贵州珍酒已具备酿酒2万吨、陶坛储酒能力近10万吨的生产规模。预计到2025年,所有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珍酒将形成酿酒10万吨、储酒35万吨的总体规模。


社会效益也显而易见,此规模将新增就业岗位近3万个,带动80万亩贵州农村本地有机高粱种植,带动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超过千亿产值,也充分彰显了珍酒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