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阅读分析中...
去年九月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32151.25-2024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25部分:食品、烟草及酒、饮料和精制茶企业》(下称《GB/T 32151.25》),将自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意味着对食品饮料行业碳排放管理的进一步细化。白酒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在此标准下同样面临系统性变革。
生产层面,白酒企业正加速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市场层面,绿色消费理念正重构白酒价值坐标。
白酒生产全链导“绿”
酒类生产酿造过程通常会释放大量CO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酿造行业已有多年经验。
例如在蒸馏环节,许多酒企已经开始尝试从传统化石燃料转向清洁能源,如淘汰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生物质燃料或电能,同时引入余热回收技术,以达到减碳目标。
《GB/T 32151.25》,便详细列出了酒类生产企业的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废水厌氧处理排放、购入及输出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部分或全部排放,涵盖了从制曲到最终成品酒出库全过程,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同时,《GB/T 32151.25》要求酒企对于温室气体的报告内容,应包括报告主体基本信息、温室气体排放量、活动数据及其来源、排放因子及其来源,并给出了各类排放的核算边界以及数据核算步骤与方法。
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等于边界内所有生产系统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以及企业消费的购入电力、热力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和,同时扣除输出的电力、热力所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而具体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则需要核算和报告年度内各种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总。
此外,《GB/T 32151.25》还给出了一份详细的温室气体数据质量管理建议,共有5项,包括:
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制度,明确责任机构和人员,规范工作流程和时间节点。
对排放源按重要性分级,建立主要排放源清单,明确不同数据的获取要求。
评估监测条件,制定相应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监测关键参数,定期维护设备并记录存档。
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数据记录管理体系,记录数据来源、时间和责任人。
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内部审核制度,定期交叉校验数据,重点验证燃料消耗、低位发热量、废水处理等关键数据,分析误差并提出解决方案。
让酒业ESG语言更加统一
《GB/T 32151.25》的正式实施,对于酒业的直接推动在于ESG报告标准化和透明度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进,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在中国白酒行业迅速扎根,并开始成为助力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白酒行业作为发展较为成熟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当下正迫切面临着强化ESG治理体系,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发展的阶段性课题。
而ESG理念的落地离不开治理体系的完善。
去年5月,沪深北交易所便开始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要求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公司自愿披露。
强制披露的要求下,ESG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和维度,也成为视线焦点。
目前,在A股21家中国上市白酒企业中,已有19家酒企公布了ESG/CSR报告,其中有12家公布了碳排放数据,但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这12家酒企的数据披露口径并不一致。从给出的碳排放增幅数据来对比,各酒企的ESG成绩也各有高低(山西汾酒、金徽酒、天佑德酒、迎驾贡酒等7家未公布)。
如今在《GB/T 32151.25》等规范的细节引导下,无疑将促使酒企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详细核算和报告,既能推动酒企碳排放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也可提升ESG报告的可比性与公信力,更能从技术层面推动全行业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治理闭环。
ESG的标准化进程既回应了资本市场监管要求,也通过量化管理为酒企低碳转型提供抓手,长远看将增强中国酒业在国际ESG评价体系中的话语权,驱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价值创造。
我们也看到,在2022年的报告中,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两家酒企均未公布碳排放量。但是在2023年,贵州茅台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8.57%,泸州老窖碳排量同比下降6.36%,在不少白酒企业碳排放量同比增加的情况下,两家企业无疑在“生态酿酒”的路径上凸显了白酒领军企业的样本价值。
并且,一个关键的细节是,在碳排放强度指标(单位: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营收)层面,排在前两位的分别就是贵州茅台与泸州老窖,分别是0.0173和0.0441。数据表示的是其每万元营收对应的碳排放量。对比来看,水井坊是0.0721,是茅台的4.1倍,酒鬼酒是0.1123,是茅台的6.5倍。
可以说,随着此次《GB/T 32151.25》的实施,或将进一步影响白酒行业竞争格局。
生态大考重构行业认知
短期内,依赖传统工艺、能源结构单一的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和合规压力;长期来看,率先完成低碳转型的酒企将占据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
实际上,酱酒核心产区仁怀市早在2021年就开始重视环保问题,关停了大量没有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处理的小、散、弱酒企,淘汰“落后产能”。
据仁怀市政府官方披露,2021年-2023年,仁怀市累计清退白酒生产企业(作坊)632家,填埋窖池8551口,淘汰落后产能6.6万千升,兼并整合681家,白酒生产企业总数减至983家。
接下来《GB/T 32151.25》的实施,对依赖传统化石燃料、废水处理能力薄弱的酒企都将带来一定的发展挑战,也势必将进一步推动酒业的绿色转型,保障企业低碳目标的完成。
现在已经有不少头部酒企开始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低碳生产,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革,优化生产严控碳排放。
以贵州茅台为例,2023年其就参考《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温室气体-产品的碳排放量-量化和通信的要求和指南》等国家相关标准,构建了碳足迹分析模型,从全生命周期评价出发对生产涉及的供应商、原辅材料、资源能源、废弃物排放、产品、副产品等进行碳足迹的清单建立及评价分析,促进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高效低碳利用体系。
图源/茅台官网
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大型酒企可快速完成低碳转型,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继续加速行业整合。对于各大产区而言,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则能够集中提供清洁能源和废水处理设施,降低企业个体减排成本,实现“产业集群低碳化”。
从市场方面来讲,绿色品牌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企业树立社会责任形象的重要支点,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在更加认可产品环保价值的海外市场,能够率先完成国际绿色标准认证的品牌和企业,无疑更具备竞争力。
白酒行业的绿色转型既是应对政策压力的“必答题”,也是抢占市场先机的“加分项”。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政策支持,中国白酒行业有望在全球低碳经济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典范。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